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2011-02-18
本期主要关注两大问题:一是食品安全问题,二是通胀形势及其产业发展问题。
首先,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舆论挞伐,高层重视。我们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食品安全形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乱象不是突然爆发出来的,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从已有报道来看,在食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监管等所有环节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叠加就酿成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温家宝总理以为这是诚信缺失、道德严重滑坡的体现;李克强副总理提出要重典治乱,让违法者倾家荡产。本刊观察家分析这一问题背后的灰色逻辑,提出治理这一问题要立体作业,综合施治,赞同重典治乱的必要性,同时也要借助道德的力量。黎和平认为,食品安全,有格为先。格就是规则。食安严而有格当抓三点:源头有格不留空;监管有格不裂缝;重典有格不手软。高峰提出,在全社会呼唤企业家身体里应流淌着道德血液的时候,我们或许更该关注监管者体内流淌着怎样的血液,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将对如何提高监管者的道德标准,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确实,在食品安全乱象之下,政府监管失察或监管不严等应负重要责任。冯志峰分析说,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既是旧制度的供给者,又是新制度的创新者。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改革主体,这种角色定位的冲突使政府可能产生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自身威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必须加快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我们认为,种种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这个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而且包括社会公民教育。“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这是人性的反映,也是一种文化恶习的反映。改变它要靠教育。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教育影响每个人的进步,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通胀形势及其产业发展问题是本期关注的另一个重点主题。屈宏斌认为,从4月份的宏观数据看,前期紧缩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对于经济增长的过度担忧没有必要,同时未来通胀压力受基数效应及非食品价格上升影响可能短期内难以明显回落,因而现在就结束紧缩政策为时过早。赵志君认为,我国的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之严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问题的关键是管住货币,货币政策要有前瞻性、灵活性和稳健性。建议中央银行更加重视价格手段的作用,尽快把名义利率提高到通货膨胀率之上,恢复正的实际利率,引导居民进行理性投资和消费,化解房地产泡沫危机。
王建则有不同看法,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转入下行通道, 2013年是一个大考验。不过,他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但目前宏观调控中有很多点需要平衡,其中,他认为货币政策没办法左右通胀,货币的增长是通胀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而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马晓河也认为,今后五年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关键是要加快体制改革,支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迅速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增加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总量,以此改变服务业的需求结构,实现社会结构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社会转换。
不过刘奇提醒,现在一味极力鼓吹农民进城,把减少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的论调一边倒。就目前的国情而言,这种论调是不现实的。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现代化和农业的现代化都无一例外是同时推进的。赵树凯认为,之所以出现政治初衷与制度安排相悖离、政策目的与政策结果相悖离的情况,大致原因在于,在政治的权利格局中,农民作为最大的社会阶层,缺乏应有的位置。
我们认为,无论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当前通胀背景下都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发展问题。刘奇认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解决农民问题的主战场仍然在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只能是农民。吴垠等认为,粮为政先,是每一次粮食危机带给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政府在历次通货膨胀压力下最为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在通胀背景下来考虑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从前瞻性的角度来思考加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