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年艰辛探索及其重要启示: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回顾

2011-02-18成思行叶晓新

中国发展观察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改革文化

■ 成思行 叶晓新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回顾十六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1978年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六大,为应对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挑战,文化领域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变革,大力扶持新媒体发展,不断推进文化行业集团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总体而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的文化体制变革尚处在初级阶段,改革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压力而非主动的推进,改革举措往往肇始于基层而后为决策层认可,全行业的改革规划、综合配套的改革举措和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尚未破题。此外,改革发展中也出现诸多新问题,如“事业单位,企业经营”中的事企职能边界不清、事业企业好处两头沾问题,集团化建设中的行政捏合问题,传媒竞争中的过度市场化问题,公共产品短缺问题等等,迫切需要以新思路、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我国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至今已历时九年,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从2003年6月到2005年底,主要是积极探索、开展试点。2003年7月,中办和国办转发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和深圳、沈阳、西安、丽江九地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国家图书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35家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第二阶段从2005年底到2009年8月,主要是扩大试点、由点到面。

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决定将试点扩大到除西藏、新疆之外的所有省(区、市)。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分别在除西藏、新疆外的全国所有省(区、市)确定了一批试点地区和单位,改革逐步向纵深拓展、向面上推开。

第三阶段从2009年8月至今,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系统总结了试点阶段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提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进入加快推进、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文化体制改革到这个时期,已经由被动改革向主动改革转换,由主要模仿经济体制改革向把握文化体制改革自身规律转换。从发展理念创新到组织体系创新,从市场准入创新到文化业态创新,综合创新带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方法创新,明确了整体设计、综合配套,试点先行、循序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路径。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理论探索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在理论探索方面也有很多亮点。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以讲话或发文章的形式阐述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篇:

一是“一二三四”。2004年6月21日,《 望》发了一篇叫“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二三四”的文章,准确全面地揭示了我们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一个目标。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转动“两个轮子”。一个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个是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三是认清“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是“两个要求”相统一,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二个关系是“两个效益”相统一,必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第三个关系是“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相统一。四是抓住四个关键环节。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第二个关键环节是完善市场体系,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改善宏观管理,第四个关键环节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事实上,“一二三四”并不是记者臆测,而是李长春同志2004年视察北京儿艺时即席讲话的主要内容,所以这篇文章能完整阐述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思路。

二是“八点认识”。2008年11月18日,李长春同志在《求是》发表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十六大以来我们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做了八个方面的概括: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了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发展动力上,明确要坚持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明确要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明确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明确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是“十大关系”。2010年4月,李长春同志在《求是》发表《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十大关系”,即正确处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正确处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关系。

四特别是2011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任务,重点任务概括起来为“三加快一加强”。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全面系统论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路、重点任务,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是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个道路、一个蓝图、六项重点任务工作”。一条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个蓝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六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正式确立。

从以上几篇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改革发展理论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文化回归”的过程。首先我们对“文化是什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长期以来,文化没有“自我”,从文革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都处于从属、配角的位子。十六大后,我们党将文化产品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经济属性,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文化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从此,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既服务于中心工作,又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彻底告别配角角色,成为主角。

在此过程中,我们对“文化有什么作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我们常讲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实践成就

十六大以来,在新的文化改革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九年来,文化地位空前凸显。文化体制改革引发全社会关注,党和国家前有未有重视文化工作,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2011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讨论文化改革问题的中央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通过。

九年来,体制机制焕然一新。文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事一体化的旧体制模式,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国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94%,新华书店完成接近100%,电影制片厂完成93%,电影公司完成90%,电影院完成89%,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91%,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完成100%。全国已有14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除4个直辖市和西藏、新疆外,其他25个省区的318个副省级和地级市中,已有306个组建综合执法机构,221个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

九年来,文化产业迎来春天。文化体制改革挖掘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多个省市区提出“文化大省”战略,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双百亿”的文化企业成为领军力量。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逆市上扬,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年出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九年来,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了90%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

九年来,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了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仅2010年,小说类新书数量就有4300多部,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2000余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电影526部,票房101.72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470.84亿元;舞台剧4000台,仅舞剧每年就达30多部,小型舞蹈作品更如井喷,演出市场总收入达108亿元。

九年来,中国文化曙光再现。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5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

巨大的成就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回顾九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实践本位。九年来,我们看到,哪里坚持以实践为标准,哪里就有改革的新思路,哪里坚持以实践为依据,哪里就能开创改革的新局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坚决破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只要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什么办法好,什么政策好,就用什么办法,就采用什么政策。

二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九年来,我们看到,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一些地区和单位的改革之所以顺利推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使改革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之源。

三是要坚持开放取向。九年来,我们看到,开放和改革总是相伴相随的,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开放,改革就缺乏深度;没有改革,开放就缺乏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放宽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加强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必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对话、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经验、一切积极成果、一切先进制度,加快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

四是要坚持辨证思维。九年来,我们看到,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进度,谁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谁碰到的困难就少,谁坚持用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谁就能抓住问题的要害,谁就能顺利推进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重点,统筹兼顾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统筹兼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统筹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改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改革之路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