建立扩大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2011-02-19陆胜利赵洪山
陆胜利,赵洪山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建立扩大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陆胜利,赵洪山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目前我国中低收入者报酬偏低,不但制约了其可支配收入,而且使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上升,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为此,政府应转变理念,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着力,形成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员工收入的机制,建立扩大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在我国,由于缺乏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消费者收入少、预期差、消费不畅,这些因素单独或共同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抉择。
一、中低收入者收入偏低影响着消费需求增加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但从理论溯源来看,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收入,特别是消费者的真实所得。凯恩斯认为,“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1〕91“短期内消费量之变动,主要是由于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之改变,而不是由于——特定所得量之下消费倾向之改变。”〔1〕95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最重要的成因也是居民和劳动者收入偏低,增长缓慢,这也为众多学者所认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9年~2009年GDP年均增长9.9%,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经济增速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出2.6和2.7个百分点。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这一数据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居民收入较低,导致其缺乏相应的购买力。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全国平均为12264.55元,其中占10%的最低收入户为4900.56元,占10%的低收入户为6743.09元,占20%的中等偏下户为8738.79元,占20%的中等收入户为11309.73元,占20%的中等偏上户为14964.37元,占10%的高收入户为19263.88元,占10%的最高收入户为29004.41元。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全国平均为3993.45元,其中低收入户为2354.92元,高收入户为7485.71元。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与农民中等收入户及其以下的家庭均未达到平均消费水平,即总户数中60%以上的户都没有达到平均消费水平。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中,10%的最低收入户消费的食物占比达到了46.81%,而10%的最高收入户只有28.05%,由于低收入户消费食物占比较高,他们的消费倾向也较高。总之,中低收入者报酬偏低,不但制约了其可支配收入,而且使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上升,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
二、建立扩大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一)政府应牢固确立为民理念,保持行为公正
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的理念至关重要,就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言:
一是政府应牢固确立为民理念。“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民”应“以民为本”,从多方面满足民众的合理消费需求;“为民”应面向广大民众,特别是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消费,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为民”还应保护公民的权利,特别是公民的财产权利,通过财产权利来增加他们的收入。
二是政府应保持行为公正。政府只有作为市场经济的公正裁判员和调控者,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一般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扶持弱者,保证劳资双方力量的均衡。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严格执法,不偏袒资方,保持法律的权威,确保政府的公信力。
三是政府应将以GDP导向转变为福利导向。GDP导向使政府主导投资并深度参与经济活动,这不仅导致经济失衡,加深社会各阶层的隔阂与对立,甚至会引起官民对立。而福利导向将使政府把财政资源主要用于为民众提供福利,这不仅可以改善收入分配,而且可以使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融洽。
(二)形成有效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的机制
1.形成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员工收入的机制
一是建立减税增收机制。中央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要努力提高两个比重”,其实提高“两个比重”的关键还是要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因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为基础的。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报酬、企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若劳动报酬比重提高,其他两项的比重应该下降。因此,通过对企业减税,再加上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制定和执行,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定能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也必将逐步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二是形成工会组织有效保障员工合理利益的机制。工会组织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轻易受雇主支配,并且能够代表工会会员的利益。但现在有些工会组织,无论是工会干部人员构成,还是工会经费来源都不能独立于企业之外,有些甚至成为了老板工会,这些都使工会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会会员不能得到合理收入时,工会组织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为此,应重点培植劳动者和工会的力量,要在制度上保护工会领导人的权益,使工会组织为会员争取合理利益给予支持。
三是建立有效的劳资政“三方机制”。要建立由政府、工会组织和企业主组成的三方协调机制,通过协商合理增加劳动者收入;要在工会组织发展还不完善的区域、企业建立有效的区域性、行业性工会。
2.形成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机制
一是建立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就业是前提。为此,实施就业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财税、用地等支持政策,增加就业吸纳能力。通过农民学院、社区学院等逐步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深化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有效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
二是建立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首先应形成对农民财产进行法律保护的机制。一方面应逐渐完善保护农民财产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还需使法律得到正确贯彻执行,只有这样,农民才可能真正拥有财产和对财产进行运作来获取财产性收入。其次,形成有效运作土地资源的机制。对于多数农民而言,其所拥有的主要财产就是土地。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促进土地流转和变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如通过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收益。
三是建立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要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建立使农业经营有较好收益的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首先,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为了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必须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格。其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的要求来确立农产品价格增长机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不断上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和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不断趋高是必然趋势,政府应顺应这一趋势,使农产品价格得以合理提高。再次,逐步形成不减少农民合理收益的价格调控机制。当农产品价格增长过快时,政府应调研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形成有效对策。如果是流通环节问题,就应注重其畅通;如果是市场秩序问题,就应对交易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惩治;如果是有效供给不足,可以增加替代品供给和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转移支付。
F012
A
1009-1203(2011)03-0053-02
2011-05-02
陆胜利(1970-),男,江苏南通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生。赵洪山(1969-),男,河南周口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生。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责任编辑 李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