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两大历史任务
2011-02-18李捷
李 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并在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把推进伟大事业同推进伟大工程相结合,使党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不断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抵御和战胜了各种风险,经受住了革命和执政的各种考验。
一、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
任何一种伟大的社会变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一种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都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提出来的。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殖民掠夺和殖民侵略。与此同时,封建专制统治不但依然固我,而且和西方列强相勾结,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由此提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840年以来总是挨打总是失败的现实,一再地教育中国人民,要想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在新的社会基础上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这样,两大历史任务首尾相接,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是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则是前一任务的继续和延伸。由此划分出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两大历史阶段。
如何解决这两大历史任务,成为考验中国近代各种社会力量、政治派别的试金石。
历史证明,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行,地主统治阶级开明派等发起的洋务运动不行,资产阶级改良派推行的维新变法也不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达到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运动的最高峰。由他们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但也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相距不过十年。而在这短短的十年间,中国近代孕育着新生的领导阶级和领导力量。在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育下,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下,在五四运动的有利推动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高举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引导近代中国逐步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即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起点,它的最高成就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随后,党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长期艰辛探索,领导中国走上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复兴之路。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那末,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对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
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对于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却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共产党并非从成立之日起,就完全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921年7月,在宣告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制定的纲领,只有最高纲领,而没有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基本纲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但是,这些基本原理一旦和中国当时的实际结合,就遇到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便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只有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想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就只有首先提出能够赢得民心的当前纲领。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起来,开始摸索到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探索史、结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在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即因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便可得到独立和比较的自由。因此我们无产阶级审察今日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我们无产阶级和贫苦的农民都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而且我们无产阶级相信在现今的奋斗进行中间,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中共二大第一次在长远奋斗目标之下,提出了实现真正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低纲领。这迈出了认识两大历史任务的第一步,也迈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一步。
192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认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基本任务的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这次代表大会召开于大革命遭到惨败之后,根据惨痛的教训初步划清了当前的民主革命同将来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在《政治议决案》中指出: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革命,如认为中国革命目前阶段为已转变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这是错误的,同样,认为中国现时革命为“无间断革命”也是不对的。推翻帝国主义及土地革命是革命当前的两大任务。这两个任务,还并没有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范围之外,——可是必须用武装暴动革命的方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地主军阀及资产阶级国民党的政权,建立苏维埃的工农民权独裁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然后才能够解决这两个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六大制定了当时革命阶段的十大政纲,表达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社会诉求。
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在对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上向前推进了关键性的一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里,全面阐述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纲领,又论述了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一个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而奋斗的具体纲领。
在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章中,更是把党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表达得十分透辟。党章指出:由于中国现时的社会,除了新民主主义的解放区外,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国革命在目前阶段是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目前阶段的任务是:对内,组织与团结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知识界和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同自己一道,对外,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为解除外国帝国主义对于中国民族的侵略,为肃清本国封建主义对于中国人民大众的压迫,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各革命阶级联盟与各民族自由联合的新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而奋斗,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进步而奋斗。党章还规定:在将来阶段,在中国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得到彻底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中国人民的意愿,经过必要步骤,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制度而奋斗。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15—116页。
党的七大对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之所以如此,归因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和系统化,归因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历史性飞跃,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保证了新中国的建立,保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即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得到了完全的实现。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揭开了新的一页,即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推进党对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方面,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案,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的基本情况,指出:“在旧中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的矛盾,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解决了。”“我国在近百年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远落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后,广大的觉悟的爱国人民一直要求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们党早就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首先推翻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并且指出,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0—342页。
然而,在这以后,我们党由于一系列突发事变的影响逐渐偏离了八大正确路线的轨道,误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途,最终演变为“文化大革命”全局性动乱。这是两大历史任务奋斗史、探索史上的沉痛教训,我们一定要记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走上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与此同时,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把它作为自己的理论源头,同时又根据变化着的新情况和新实践,不断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正确道路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又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98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即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②《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74页。
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世纪之交,对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任务和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做了回顾和总结,明确概括提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③《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890页。上述概括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已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已上升为对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的规律性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与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
明确了两大历史任务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提出将这两大历史任务付诸实施的具体措施。
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除了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还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保证了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点上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保证了上述构想实现的,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毛泽东指出:新旧两种民主革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基本没变,但是国际阵线、领导力量和革命前途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革命的领导者,不再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的目的和前途,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严格的政策界限。但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无产阶级的直接领导,同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是一个决定性的突破。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等逐步提出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构想,形成了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两步走战略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总结中外的历史经验,摸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概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步骤的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要以农、轻、重为序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实行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思想,等等。这些重要的原则,是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对今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尽管当时的经验不足,对现代化目标定的过高、过急,在实际工作中又不断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和冲击,甚至还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犯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但是,对这一时期的探索和成就的意义,怎样估量也不会过分。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新规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完整地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8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思想,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73页。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强调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意义,指出:实现了第二步任务,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进展。社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显上升,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基础落后的国家,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无疑是一项宏伟壮丽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
到了现代化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接近实现的时候,我们党又通过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第三步发展战略。
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强调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②《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91页。
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249页。
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分析新世纪新阶段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②《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722—1723页。
在不断明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步骤的同时,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阶段;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强大的推动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紧紧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增强和提高执政能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总之,在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在以伟大工程推动伟大事业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催生出党的指导思想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次继承发展、与时俱进。
历史证明,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奋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离不开一个个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科学设定。通过以上对党关于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发展深化过程的回顾,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党必须同时肩负民族的和阶级的历史使命,把长远奋斗目标同当前的奋斗纲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党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根据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制定和实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战略。第三,党必须抓住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使党的纲领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实践。
如今,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与不发展的矛盾同时并存,新生的与旧有的问题同时并存,经济发展与社会风险并存,国际挑战与历史机遇并存。但是,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两大历史任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牢牢把握把我们自己的事办好,就一定能够渡过重重难关,去稳步地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