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看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及特点
2011-02-18陈少铭
陈少铭
学术界一般认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外交战略大体经历了四次调整: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①1965年6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发表题为《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文章,公开提出“反帝必反修”的主张。以“反帝反修”口号为标志,中国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对抗成既定格局。学术界形象地称这一外交战略为“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以及80年代以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种分阶段方法是学术界分析新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基本角度和视野。尽管在划分的具体时间节点上略有不同,但四个阶段的划分基本得到学术界的认可②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多,有代表性的论著如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丁明:《审时度势,铸就辉煌——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历史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杨公素、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楚树龙:《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时事出版社,2008年;《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会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脉络及特点。
一、“一边倒”: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结合
“一边倒”外交战略在抗战胜利前后就在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抗战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从美国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中逐渐认识到“美国的政策是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只支持蒋介石”①FRUS,1945.Vol.7,pp.319—320.。以中共七大为标志,中共对美方针的侧重点逐渐转向了揭露和反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在这次会议上,中共的主要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光明的中国”,即“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在此前提下,中共对外交政策也有涉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的问题”的外交设想,但报告对美苏的态度有着明显区别。对苏联,中共要求国民党政府“必须停止对苏联的仇视态度,迅速地改善中苏邦交”;对英美,报告认为,英美两国政府应“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呼声,加以严重的注意,不要使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违反中国人民的意志,因而损害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29—1030、1084—1085页。尽管没有执掌政权,中共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却初露端倪。意识形态因素渗透在最初的外交设想中。
倒向苏联的外交方针是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的。这次会议的报告认为,“只要一天它们(帝国主义——作者注)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5页。。在会议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2页。可以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一个时期内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走向,并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公开这一决策。
为纪念中共成立28周年,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提出了“一边倒”。文章认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所谓“一边倒”,“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它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2—1473页。。9月29日,具有新中国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较完整的阐述。“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被作为基本原则确定下来。“一边倒”被明确确定为新中国的外交战略。虽然此时“一边倒”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但在外交领域,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特征十分突出。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争取外交承认和获得经济援助等现实利益成为新中国外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2月6日,在国家没有完成统一、国内问题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2月14日,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以条约的形式得以确认。对于这个条约的意义,毛泽东认为:“和苏联结盟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90页。。毛泽东的话不但强调了与苏联结盟是新政权进行经济建设的可靠后援,也是共同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基础,不但有现实利益的需要,更有意识形态上的考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军队直接参战开启了两国20多年没有外交关系的敌对状态。1953年7月战争结束后,中苏关系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局面。朝鲜战争的一个客观结果是中苏关系更加牢固,中苏同盟的基础更加坚实,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固定化和长期化。
中共八大召开前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缓和趋势明显,客观上影响着中共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判断。1956年3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积极防御”的外交战略。这一判断得到中共八大报告的肯定:“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经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为此,“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党的中心任务。与此相适应,报告首次对新中国外交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论述。报告指出,中国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和友谊,是“牢不可破的”、“永恒的”。继续巩固和加强这种“团结和友谊”,是中国“最高的国际义务”和“对外政策的基础”。同时,报告还对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作了总结,认为虽然中国具有同美国“和平共处的愿望”,但是“美国政府对于我国的态度至今还远不是现实的和合理的”。①《人民日报》1956年9月17日。“一边倒”外交战略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得以确认。
但是,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了全面揭露和批判,这对社会主义阵营和中苏关系都带来了冲击,也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产生了深刻影响。
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毛泽东亲自审改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首次公开阐述了中共中央在苏共二十大路线和斯大林问题上的态度,包括在斯大林问题上与苏共中央的不同看法。10月21、2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波兰局势。根据讨论意见,23日,毛泽东、刘少奇等代表中共中央约见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毛泽东在会见中声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坚决反对苏联武装干涉波兰,如果苏共不听劝告,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将予以谴责。②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4—45页。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最后一天的发言中,明确批评了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③《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06页。。12月29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了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由毛泽东亲自审改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章认为:“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坚决反对修正主义。”④《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9日。可见,中苏两党关系出现裂痕,中苏同盟关系也出现松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开始动摇。
中共八大至九大的13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召开党代会,但召开了12次中央全会。从历次中央全会的报告中,依然可以清晰看出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演变轨迹。
尽管中苏两党关系出现了裂痕,但并没有立即对两国关系以及中共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产生根本性影响,中共一直努力维持中苏同盟关系。一定时期内,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也没有根本性变化。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认为国际形势是“东风已经压倒西风,而且将继续压倒西风”。以此为基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认为,中苏联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是中国维护和平周边环境的保证。应继续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尤其是同苏联的互助合作⑤《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可以看出,在会议的报告中,分歧并没有成为中苏关系的主流,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基础虽然发生了动摇,但主体并没有坍塌。在实践中,中苏之间的合作甚至还有进一步发展。1957年10月15日,苏联签订了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协定。甚至到了1959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报告仍然认为“在国际方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力量和它们之间的团结合作日益增强”⑥《红旗》1959年第17期。。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第一次出现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中。报告强调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巩固国际共产党主义运动的战斗团结”⑦《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与之前高调评价中苏同盟关系相比,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显然超出了对中苏同盟关系的评论,在更高一个层次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强调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在中苏同盟的背景下,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渐趋渐强,侵蚀着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基石。
综上所述,大体而言,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战略是“一边倒”,就是与苏结盟,紧紧依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执行了“一边倒”外交战略,是意识形态与新政权面临的外交、经济等困境的统一,是两种因素自然结合的结果。虽然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两党出现分歧,但中共对中苏关系认识的主基调依然是需要中苏同盟,并没有因为中苏两党关系出现的裂痕而调整“一边倒”外交战略。但是,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对中苏之间的分歧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并开始更多地强调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这预示着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因中苏同盟关系出现裂痕而面临着调整。
二、“两个拳头打人”:革命外交主导下的战略选择
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外部环境最为严峻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因受“左”倾思潮影响而渗透着浓厚的革命性。
1959年初,苏共中央召开二十一大。这次会议的一个主基调是美苏缓和。9月25日至27日,苏美举行会谈。在随后的中国之行中,赫鲁晓夫指责中国采取了冒险主义。对于美苏会谈,尽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持“欢迎”的态度,并认为“(互访)对于进一步和缓国际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是有益的”①《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但美苏首脑实现互访,尤其是苏联公开对中国进行指责后,中共认为美苏缓和是苏联向美国妥协的结果,并尖锐批判赫鲁晓夫是“怕帝国主义”,“(苏联不反美)我们自己反,因为那时形势是美逼我反,我不得不反”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601页。。可见,美苏互访是中苏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的诱因,是中苏同盟走向衰亡的转折点,③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也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调整的转折点。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了经过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讨论和修改过的三篇文章④即《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和《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文章。,间接但尖锐地批评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和指导思想。6月24日至26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中苏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中苏分歧公开化的背景下,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公报中,虽然加强同苏联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仍是中共追求的基本目标,⑤《人民日报》1961年1月21日。但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高举一九五七年莫斯科宣言和一九六零年莫斯科声明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在中央全会报告中,中共和苏共为了共同事业合作的基础已经崩塌,中苏之间只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寻求合作的基础。中苏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对时代的基本判断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认为当时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斗争的时代,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崩溃、殖民主义体系消灭的时代”。与这一判断相适应,中国的反美外交战略与50年代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认为美国仍是全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并以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作为自己的国际义务。但在中共的外交战略中,反美、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斗争仍是这一时期外交的主线。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这次中央全会报告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指出:“全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正在继续高涨。”中共的对美政策没有任何调整。但是,与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报告相比,这次全会第一次把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一起作为了斗争目标,凸显了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反帝、反修。“帝国主义者、各国反动派、现代修正主义者”的“种种罪恶活动”“进一步暴露了他们的丑恶的面目”⑥《人民日报》1962年9月29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战略,而联合广大的被压迫民族进行斗争则是这一战略的着力点和基本斗争方式。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对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报告不但认为“我们应当继续高举反对帝国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旗帜”,而且要“坚决而彻底地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主要危险的现代修正主义”,并认为“这是目前及今后一个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①《人民日报》1962年9月29日。。可见,60年代初,中共把国内阶级斗争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武装颠覆及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渗透联系在了一起,把国内的阶级斗争思维和策略带进了支持和援助“世界革命”的“国际斗争”中,坚持既反帝又反修,明确把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为保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纯洁性”而进行的斗争确定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两个拳头”。“两个拳头打人”既是对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交实践的总结,也勾勒出整个6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走向。如果说,在60年代初,这“两个拳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只能说用力还不均衡,反苏“修”这个拳头用力还没有反美帝这个“拳头”用力大。
此后,中共在对苏联的批评上更加明确、更加严厉。1964年,在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中,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取消无产阶级专政,这就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背叛”,认为赫鲁晓夫在所谓“和平共处”的幌子下,勾结美帝国主义,背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并把“一小撮人的既得利益”“放在苏联人民、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②《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对苏联明确提出了批判。中苏关系迅速恶化。“两个拳头”中的反苏(修)这个“拳头”用力明显加强。
以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六通知”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极左思潮的形成和严重泛滥。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共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全会在对时代的判断上仍然认为,当前仍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新时代”。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在对美政策上,全会指出,“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共同敌人”;对苏的态度上,全会报告也不再像60年代初的全会报告中含蓄地表达批评,而是十分清晰、明确、严厉。“苏共领导集团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伟大的列宁,背叛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道路,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背叛了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革命事业,背叛了伟大的苏联人民和社会主义各国人民的利益”。报告认为,要反对帝国主义,就必须反对现代修正主义。要与苏共领导的现代修正主义集团“划清界限”,决不可能同其搞什么“联合行动”。针对“苏联修正主义领导集团奉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政策”,报告提出了应对的策略,“我们一定要联合世界上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人们,把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进行到底”,“我们一定要同全世界一切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道,把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③《人民日报》1966年8月14日。。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外交战略延续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基本定位,把“世界革命”看做自身的事业,既反帝,又反修。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报告相比,八届十一中全会报告更加凸显出反苏这个“拳头”,力度不断加强,“两个拳头”用力逐渐平衡。
196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公报指出:“对于豺狼成性的美帝国主义和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叛徒集团,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报告认为,美帝国主义对越南进行的侵略战争,得到了苏修的默许和支持,而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也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和支持,美苏勾结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因此,他们的行为“正在激起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美帝和苏修的新的伟大的斗争高潮”。中共应“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各国反动派的一切正义斗争”,“应当结成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彻底粉碎美帝、苏修妄图霸占世界的阴谋。”①《人民日报》1968年11月2日。可见,中共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把苏联修正主义和美帝国主义结合在一起,认为二者是相互勾结、相互支持的,目的是为了瓜分世界。因此,中共的外交战略应是结成统一战线,粉碎二者的阴谋。“两个拳头”外交战略更加清晰,也更具有操作性。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了直接的武装冲突,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程度急剧上升。中共把这一事件与不久前发生的美越和平谈判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中国外交战略开始从反美反苏的“两个拳头打人”向以防御苏联为主的战略转变,反苏这个“拳头”的力度上升,并逐渐超越了反美这个“拳头”。
4月,中共九大召开。党的九大报告凸显了苏联对中国的安全威胁。与中共八大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显著不同,中共的危机意识明显增强。报告指出:“我们决不可因为胜利,放松自己的革命警惕性,决不可以忽视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可见,中共九大报告认为,中国安全环境异常严峻,并为此作好了打仗,甚至是进行核战争的准备。
中共九大报告坚持了反美反苏“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我们坚决保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要履行自己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同他们一道,把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反对各国反动派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世界各国人民正在起来。一个反对美帝、苏修的历史新时期已经开始。”中共九大报告在措辞上对苏联已变得更加严厉。“苏修叛徒集团彻底背叛了列宁的这些光辉的教导。”②《人民日报》1969年4月28日。报告凸显了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并决心联合被压迫人民、民族一道反对美帝和苏修,革命精神贯穿于报告中。
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准备打仗”,包括边界地区“小打”和苏军入侵的“大打”。8月28日,针对中苏边界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命令》,宣布东北、华北、西北的解放军部队进入紧急备战状态。这些准备都是针对苏联威胁而采取的措施,防范苏联威胁的意识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从60年代初开始,中苏从同盟变成了敌人,苏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逐渐调整了“一边倒”外交战略,“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逐渐形成。中国既反帝又反修,并且,反对苏修这个“拳头”用力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反(美)帝这个“拳头”。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最主要威胁,再加上美国为了与苏联抗衡中争取到更加有利的地位而调整对华政策,联合美国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外交战略构想开始酝酿,“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了调整的关头。在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外交中渗透着强烈的革命性,革命外交主导着中国外交战略的走向。
三、“一条线,一大片”: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60年代末70年代初,虽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左”倾思潮对中国外交还有较大影响,但是,毛泽东通过启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成功地改变了中国对外关系格局。
从1969年开始,中美关系开始有了解冻的迹象。1月20日,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关于中美关系,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里,大小国家的人民都不会怒气冲冲地处于与世隔绝的地位。”③《人民日报》1969年1月28日。毛泽东指示《人民日报》在批判的同时,全文转载。他还批准中国驻波兰临时代表向美方建议,重启中美大使级会谈。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不断发出缓和中美关系的信息,包括放宽对中美人员来往和贸易限制,允许记者、国会议员等六类人员访华。特别是尼克松利用出访欧亚国家的机会,一方面公开声明反对苏联建立针对中国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一方面试图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国领导人,向中国传达和解的信息。
197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中美预备性秘密会谈问题。会后,政治局把会议内容写成报告,报毛泽东审批。报告提出了不再坚持把美国同台湾断交作为两国交往的先决条件,并初步提出了在双方首都建立联络机构的设想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890页。。经过认真准备,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启程赴中国访问,开启了中美关系新的发展阶段。可见,基于苏联对中国安全威胁增大的判断,中国领导层开始有计划地调整对美政策,争取打开中美关系,“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开始逐渐调整。
1973年2月,毛泽东在同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谈话时,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设想,即“建立一条从日本经过欧洲一直到美国的统一战线,以抗衡当时霸权主义野心日益膨胀的苏联”。在同欧洲领导人的谈话中,他也多次表达相似的主张,认为欧洲的强大和团结,有利于保证西方和东方的安全。②《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第896—897页。
在实现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构想中,如何认识美苏“缓和”的特点和本质,成为突出的战略性问题,也是调整中国外交战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1973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大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虽然,在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上,中共十大仍然延续了九大的基本认识,认为“时代没有变,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今天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上,报告认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天下大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报告认为,美苏的“缓和是暂时的、表面的现象,大乱还将继续下去”。国际上的乱局在向着“不利于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方向发展”。在对美国的判断上,报告得出了“中美关系有所改进”的基本判断,这在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中是一个全新的论断,中美关系缓和的客观事实得到了党代会报告的确认。中共十大报告对60年代末开始的中美缓和作了总结,这为下一时期中国调整“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提供了依据。在对苏联国家性质的认识上,中共十大报告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论断,认为“苏联修正主义统治集团”把苏联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③《人民日报》1973年9月1日。。对中美关系和苏联性质的新定性为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中共十大报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决策层对世界形势的战略性判断。可以说,中共十大是继1969年国家安全战略转变后,中共对中国对外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性事件。④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8页。
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中美、中苏关系的认识,中共十大报告提出了应对之策。报告认为,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是建立反苏国际统一战线。“加强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把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⑤《人民日报》1973年9月1日。报告提出了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苏联的侵略和威胁。而争取建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则是中国外交的应对之法。为了建立这条战线,中国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政策和策略,打击中国的最大威胁苏联,“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在党代会报告中初步显露出来。
1974年2月,毛泽东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⑥《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600页。。在这一战略构想中,虽然美苏都属于第一世界,但是,“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要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苏联霸权主义”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第897页。。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联大上对毛泽东的“三个世界”思想进行了阐述。“三个世界”的划分使中国外交战略的斗争目标和联合对象更加明确,“以苏划线”意味明显。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帮”集团,十年内乱局面结束。1977年8月,中共召开十一大。这次大会作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决定:一是宣布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二是大会提出了动员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实现国家的四个现代化。虽然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问题,提出了“努力实现国家的四个现代化”,但是,党的十一大报告仍然受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基本延续了党的十大论调,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大好,是大好,不是中好,也不是小好。”“一个反对超级大国的侵略、干涉、颠覆、控制、欺负的国际统一战线正在广泛开展起来”。苏美两霸,尤其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中共十一大报告对中国的安全形势进行了评估,报告认为,“苏美两家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特别是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苏修亡我之心不死”。
为应对苏联威胁,中共十一大报告对“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进行了更为清晰的概括:“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明了当前国际斗争的大方向,明确了谁是主要的革命力量,谁是主要敌人,谁是可以争取、联合的中间力量,这就使国际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阶级斗争中,能够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反对主要的敌人。”
报告对中美、中苏关系的认识,区分更加显著。对于中美关系,报告虽然认为“中国和美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存在根本的分歧”,但是,“只要公报的各项原则能够认真执行,两国关系就可以继续得到改善”。对于中美关系的措辞第一次表现得如此温和。对中苏关系,报告的措辞则非常严厉,报告认为“苏联领导集团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内复辟资本主义,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到处侵略扩张,使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为应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险,“我们要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加强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加强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联合一切受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颠覆、干涉、控制和欺负的国家,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全世界一切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组织团结,把“反对以苏修叛徒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①《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可见,为应对苏联威胁,“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完全显现出来。战略的斗争目标、联合对象、斗争方式非常明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战略体系。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虽然宣布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页。,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危险仍然严重存在”。甚至到了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80年代的三个任务时,反对霸权主义仍是一项重要任务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240页。。其中反对霸权主义当时主要是反对苏联。由此可见,虽然中共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必定会带动对外战略的调整,但是,这一调整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调整步骤也是缓慢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苏联威胁,中国逐渐调整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解冻了中美关系,联合美国共同对抗苏联,并逐渐确立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联合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抗苏联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威胁,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渗透在外交领域中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逐渐为国家安全等现实国家利益所替代,国家安全等成为影响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在外交战略中影响力逐渐减弱,革命外交逐渐向国家外交过渡。
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家外交的确立
进入80年代,美苏战略态势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建立在对抗苏联威胁的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再次面临着调整。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他充分肯定了以“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并把经济建设确定为三大任务之一,认为“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这就为中国调整“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确立新时期的外交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共十二大报告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题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战略,标志着中国全面调整外交战略的开始。这一调整是中共认真审视国际、国内一系列变化得出的结论。报告认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我们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关系”。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59、260、281、282页。报告突出了中国新外交战略的特点:“和平”和“独立自主”,决不做任何外国的附庸,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在党代会报告中初步形成。
中共十二大是改革开放政策确定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中共十二大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形成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②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第255页。,确立了此后中国对外政策的主题。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中国开始探索改善与苏联关系,并逐步实现了中苏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扬弃了以往的主要观点。与此相关联,中国对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判断发生了“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现在我们的判断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5、126—128页。
中共十三大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发展。认为要“围绕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调整外交格局和党的对外关系”,首次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党代会把发展放到了与和平问题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共十三大报告强调中国外交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报告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中共十三大报告在外交战略上基本延续了十二大报告的提法,就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73、504页。。
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第一次把中国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分十个方面阐述了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至此,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基本完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式形成。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报告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报告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不但强调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并要求继续“全面执行”、“一以贯之”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28、529页。。
中共十四大报告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仍然延续了中共十三大报告的提法,在此基础上,有关中国外交战略,报告认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并认为,在发展对外关系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69、670页。,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同别的国家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中共十四大报告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调整中国的外交目标,并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素,把为经济建设目标服务,维护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社会的形势下,中共十五大报告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基本判断,强调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五大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认为:“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仍然强调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志强加于人,“尊重世界的多样性”②《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13、914页。。
中共十六大报告依然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报告认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等③《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264、1265页。。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都强调了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伸张正义,支持公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47、1656页。的外交战略目标。这两次全会的报告都是以国家作为对外交往的主体,强调国家利益,突出合作,并强调根据自身的利益决定外交战略。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对时代的判断上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在此基础上,报告认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对中国外交的认识上,报告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标题专门论述了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报告进一步认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可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外交的目标和宗旨界定不仅仅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而是从全球和全人类的高度,追求世界的稳定和繁荣,互利共赢,共同进步。中共十七大报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论述依旧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相一致,大会政治报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论述也加入“合作共赢”、“和谐”等理念。报告认为,中国要与世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中国要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表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736、1737、1738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坚定不移的选择,并得到丰富和发展。
综上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中共十二大开始,“和平与发展”成为中共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体现出继承和发展的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最大特点是逐渐抛弃了革命外交,渗透在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逐渐弱化,世界不再被简单地一分为二、非此即彼,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世界革命、支持世界革命,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及世界的持久和平,强调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交往,国家外交特征明显而深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确立之后,中国的对外战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国家外交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五、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特点
从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看,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基本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轨迹
从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可以看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贯穿于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过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基于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经验,外交战略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深深的革命烙印,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政权进行遏制、封锁,新中国只能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寻求外交承认和经济援助,现实需求十分迫切。从当时的环境来看,“一边倒”是新中国经济、安全等现实利益与意识形态统一的合理结果。中共八大虽然进行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型的尝试,但时间极短。不久,中共中央全会报告认为世界革命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帝国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①《人民日报》1961年1月21日。。意识形态在外交战略中的影响再次增长。
中国在60年代实行的“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的基点是中国认定苏联已经脱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修正主义,而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是敌人,革命外交的理念已广泛、深刻地渗透到新中国外交战略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报告指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②《人民日报》1966年8月14日。。中共九大报告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要履行自己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③《人民日报》1969年4月28日。。所以,从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看,革命外交在“整个60年代可谓走到了极点”④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及实践》,《史学月刊》2010年第2期。,主导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当然,“两个拳头打人”也不是说只强调革命性,不重视维护国家利益,只是这一外交战略更多地以革命的形式反映出来,对国家安全等利益的要求淹没在革命精神的洪流中。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威胁的上升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中国更多地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外交战略的选择,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革命性减弱,革命外交逐渐开始向国家外交转型。中共十一大报告认为,苏联是具有更多危险的战争策源地,因此中美双方出于对各自国家安全的考虑,需要结束彼此长期的对峙局面⑤《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美国等过去意识形态的对手成为中国联合的对象,苏联则成为地缘安全上的敌人。中国外交逐渐摆脱了把外交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在一起、保持高度一致的做法,对国家安全等现实利益的考虑促成了中国“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到了8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成为中国外交的选择。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国家利益成为影响中国外交战略选择的首要因素。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或继承性。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是,意识形态因素淡化,国际主义上升为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关注,“中国明确强调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处理对外关系”⑥王逸周、谭秀英主编:《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80页。。中国外交抛弃了革命外交,更加注重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国家外交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特征。
2.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对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反映具有前瞻或滞后性特点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基础——中苏同盟自50年代中后期已出现了裂痕,调整势在必行。但中共明确提出“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并最终调整“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是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在这中间,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隐约反映出中苏关系基础的松动,预示着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必然要调整。这一时期,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反映具有明显的前瞻性特点。
而党代会暨中央全会对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反映则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点。由于苏联威胁的上升和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到了60年代末面临着调整。但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后,甚至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并没有明确反映在报告中。比较清晰地提出“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的是1977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在这之前,中国外交实际上已经在执行这一战略了。
党代会暨中央全会对80年代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反映的滞后性特点更加明显。改革开放前夕,即使到了中共十一大,“战争与革命”仍是中共对时代主题的基本看法。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冷静观察世界大势的基础上,中共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摒弃了战争不可避免的提法,明确指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1986年3月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中国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对其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而这一外交战略事实上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已经开始执行了。当然,这一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3.独立自主外交原则一直未发生根本变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早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已经被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在此后的60多年外交实践中,中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立场。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明确阐述了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4—1085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就坚定地把独立自主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即使确立了“一边倒”后,中国外交仍然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要自力更生、然后才能争取外援”,“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②《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21—322页。。
50年代初,中国等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共八大认为,“我们在一般的国际关系中,首先在相互关系中,都有相互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要求”③《人民日报》1956年9月17日。。独立自主被写进了党代会报告。
六七十年代,国际体系内部发生了复杂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虽然两极格局框架依然存在,但两大阵营内部已有松动迹象。60年代,中国与两强相对抗,执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正是因为中国敢于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才得以在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逐步成为世界上一支完全独立的力量”④《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第668页。,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体现得非常明显。70年代,中国执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对抗苏联的威胁。在国际上,中国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对国际格局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开启了以国家的身份加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二大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政策的调整,党代会暨中央全会报告对时代特征的判断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对时代特征的新判断,“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随着时间的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又融进了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体现出继承性,又体现出创新性,表明了中国外交战略与时俱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