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道
2011-02-18鞠曦
鞠 曦
中国文化一向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谓。然而,中国文化在向现代的转变中退出了原本属于她的历史舞台。中国文化之“道”安在?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
为解决上述问题,百余年来,形成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西体西用”及“融合会通”等各种思潮。诚然,关键的问题不是体用之争,会通之辨,而是应当反思中国文化为什么在近代以来形成了上述思潮。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要求我们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推定问题的本质性。应当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和逻辑逐步形成了现代的这些问题形式,是中国文化自为地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从近代开始便失落了自己的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繁衍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贡献过卓绝的智慧,然而,这毕竟是过去,是前贤之所为。当民族的自立、文化的复兴成为时代的重荷时,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中华文化重新崛起。
使中国文化与人类发展进程统一,不但是中国现代学人的理想,更是由中国文化的自在性所决定。如果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古代学人的价值承诺,那么,对今天的学人而言,“为天地立心”将包容世界,“为生民立命”将包容人类,“为往圣继绝学”将包容人类文化的所有精华,“为万世开太平”将包容所有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推定。中国当代文化虽然表现为保守、西化和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但是,由中国文化之道所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融通,以形成与人类文明进程统一的中国文化的现代架构,将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中国文化之道者,“恒”道也。“恒”者,“长”、“久”、“常”也;之所以能“长”、“久”、“常”者,“中”也;“允执其中”而为以恒中之道,此之谓也。然而,中国文化失落恒中之道,可谓久远矣!《恒·彖》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立不易方”而“天下化成”者,恒道也;《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是故,为求索恒道。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存在及终极关怀的经典表述。主体的终极关怀,使人类生成了自己的文化,也正是终极关怀问题,才出现了现代性的主体性困惑。“天下何思何虑”!“允执其中”而“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这是中国文化的恒道;对恒道进行哲学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推定,这是时代的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为中国和人类发展进步的恒道而求索,为恒道的展现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