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虚拟社会的特点、管理挑战及其对策

2011-02-18张林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网民管理

张林江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观察与思考·

当前虚拟社会的特点、管理挑战及其对策

张林江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描述了虚拟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与现实社会的差别,分析了当前虚拟社会的主要特点,从理念、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尝试性地提出了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应当把握的主要原则。

虚拟社会;特点;社会管理

2011年2月,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要求,其中提到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强调要加强和完善“虚拟社会”管理,表明我们对社会管理认识的深化和对虚拟社会的正视。

一、虚拟社会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形态

虚拟社会,又称为网络社会、数码社会、赛博社会(cyber society音译而来)。之所以称之为社会,首先是因为确实有一个巨大的人群与此相关。以我国为例,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1]。其次是因为这个群体具备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说,社会表示的是个人彼此发生的联系和关系的综合。由于参与到网络交往的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互动,虽然可能表现为弱关系、即时关系、非持久关系,但网络社会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虚拟社会这个“新社会”与现实社会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虚拟社会是互联网、信息通讯工具等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参与互动的个体、群体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工具支持。传统社会的构成是无需这些条件的。

第二,虚拟社会大大延展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比如,传统社会的游戏、娱乐之类的互动活动,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但一个大型电子游戏却可能全球同时有数十万人在共同“战斗”,这些人无需见面,无需认识,随时有可能是“同盟军”,也随时有可能“互相背叛”。第三,与现实社会相比,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弱联系”,现实社会意义上的责任义务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不容易形成。虚拟社会参与者的身份是隐藏的,而且虚拟社会的网上交流具有瞬时性,所以,传统的日常生活意义的人际关系建立所依赖的信任基础难以形成。为此,网上色情、暴力、赌博、非法宗教、窃取网络财富(比如网币、游戏卡号)等活动,在世界各国都呈高发趋势。

第四,虚拟社会带来了知识生成和信息传播的新方式,现实社会中经常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在虚拟社会中基本上不存在。极而言之,人人都是虚拟社会的知识和信息生成者,都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一切人了解一切信息。这大大颠覆了现实社会知识群体垄断知识生产的情况,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情况,极大挑战了管理权威和主流思想灌输的可能。

第五,虚拟社会改变了现实社会的动员机制。由于信息生产的及时性、传播的便捷性,在“围观”心理、“从众”心理、“发泄”心理的驱使和放大下,任何小事件都可能变成大新闻。“天价烟房管局长事件”、“监所躲猫猫事件”、“某大型国企福利分房事件”等故事的传播以及后续事态的发展,在传统的现实社会不可能被发现、被广泛传播、被强烈关注、被“紧急灭火”。而2011年发生在中东北非等地的政治动荡,也十分强烈地凸显了互联网对于社会运动的强大组织和推动作用。

2011年第4期〖〗张林江:当前虚拟社会的特点、管理挑战及其对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二、科学分析虚拟社会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网民数量大大增加以来,对虚拟社会的研究开始吸引许多研究者。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著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是这一论题研究的开创性代表作。其研究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比尔·盖茨的《未来时速》、郭良的《网络创世纪》一样,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主旨——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力量,正在或将要形塑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

国内比较多见的是另外一种研究——“消除网络社会危害”研究。由于在一段时间内,互联网上大量出现了虚拟社会的失范活动(如网络色情信息传播等)和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如网上非法政治宣传、窃取涉密资料等),为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控、提高监管机关的管理能力,国内不少机构和人员展开了相关研究,有些还转化为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比如,施行不久的《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中,就首次把虚拟空间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根据报道,上海警方将探索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工作,通过建立与网民真实身份相对应的虚拟人口管理库,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11家全市重点网站进行合作,积极构建融行政管理、行业自治、网民自律于一体的虚拟社会管理新格局[2]。

事实上,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方式提供的永远只是一种技术,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某些便利和可能,也必然带来一些成本和风险。就像一把刀一样,它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切菜。对其意义,既不应当过于乐观化,也不能“妖魔化”,而应当采用辩证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析。以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概括分析虚拟社会的基本特点。

(一)参与到虚拟社会中的人数众多,成员复杂,目的各异

1995年我国网民只有8万人,2010年快速增长到4.57亿。2009年,约有2.3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约2.4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4600万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约3500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约1500万人通过互联网求职,约1400万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行。从虚拟社会的参与者身份特征来看,2010年,我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5.8∶44.2,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多10多个百分点。30岁以上网民占41.8%,30岁以下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60%。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占32.8%,高中学历占35.7%。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分别占整体网民30.6%、16.2%和14.9%。农林牧渔劳动者占比6%,无业(下岗、失业)人员占比4.9%。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民占19.4%,月收入在501~2000元的网民占42.8%。无收入群体网民4.6%。农村网民规模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2010年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得以凸显。网民利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进行维权的意识明显增强,普通民众成为新闻事件传播和推动的主力[1]。

(二)虚拟社会成为一种新的资源生成和机会分配机制

以陆学艺为代表的一个课题组,曾经把现代社会中分布于国家、市场、社会三大领域的要素简单抽象为资源和机会两大类别[3],并认为其中的资源可以分为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关系资源四类。虚拟社会的发生与形成,事实上伴随着资源的自我生发的扩张过程,也起着资源、机会的分配作用。

虚拟社会的政治资源生成有三种情况。一是政府与网络信息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网络接入服务商等机构以及参与网络互动的网民之间,网络信息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网络接入服务商等机构间以及内部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由管理与合作而产生的权力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源于国家权力或资本权力。二是“准现实政治资源”。由于技术管理的需要、政治审查的需要、自我管理的需要,事实上在虚拟社会中有些人掌管着其他人参与网上活动的“钥匙”,比如网管人员、网上论坛版主、公安机关的网络监视人员、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的信息过滤人员等。这种政治资源的行使与分布也具有层层赋权、各自行使权力的特点,但这种政治资源和权力隐藏在深深的网络“铁幕”之后。近年来,还出现了“网络水军”、“集体黑客战斗群体”等形式,他们事实上是政治资源的变种,目的是争夺网络话语主导权。三是由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全新权力形态。比如网络上的集体关注、集体讨论、统一表达等。公众话题的开发与集体表达,更新了传统的政治资源形成机制——可能信息并不准确完整、可能没有权威、可能仅仅表达一种情绪的宣泄——可以称之为“点击率政治资源”或“点击率权力”。虚拟社会这种多中心的话语权力和联动机制,对于传统型权力的一元化权威、统一型的社会行动发动机制形成巨大的挑战。

虚拟社会的文化资源生成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成机制。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化的生成者,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广义文化生成,这大大改变了某些群体和机构垄断知识生产和文化资源形成的现实,也大大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二是传统文化权威、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受到极大挑战。“芙蓉姐姐”、“犀利哥”、“西单女孩”之类文化现象,在网络社会繁荣前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难以容纳进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

虚拟社会的经济资源生成和分配既有传统机制,也有非传统机制。一方面,作为一种生意,网络所涉及的网站、基础设施、内容、域名、注册用户甚至创意都可以用来投资、融资、交易,具备一切传统工商业的商品特性;另一方面,网络的跨时空特点使得内容的到达率很高,用户(客户)的数量可能远超过任何传统工商业,由于某些网络内容的针对性强,对用户有黏性,因此,带来的财富聚集效应极高。“阿里巴巴”、“当当网”之类商务网站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网络上还出现了新的财富形式,如与真实货币类似的游戏卡、“Q币”等,与真实货币截然不同的游戏人物的功力程度、特种兵器等。

(三)虚拟社会能够对社会成员进行再组织

由于互联网、手机等工具的便利性、实时性、互动性,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被重新组织,而且传统社会中的某些结构性在虚拟社会被打破。这种组织形式体现出的一些特点也是传统社会难以实现的。比如,精英与普通民众的关系被重新定义,某些房地产精英在网络上的发言先是遭遇民众集体拍砖被称为“人民公敌”、“全国人民最想揍的人”,继之其某些观点和做法又开始得到理解,这个过程中谁占优势谁占劣势、谁在“欺负”谁,是很难用传统理论解释清楚的。再如,某些慈善组织和名人发起的慈善活动、“用手机随手拍流浪儿童”等社会运动,引起的社会反响、激起的民众热情、组织的社会资源,都是用传统组织手段难以短时间内完成的。

(四)虚拟社会生成新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传统的文化生态

由于互联网和通讯监控的相对宽松,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正在形成,可以简单称之为“网络表演文化”。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都以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在虚拟社会尽情地展示——从深入研究到点滴感受、从报料投诉到个人演出、从私人感情到日常生活,网络提供了一个各种人群得以展示和表演的场地。许多人将此当作成名成家的捷径,也有许多以此为生意的“职业网络推手”,去推动、影响热点的形成、名人的出现和舆论的指向。可以说,相比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互联网以其草根性体现了文化的无限多元和包容性,使相对弱小的亚文化群体、弱势阶层、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表达平台,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态。

(五)虚拟社会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社会行为

互联网开放包容,参与度高,进入与退出方便,而且加入成本很低。在加入人群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虚拟社会开始重新形塑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已经有一批年轻人不再愿意转过身与近在咫尺的人沟通,而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或手机短信的方式来交流。许多人不愿意与亲朋好友交谈自己的情况,却在网上毫无保留地“晒私生活”、“晒账本”。虚拟社会对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了专门服务于网络科技的专职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网管、网上警察等就业岗位,也伴生了灵活就业、弹性工作和不稳定工作关系。

三、虚拟社会对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社会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社会处于一个良好的秩序状态,这种秩序应当是充满活力、良性运行、有序稳定的。虚拟社会作为新型社会形态,正在新生和重建社会秩序,对社会管理形成多方面挑战。

(一)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的挑战

虽然没有人会否认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完整认识和预测到互联网对社会已经和即将带来的深刻影响。这必然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的成效。比如,网上“车友会”的信息交流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互助,促进了交通道德的提升和交通秩序的改善。又如,某些我们习见的社会管理小事件(如某些城管执法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在虚拟社会里随时有可能被“炒作”成一个热点公共事件。这都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理念必须及时更新,要求我们正视虚拟社会的存在,善于使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通讯等先进生产力。

(二)对社会管理能力的挑战

虚拟社会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加之我国的信息技术相对落后,我们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规律仍未完全掌握,相关的管理经验少,相应的管理队伍从数量到素质均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虚拟社会要求。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对于虚拟社会的管理仍然过于依赖行政登记、干预经营活动等手段,不能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另外,由于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特性,加之虚拟社会参与人员众多,我们对虚拟社会参与者的信息掌握和实时监督难以准确及时,出现了信息不灵、人员活动轨迹和活动内容不明的情况,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机制和手段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仍然没有改变多部门分头管理的大状况,责任“缺位”和“争权”现象并存国务院5月4日决定成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试图整合目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方面的网络管理力量,提高网络社会管理水平。。另外,管理手段过于简单化,不能充分发挥虚拟社会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也缺乏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虚拟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和手段。

(四)最大的挑战是对社会管理权威的挑战

首先,虚拟社会由于实现了对知识生产和传播、信息生成和享用、文化制造和扩散一定程度上的平等,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虚拟社会是反权威的。其次,由于虚拟社会具有匿名化、即时化的特点,参与者不像在现实社会中那样经常受到周边环境、法律、道德、舆论等方面的约束和规范,经常进行情绪化的表达,甚至会诉诸恶意的暴力表达,有时这种恶意还会传染引起连锁反应。再次,由于虚拟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监控惩处难,而且很难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形成“威慑”效应,给虚拟社会成员造成违法成本低、查处难的假像。最后,虚拟社会的号召力量强,对舆论影响大,尤其是某些群起而攻之的“人肉搜索”、“舆论判决”事件,对相关各方包括对政府管理机关带来很大的压力。

四、适应虚拟社会变化,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的管理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各级管理部门认真分析虚拟社会的新情况新变化,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相关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内部加强自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监督的管理格局,从法律制定、行业管理、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强化服务、严格执法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和创新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如下原则:

(一)发展和管理并重的原则

虚拟社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经济社会进步趋势。我们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虚拟社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而不是为了限制约束制止其发展。为此,虚拟社会的管理必须发展与管理并重。要通过加强技术服务、降低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程序等方式,促进互联网、现代通讯业的发展。要通过提高监管能力和力量建设,对虚拟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违法犯罪行为、有害信息传播加以管束和查处。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虚拟社会的发展问题,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多次公开与网民交流信息和良性互动,体现了我们善待、善用、善管互联网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虚拟社会的发展和提高。部分政府和管理部门通过微博、网上留言、问题解答、便民信息发布等方式,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和群众希望解决的问题,实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社会管理和服务,方便了人民群众,这些做法应当加以总结并不断提升。

(二)分类管理的原则

虚拟社会也可参照现实社会简单分类为黑社会、白社会、灰社会。黑社会是指与如下三种行为相关的活动:煽动反党反政府言论、非法群体性活动和其他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宣传传播行为;网络和手机色情、赌博、毒品、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破坏国家信息安全和网络运行安全的行为。我们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互联网信息和通讯信息都是白社会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交流和沟通,并没有主观的恶意和颠覆虚拟社会善良风俗的故意。灰社会是处于黑社会和白社会之间的一类社会行为。参与者的主观恶意并不像黑社会那样强,他们或出于情绪宣泄、或为了表达个人观点、或为了经济利益、或单纯好奇“围观”,但由于形成了一种群体性势力、“一边倒”的倾向、集体性审判结果,导致虚拟社会的秩序可能无法正常的形成,而不得不“牵就”于、“受制”于所谓的“群众舆论”和“群众的呼声”,事实上有害于虚拟社会秩序的形成。

对于虚拟社会中的白社会,应当着力加以扶持、培养和引导,在相应的管理中应当强化服务、弱化管理,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适当引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关心、爱护、促进其发展。对于虚拟社会中的黑社会,要通过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做到对各类网络黑社会活动的日常监测、预先研判、及时查处。对于虚拟社会中的灰社会,一要做到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二要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动态,从而避免影响虚拟社会的言论和情绪大范围弥漫,防止舆论操纵和人为激发敏感事件,并有效制止现实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虚拟社会管理与现实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虚拟社会的参与者也是现实社会的参与者。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为此,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必须实现与现实社会管理的联动,才可能起到管理效果。比如,为了防止少年儿童染上“网瘾”,我们尝试用“连锁网吧”的方式来加强管理,并通过立法和执法来推动这一政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增加,更多少年儿童回到学校并能在校上网,随着网上游戏和色情相关信息内容管理的严格,少年儿童网瘾现象有所控制,说明虚拟社会管理和现实社会管理具有高度关联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在管理中不断创新的原则

虚拟社会受技术进步影响很大,而且是近二十年来才蓬勃兴起的“新社会”。由于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仍在飞速发展,而且虚拟社会也处于快速成长期,试图用一套既定的理念、方法、手段来管理虚拟社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管理和服务中创新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管理与虚拟社会的共同进步。

[1]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2]周柏伊.《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今起施行[EB/OL].(2011-03-01).http://news.163.com/11/0301/13/6U2I3G0U00014AED.html.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责任编辑:王文京

Features & Administrative Challenges of Current Virtual Society and Relevant Solutions

ZHANG Lin jiang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1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science, the writer describ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social formation virtual society and the real society; analyzed the major features of current virtual society; discussed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we are facing in social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capability,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suggested the main principles for strengthening and making innovation in virtual society administration.

virtual society; features; social administration

C91

A

1002-0519(2011)04-0088-05

2011年8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Aug,2011第4期(总第172期)〖〗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4(Gel.172)

2011-05-25

张林江(1970-),男,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结构与社会管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网民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