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与对策

2011-02-19杨晓菊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0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杨晓菊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与对策

杨晓菊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学生特点、工作环境的变化、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价值难体现以及发展出路不畅等原因使得辅导员产生厌烦、焦虑、困惑、挫败等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正确认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提升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对策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他们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因此认真分析和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得知: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从整体上看比较健康,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具有合理的社会期望值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在抽样中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存在“三多三低”的情况,即:分管部门和领导多,管理的学生人数多,负责的事务性工作多;学历和职称水平低、政治地位低,经济待遇低,再加上这几年辅导员人数不断增多,大多数辅导员暴露出自身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厌烦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心理和挫败心理。

1.1 厌烦心理

在抽样中有68%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期间经常感觉到心理疲劳,有时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

1.2 焦虑心理

长期以来,辅导员存在一个事务多,待遇低,出口窄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对其个人前途充满了焦虑,在抽查中,有70%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不同程度对自身前途存在焦虑情绪。

1.3 困惑心理

在抽查中,有42%的辅导员感到高校学生工作不受重视,总觉得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教学工作、学术研究相比认可度不高,职业角色的定位不准,对自己工作的付出与回报有一定的差距而困惑。

1.4 挫败心理

在抽查中,有35%的辅导员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怀疑自己奋斗目标的合理性,怀疑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可行性,从而主动放弃那些只要继续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的行为。有4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被学生认可,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感。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按有关政策规定,辅导员属教师编制,其职称评定按教师系列要求。但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却大多是日常性的学生管理工作,直接领导及管理者是党委下的学生工作处,他们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一样要求,无论你工作是否突出,成绩是否优异,即使是连年的校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也不抵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这就人为地造成了既然都是教师职称,一个标准要求,还不如就去搞专业、当教师。即使迫不得已,也只好放松工作而去做文章,或转向管理系列。为此绝大部分辅导员的心态是:我努力了,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工作业绩却体现不出来[1]。而现在各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往往又采用一票否决制,使学生工作队伍的责任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往往给自己定位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了,很少去想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因此,由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完善引发辅导员内心冲突,导致其不安心问题难以解决。

2.2 工作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均制定有辅导员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应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奖、助学金以及学生贷款,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等。甚至有的领导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谈不上。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2.3 学生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数量的成倍剧增,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经济状况反差巨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消费观念不断强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均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追求个性成为时尚,特殊群体逐年增多,这些都迫切需要辅导员开创性研究学生新特点,解决新问题。

2.4 多重角色冲突

与高校其他系列的教师相比,辅导员的角色具有多重性的特点。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当辅导员要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这点在辅导员的身上显得十分的突出。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重角色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抑郁的产生[2]。

2.5 高校学生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辅导员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基础环节,也是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根本性保障,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多重压力。一是工作压力,二是角色职责的压力,再加上辅导员自身还将面临着教育改革的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3],这些压力持续作用时刻威胁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6 辅导员发展出路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强,但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整个工作体系中的位置不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受重视,特别是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导致辅导员个人感觉到工作对自身水平提高的作用太少。再者,虽说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但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在科研、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4]。同时,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极个别的优秀辅导员能够走上领导岗位外,大多数辅导员面临着二次转岗的问题,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目前尚处于讨论示范阶段,离真正全面实施尚需要时日。这就造成许多辅导员缺乏身份认同感,时时需要考虑发展出路的问题。面对着这些问题,辅导员时常为个人前途焦虑和烦躁,特别是工作越来越困难的时候,辅导员思想压力越大,焦虑、烦躁的心理越来越严重。

2.7 辅导员自身知识结构普遍存在欠缺

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大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的,在求学期间也很少想到将来要从事辅导员工作,甚至许多人在上学期间没有学生干部经历。工作后虽然经过职业培训,但普遍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科学与艺术等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做起学生工作不能得心应手,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常常是自身也存在着困惑与不理解,更谈不上站在理论高度予以解难答疑。而学生希望自己的辅导员就是“百科全书”,能解决学生需求的所有疑惑。辅导员某些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往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辅导员的质疑和漠视,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服,导致辅导员对职业的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

2.8 价值难体现

“如何衡量辅导员的价值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辅导员直接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教育和管理本是一门科学,其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和研究,有许多规律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劳动价值具有间接性、渗透性、延时性、被包括性和社会性特点,很难直接计算或直接表现出来”[5]。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极其辛苦,但他们既无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亦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不少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工作替代性较大,不少高校对辅导员的考评机制也不健全和不科学,常常体现不出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造成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鉴于辅导员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做缺乏创造力的事务性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沮丧,对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3.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虽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主流不容否定,但辅导员们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矫正,则不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甚至会导致辅导员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行为发生偏差,发展为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积极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3.1 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了解一般的心理常识,所以一是要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注重个人心理卫生保健。二是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身心状况检查和心理素质测验,及时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三是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心理知识学习讲座,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调控技能与方法,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宣泄方式,加强自我调试,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四是要求辅导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规律,多学习,勤思考,重实践,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五是开展心理咨询热线。举办辅导员专项心理沙龙,定期清除他们在做学生工作中遗留的“心理垃圾”,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困惑,逐步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3.2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

一是高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处理好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克服重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轻学生管理与服务;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现象。二是要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和团队协作的工作氛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减轻辅导员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负担。三是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认真界定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教育内容、手段、载体等,建立独立的工作评价体系,彻底纠正对辅导员“无事就是功,有事就是错”的评价偏向,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3.3 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辅导员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也使很多辅导员觉得很迷茫,使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高等教育学生工作面临严重考验的今天,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现状。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思想素质,做好辅导员的换岗工作,优先选拔优秀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对于长期坚守在一线的辅导员,可以走专业化路子,建立五级辅导员岗位,一级享受科员待遇,二三级享受科级待遇,四五级享受处级待遇。在职称的评定上,可以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有别于专业课教师的评定体系。三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基金,单列学生工作科研项目,积极引导辅导员进行科学研究,增强教育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培养工作自信心。

总之,高校的学生工作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必须有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过硬、有大局观念、有整体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高校的学生工作。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和工作上切实关心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解决好后顾之忧,使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

[1]计新科.关于落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几点思考[J].求索的足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谢继存.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困惑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3]张甜.关于“大学生辅导员是全职保姆”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

[4]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M].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

[5]计新科.关于落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几点思考[J].求索的足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100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