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意义、经验和当代价值
2011-02-19戴安林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论“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意义、经验和当代价值
□戴安林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三湾改编”确立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在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个原则不但在当时保证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对当前党的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才能保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才能保证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湾改编;重大意义;历史经验;当代价值
“支部建在连上”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而实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军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本文试就其重大意义、历史经验和当代价值作一番探讨。
一、“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意义
“支部建在连上”始创于“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驻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当时的具体做法是: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班、排设立党小组,连设立党支部,营、团设立党委。连以上各级均有党代表,还规定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才能作出决定。此外,还在红军内部实施民主管理,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废除了繁琐礼节,实行经济公开,取消雇佣兵制度,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等。
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虽然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当时部队中党员较少,士兵中党员更是寥寥无几,加上敌情紧张,行军作战,行色匆匆,一直未能具体实施。一直到1927年10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炎陵县水口镇,由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他利用空闲时间,找战士们促膝谈心,进行革命前途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从中发现培养了一些工农出身的士兵积极分子,这样在连队建党的条件就逐渐成熟。15日上午,毛泽东在其住地桥头江家召开了各连党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6名新党员加入党组织。当晚,叶家祠小阁楼里一盏明灯如炬,靠北墙边放着一张四方桌,桌上放着一盏小马灯,灯下压着两张下垂的红纸,一张写着“C·C·P”三个英文字母(Chinese Communist party的缩写),另一张写着入党誓词。毛泽东亲自主持“三湾改编”以来在连队发展第一批新党员的宣誓仪式。他解释了红纸上“C·C·P”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释义,又详细讲解入党誓词,然后领着赖毅、鄢辉等新党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读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坚毅整齐的声音,在简陋的小阁楼里四处回荡。散会前,毛泽东又叮嘱各连党代表回去以后,抓紧发展士兵党员。尽快把连党支部建立起来。[1]P17-18从此,红军的各个连队普遍建立了党的支部,实践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对这些做法作了总结。他强调指出:“党代表制,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党的组织现分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上有支部,班有小组。”[2]P64-65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进一步明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党员数量过少的部队,事实上每班不能建立一个小组时,则以一排为单位建设小组,而把组员有计划的分配到各班,但须明白这是过渡的办法。”[3]P811《决议案》还规定在红军中建立党的领导中枢,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同时,批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对实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员质量,加强党的纪律等,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三湾改编”确立的,在炎陵县水口镇首次实践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把“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早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重视派出优秀党员到北伐军中工作,但由于沿袭了国民革命军的做法,党支部设立在团队,连队既无党组织也无士兵组织,党并没有能够抓住军权,因此,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就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也使我们党遭受了惨重损失。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虽然开始了我们党独立领导军队的新时期,然而,正如叶剑英所指出的:“南昌起义的部队当时没有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而是把支部建在团上。这样,党的领导就没有达到士兵、没有达到全部队,所以经不起严重的考验。”[4]P403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随后,他又亲自主持在炎陵县水口镇发展新党员的宣誓仪式活动。“古田会议”以后,“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红军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就使连党支部成为了“一线指挥部”和“一线堡垒”,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贯彻到连队中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命令,能够通过连党支部的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变成全体官兵一致的自觉行动。
2.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无产阶级的理想教育全体官兵。“支部建在连上”,就可以通过连党支部经常性、耐心细致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对官兵们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从而实行党对军队的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
3.有利于密切党群联系。“支部建在连上”,使连党支部成为党联系广大干部战士的基本纽带,党的政策、上级的指示、命令,通过党支部来与群众见面,并通过党员的言行来带动和影响群众。干部、战士的情绪、意见、要求、呼声等也能够依靠连党支部收集并反映上去。“支部建在连上”就把党同干部战士有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有利于保证基层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支部建在连上”,使连队党支部作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克服重重困难,使全体官兵万众一心,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从而使部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稳定和集中统一。
5.有利于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绝对领导,而组织领导又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前提条件。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加强各级党委建设;二是加强连党支部建设;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三者之中加强连党支部建设是关键性的环节。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基础,“支部建在连上”,通过连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党就可以把分散在基层连队中的党员有机地组织起来,直接实施领导、教育、管理和监督。经过连党支部这个最基本的关键环节,把广大党员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坚强的整体。党员在连队中通过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召唤力,影响和带动全连官兵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所以说,“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军队中所有的基层党组织,构筑成了一个庞大巩固而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堡垒群”,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因此,坚持“支部建在连上”,也就在组织上为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二)把“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我军的人民军队性质
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它从成立那天起就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把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支部建在连上”,对于保证我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改变了旧军队的雇佣性质,使士兵认识到是为人民而打仗的。毛泽东指出:“红军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了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打仗。”[2]P63“支部建在连上”以后,通过对官兵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而战斗的,从而使军队的性质与旧军队有了根本的区别,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2.便于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强化部队官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毛泽东指出:“党代表更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员会进行政治训练,指导民运工作,同时要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大的作用。”[2]P64他还进一步指出:“经过政治教育,红军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2]P64“支部建在连上”以后,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大大提高官兵的阶级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3.便于促进军队的民主化管理,建立起新型的官兵关系。毛泽东指出:“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2]P64他强调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起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天约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2]P65“支部建在连上”以后,有利于促进军队的民主化管理,建立起长官不打骂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拥有可以为自己辩护和批判长官权利的官兵关系。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官兵关系
(三)把“支部建在连上”,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支部建在连上”,使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的制度得到确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恶劣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从此,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战斗力也空前提高,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总结经验时强调指出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队,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2]P65-66罗荣桓曾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回顾指出,“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那么,这支军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5]P562赖毅也在《毛委员在连队建党》一文中指出:“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种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由于支部设在连里,党通过党员和广大群众保持着亲密联系,因而工作十分活跃,连里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数量逐渐增多。这样,支部就真正形成了连队的核心和堡垒”,“而我们的连队,也由于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并发挥了作用,变得更加巩固和坚强了。”[6]P176-177
回顾我军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把“支部建在连上”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才能保证部队有凝聚力,出战斗力,从而承担起所肩负的伟大历史责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在部队中干部和战士似水一样不断地在流动着,但是,党支部这个坚强的“堡垒”却始终如砥柱中流,岿然不动。所以,只要把连党支部这个“堡垒”建设好,这就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就为提高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作战的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由此可见,“支部建在连上”基本原则的提出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军队建设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支部建在连上”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和壮大;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创建新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它可以说是人民军队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
二、“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经验
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一个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而“支部建在连上”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运用,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生动具体的表现。它给我们提供了三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一)“支部建在连上”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历程,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都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2]P65正是由于“支部建在连上”,使得人民军队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从而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要求:“一个生产队、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一个班组的党组织,如果能够面对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走群众路线,同群众商量,提出很好的办法,由共产党员起模范作用,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那里的党组织对四个现代化就做出了很可贵的贡献。”[7]P472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那是十分危险的。各级党委都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千万不能忽视了这个问题。”[8]P406-407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人民进入小康社会。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9]P40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取得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辉煌成就。
所以说,把“支部建在连上”,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既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一贯的要求,也是我们党无论是在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成为执政党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或者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支部建在连上”告诉我们,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才能保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P1004在《1945 年的任务》一文中,他又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1]P243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0]P1094-1095毛泽东一再反复强调说,共产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半心半意,更不是三心二意。
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
目前,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近400万个基层组织的执政党。党之所以能够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是依靠基层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了上下沟通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基层组织的建设,就等于从根本上切断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贯彻好、落实好,把每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基层党组织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认真解决群众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的政治本色。
(三)“支部建在连上”告诉我们,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才能保证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江泽民指出:“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表现在哪里?我看首先在近三百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最后,我看我们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来自基层。”[8]P401-402“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整体战斗力的基础。”[8]P403
基层组织是党自身发展和巩固的坚实基础。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同任何生物的细胞是否健康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机一样,党的每一个细胞是否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党的生机。只有党的基层组织生机勃勃,党的整个组织才能成为坚强有力、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
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党全部工作实践的直接组织者,承担着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各项目标任务的职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实践证明,哪里的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得好,群众就会有主心骨,就会心气足,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相反,哪里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模范作用得不到发挥,就会人心涣散,就会工作停滞不前,就会矛盾激化突出,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三、“支部建在连上”的当代价值
“支部建在连上”的关键和核心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原则不但在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我们党的工作需要有一个载体、有一个依托,必须依靠基层组织来保证党的领导的实现,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党依靠基层组织把全体党员组织起来,使党产生组织的力量,成为一个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纪律的坚强而有战斗力的整体。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通过自己的基层组织同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组织群众完成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影响到党群关系,从而影响到党的领导的成效。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落实者,中央再好的方针、政策,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宣传、指挥和落实,也是一纸空文。基层党组织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因此,只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才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理出一条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规划好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线,承上启下,肩负重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依靠它们去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依靠他们动员组织群众去努力完成;党的正确主张要依靠他们去广泛宣传,从而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党的基层组织都要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努力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8]P405
我们党的工作基础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党的一切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因此,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贯彻好、落实好,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既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的主张,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组织保证,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否则,就等于是釜底抽薪,从基础上、本源上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为了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况,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坚持不懈地长期抓下去,一刻也不能放松。
(二)只有坚持“支部建在连上”,通过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才能保证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就必须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贯彻好、落实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成为坚强的领导的核心。
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管理党员和发挥党员作用的重要职能,通过基层组织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励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先锋模范的光辉形象发挥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如果基层组织放弃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就会导致党员组织观念淡漠,党员队伍素质下降,就有可能使党员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所以,江泽民一方面指出:“基层干部工作很辛苦,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往往很多,各级党委都要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8]P426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应该有新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素质,增加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绩的先进分子。”[8]P423所以说,党员发挥什么作用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综上所述,“支部建在连上”作为我军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不仅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共井冈山地委等编.毛委员在井冈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叶剑英.叶剑英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5]罗荣桓.罗荣桓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6]星火燎原编辑部编.星火燎原(选编之一)[Z].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The Historical Meaning,Experience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Setting up Party Branches in Companies”
DAI An-lin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Party History,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Hu nan Administrative College,Changsha,Hunan,410006)
The basic principle of“setting up party branches in companies”formulated in“Sanwan Reorganization”wa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our army.It not only ensured the absolute leadership of the CPC over the army and improved the cohesiveness and battle effectiveness of the army at that time,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urrent party building.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setting up party branches in companies”tells us that we must stres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ny time,and that only when the basic-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are developed well,we can ensure the flesh -and -blood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and ensure the battle fort function of the basic-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Only when we persist in“setting up party branches in companies”,we can make sure that the route,guideline and policies of the party will be carried through at the basic levels and that the CPC members will act as pioneers and models.
Sanwan reorganization;important meaning;historical experience;contemporary value
[文献标识码]A
1674-0599(2011)04-0062-07
2011-07-08
戴安林(1956—),男,山西祁县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教授,校院重点学科骨干成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贺文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