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考

2011-02-18刘长龙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文化

●刘长龙

(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李献惠)

在教育被制度化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德育目标完美化、德育内容知识化和德育形式说教化倾向。用完善的道德标准要求学生,过分强调“理想”与“超越”,脱离“90后”学生生活实际,不仅难以被学生接受,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本文拟立足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托红色文化的特点与育人功能,注重学生自身体验、感悟、交往、实践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2008年,“90后”大学生开始规模入学。目前,“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80后”相比,尽管二者均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但“90后”出生时改革开放已有明显成效,因此,“90后”大学生的特征必然是对他们所出生与成长的时代特征的一种反映。

(一)视野开阔,价值观念更加多元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和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高校学生国际间的交流也愈发频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日益强盛的国力吸引全球物品涌入中国,使“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中国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多,90后从小接触多元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多元。

(二)关注自我,自主意识更加突出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90后”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自主思考、争论和碰撞后再接受,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来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例如在本科专业选择上,一方面,他们会更多地去了解具体情况,更多地考虑兴趣而不盲目跟风,甚至会结合世界趋势来考虑;另一方面,“毕业即失业”的现实使“90后”更清楚地认识到上大学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新开始,而决非应试教育任务的结束。但是,在独生子女的光环下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90后”,也存在着自私、集体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脆弱等问题。

(三)思想早熟,情感抉择趋于实用

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尽管“非主流”,但“90后”对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尽管被贴上“脑残”标签,但他们在讨论问题时却善于表达,而且不乏严密的逻辑与深刻的观点。另一方面,“90后”耳闻目睹父母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他们情感也普遍早熟,尽管“不爱我的我不爱,不要我的我不要”的情感心态仍然存在,但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对于吃苦生活考虑不多,或者尽量避免现实生活中的“苦”,因此对于“宁愿在宝马车里哭”表示理解或赞同,折射出物质化倾向和“拜金”苗头。

(四)求真务实,责任意识更加强烈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道德说教和抽象理论。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蔑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当然,“90后”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今天,有越来越多的90后一代投身于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已有4.03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83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3 047万多人。因为1990年出生的首批90后一代才刚满20岁,我们还无法断言90后一代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无疑,通过志愿者服务和种种方式,他们正在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也许有关90后的批判和谩骂还在继续,但这些刚刚成年或还未成年的“90后”身上,确实有着我们以前忽略的品质和精神。让我们褪去旧有的保守,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代青年,以便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引导他们。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是革命的象征,红色文化是一种革命的、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她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催人奋进的建设史,不仅能使人们找到历史依托和精神归属,而且具有现实价值,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永恒支撑。

1.形式多样,资源丰富

红色文化包括组织红色旅游、学习红色经典、宣讲红色事迹、开设红色网站等多种方式。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旅游者参观游览纪念地、缅怀先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增加阅历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从白山黑水的北国,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从西南边陲的深山老林,到碧波荡漾的南海之滨,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是泰山之巅,峨眉脚下,更不用说青青井冈、莽莽昆仑,无处不有我们先烈的身影,无处不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红色经典”是围绕中国革命历史创作的、优秀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包括红色文学经典、影视经典、音乐经典、美术经典等多种形式。传统的红色经典如《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等文学作品,《刑场上的婚礼》、《高山下的花环》、《铁道游击队》、《中华儿女》、《周恩来》、《焦裕禄》等影视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长征》等音乐作品,《毛主席去安源》、《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娇》等美术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在青少年中仍有着不可低估的魅力;近年的红色佳作如《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恰同学少年》、《彭雪枫》、《亮剑》、《夜袭》等,播出之后,反响热烈,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红色宣讲”即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课上或课下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老红军及其后人,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学者,资深红色宣传员座谈或做专题讲座。作为研究者,掌握的信息更加翔实,了解的细节更加准确,尤其是当事人现身说法更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红色网站”是指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宗旨,以科学的理论向社会释疑解惑为手段,以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舆论领域为任务的网络前沿阵地。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匿名性、虚拟性强烈吸引着青年学生,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无时不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这些思想言论极易使涉世未深、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受到蒙蔽,迷失政治方向。红色网站则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文化霸权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2.直观生动,富于感染

相对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而言,旅游、影视、音乐更加生动直观,更富有感染力。井冈山的翠竹、赤水河的流水、大渡河的铁索、延安的窑洞、卢沟桥的石狮常使人驻足感念,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烈士陵园、根据地旧址更令人感恩敬仰,“反围剿”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壮,长征跋山涉水的艰苦卓绝,国共抗日的分分合合,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唇亡齿寒”威胁下的艰难抉择催人理性思索;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令人血脉贲张,上甘岭战役的酷烈让人体味了志愿军钢铁般的意志,雷锋、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先烈的事迹则每每使我们潸然泪下。

3.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1]与语言相比,苏霍姆林斯基更相信感悟的力量,事实上,同音乐一样,文学鉴赏、影视欣赏、旧址瞻仰同样可以让人感悟生命、升华精神。红色文化教育和教授单纯、枯燥的历史知识不同,更多地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拉近了教育主客体的距离,让受教育者在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熏陶,不知不觉实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为社会构建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4.轻松活泼,寓教于乐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强调思辨性、理论性、逻辑性不同,红色文化在更大程度上突出了大众性、趣味性与娱乐性。无论是深入挖掘历史中的“大人物”,反映领袖、伟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舵手作用,还是通过“小人物”的感人事迹,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红色文化均采取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旨在雅俗共赏。“红色旅游”的持续热潮,《恰同学少年》、《八路军》、《张思德》、《潜伏》等影视剧的高收视率对此作了最好的说明。

(二)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是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许多高校无视“90后”大学生思维多样、思想活跃的特点,或采用填鸭式灌输教育,忽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与厌倦情绪;或采取“大班课”的形式,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师生间很难甚至无法进行交流,使得教学只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难以解决个性或部分同学的具体疑惑。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教师“西化”气息较浓,喜欢站在西方的立场审视或审察马克思主义理论,误传误导;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鹦鹉学舌;有的教师平时很少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对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知之甚少,闭门造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红色文化以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势,弥补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呆板的不足。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听革命先烈的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经典等途径,能使受教育者从中感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灵魂深处受到思想陶冶,实现情感认同。

二是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不断碰撞与交融,“90后”大学生在道德发展、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面临多种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增强了竞争意识,树立了效益观念。但由于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急功近利,理想信念缺失,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在人们的心里”[2],红色教育正是以榜样的力量吸引人、感化人、塑造人。无论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以及承载这些精神的人、事、物,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而且会让受教育者自惭形秽、见贤思齐,心灵上受到强烈冲击,情感上受到极大感染,认同并逐渐形成与革命先烈一致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有利于传承优良的革命传统。“90后”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变的时代,受经济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教育机构、家长、学生盲目崇洋媚外,在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忽视了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忽视了对本民族优良革命传统的传承,导致青少年过分追求自由、叛逆、自私、偏执等性格特征。有的将纹身等自残行为当做时尚、勇气;有的拿革命英雄作恶搞之用,“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从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到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许多人们熟知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崇敬的偶像一再被调侃丑化[3],并大言不惭地表示是还历史真相。我们否定了自己的历史,抛弃了自己的英雄,我们还有什么?

红色文化能将我们的心海之灯拨亮。许多人之所以以解构破坏为能事,很大程度上是猎奇心所致,而我们传统革命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很多学校淡化甚至丢弃了传统教育,久之,人们便以不知西风为耻,进而追西风为尚了。事实上,人们并不拒斥传统教育。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期间,深刻感受了“红色院线”影视展播带来的轰动,在一系列红色经典影视的放映中,《红高粱》、《紫日》、《太行山上》、《我的1919》、《怒潮》、《莫斯科保卫战》、《高山下的花环》、《刑场上的婚礼》等影片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欢迎,放映现场座无虚席,学生们还要求加映若干次;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无论军校学员、地方普通高校抑或民办院校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偏爱先烈事迹与战争故事,求知欲望感人至深。

四是有利于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90后”大学生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物质充裕,生活优越,思想多维,热衷新奇,而在对青年和孩子的教育中,一些学校对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弱化了,学生对党史、传统知之不多,感受不深,对先辈的艰难历程漠不关心,很多人甚至已经淡忘了我们的革命先烈。在一次中日网民的对战中,一个日本人的贴子戳到了我们痛处,“不管你们怎样破口大骂,我很高兴你没有骂我们大和民族懒惰,没能骂我们不认真,没有骂我们贫穷,没有骂我们官员贪污,没有骂我们忘记以前为国家利益献身的你们所谓战犯……我们的官员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因为我们不忘记先辈的牺牲,不管是不是杀过中国人。而你们的抗日战士,还有百姓记得每年纪念他们吗?就是你们被我们杀了的爷爷奶奶,你还记得祭奠他们吗?”

红色文化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铭记与我们血脉相连的革命先烈。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位英雄人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部经典影视,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信念,昭示着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怀和价值追求,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阐发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道理。开展红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从重大历史事件和优秀文化遗产中,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历程中,从民族英雄、革命领袖、先进人物和无名烈士的事迹中,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看完《为了新中国,前进》,学生激动地对我说:“半个世纪以前,革命先辈们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舍生忘死,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以革命先辈的精神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做一名新时期文明的大学生。”

五是有利于弘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弥补大学生的性格缺陷。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学生中存在着种种奢侈浪费现象,一些学生穿着比“靓”、造型比“酷”、玩乐比潇洒、消费比档次。这种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行为不仅与我国现实国情相悖,而且也背弃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几百万大学生持续找不到工作,愤懑情绪在所难免。

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凸显革命先辈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革命意志,促使学生做到不迷恋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保持勤俭节约之风;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现状,由此产生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正视目前存在的工作难问题,志愿到边、远、穷地区就业、创业,以消弭不满情绪,解除潜在危机。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94.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4.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