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1-02-18□罗勇罗勇
□罗 勇 罗 勇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罗 勇1罗 勇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我国城市化面临的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聚集性、城市代谢与开放性以及生态等方面,这是由城市经济空间组织结构的特征所决定的。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要促进人与环境的交流和城市开放,摒弃僵化的城市政策和模式,以非线性的战略思维积极发展健康城市,实现有益于健康的城市化。消费模式的变革、健康的生活方式、工商企业的支持和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是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健康城市;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面临的健康挑战
城市发展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影响是复杂和多元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是由城市经济空间组织结构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聚集性的影响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的聚集形成了城市;而其在城市空间聚集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聚集经济利益。聚集可以分为地方化和城市化两种类型,地方化聚集是指一定区域某产业总产出的增加,其可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地方化聚集直接推动总产出的增加,促进物质生产规模的扩张,其不良的外部性结果是城市区域的物质资源耗费和污染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损害越来越严重,引发城市健康问题。
1.拥挤的健康损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宁状态,而不只是不生病或身体不虚弱。[1]聚集不仅影响城市空间的形成,还是城市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生活在拥挤环境中的城市人,由于高度紧张和过快的生活节奏,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比例较高,称为“拥挤综合征”。人群聚集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含量增加,人们说话、咳嗽、发汗、吸烟,均产生空气污染,导致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长期处于拥挤的工作和居住状态下,人们紧张、烦躁、身心疲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一系列内脏和躯体功能失调。
2.住宅与建筑。聚集和城市化使中国近一半的人(2009年城市化率为46.59%[2])居住和工作在室内空气污染中,油漆、夹芯板、密度板、泡沫填料和内墙涂料等建材中含300余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人体产生粘膜刺激(如乙醛、丙烯醛和萘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如甲醛等)。室内空气污染物还产生光化学效应,对城市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至少35%的呼吸道疾病和22%的慢性肺病与室内空气污染密切相关,室内空气污染已经与高血压、肥胖症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3]据统计,全世界涂料和装修工业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有机溶剂超过1100万吨,成为城市中仅次于汽车尾气的第二大空气污染源。
3.城市交通的影响。汽车排放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悬浮微粒容易进入并积累在人的肺部;一氧化碳影响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产生光化学作用,伤害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交通噪声会直接影响脑神经。使用道路的人员通常处在比城市本底空气污染更差的环境里,而车内的污染物甚至还要高出车外数倍。
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中心的研究表明,交通阻塞使困在小汽车内的人心脏病发作概率是平时的2.6倍,使乘公交车的人心脏病发作概率是平时的 3.1 倍。[4]P21
城市化聚集主要是从生产成本节约的方面增进聚集经济效益的。如果人们适可而止于减少成本的层面上,尽情享受节约所带来的聚集性收益和乐趣,则相应的城市健康问题不会越来越严重。然而,现实中人们把这种成本节约异化成为生产规模更大扩张的工具,贪婪地追求生产利润的最大化。[5]P137于是,城市健康问题进一步凸现和加重了。
(二)代谢与开放性
从生态学的角度,城市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和自我稳定的系统,城市系统内缺乏分解者,也缺乏足够的分解空间,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废物难以在系统内完全分解和容纳。据统计,80%-90%心脑血管、高血压和癌症等病种的发病因素,是通过代谢渠道从污染的环境而进入人体的。各种塑料器皿、化学稀释剂、清洁剂、杀虫剂等污染物,会通过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侵入人体,对内分泌和健康形成持久干扰。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释放,便很容易进入食物链,威胁人的健康。我国不少城市饮用自来水的标准尚低,重点是过滤和消毒,并不能消除污染,有些处理工艺甚至加重了污染的程度。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从系统外输入能量和物质。城市要依赖农业的剩余而维持生存,农产品是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原材料来源,乡村地区是城市产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城市人们提供食物和营养,这是对健康城市的主要贡献和积极方面;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带来许多副作用,直接危害城市健康。如蔬菜中硝酸盐超标,过量磷肥及其导致的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及生物富集,使农药在城市食物链中不断传递、扩散,并在空气和阳光作用下形成新的有害化合物。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健康的蜕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原来城市中的产业和生活方式转移到乡村地区,进一步强化了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使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这种社会经济联系也必然反映在城市与乡村健康问题的关联性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开放与联系所形成的是纵向的空间分工,城市的空间分工结构和层次总是高于乡村地区,故城市的健康问题也先于乡村而出现,健康发展战略实施的优先和有利程度上也优于乡村地区。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开放与联系所形成的是横向的空间分工,体现为依经济发展水平而排定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层次较低的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客观上必然要被动地接受较高等级层次城市健康问题的转移影响,因而可能处于较为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三)生态的影响
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其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所需的物质与能量,最终皆来自于环境,是依赖周边生态环境而生活的。人类所处环境可分两类: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天然形成并且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属于原生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城市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是一类低效的、不健康的和反控制论的人类栖息地,[6]P4-7其资源利用效率比自然生态系统甚至比农田生态系统低得多,掠夺腹地资源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强的胁迫效应,邻居关系疏远、人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远不适应人类生态需求。这种情况下,健康成为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城市,健康涉及人的生理、心理和物理环境。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代谢环境,以及意识形态、风俗、文化等社会环境,是由物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包括聚集化过程、工业化过程和现代化过程。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现在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内外环境有关、与生态有关。医学模式也由单纯的生物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模式转变,愈加关注由生态环境变化、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所致的“发展性”、“文化性”等疾病类型。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还是社会的。健康不仅指安康和生活质量,还有发展和潜能方面的内涵,需要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涵盖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健康,即生态健康,才能较好地把握健康城市发展的脉搏。
健康的和远离胁迫综合症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和有活力的,能够随时间保持其组织力和自主性并在远离胁迫下易于恢复。[7]从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尺度上,城市生态健康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而是包含了城市中人群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因子与其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8]涉及城市的水、能、土、气、生、矿等自然过程,生产、消费、市场、流通、调控等经济过程,以及体制、技术、认知、文化等社会过程。源于有机体健康隐喻的生态健康概念,旨在推进一种系统方法,即将人与环境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而不是孤立地处理问题,通过生态恢复、保育和建设去促进人、生物和生态系统之相互依赖的健康。
二、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健康为民生之本。马克思指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城市健康挑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因素和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健康城市行动作为一项综合干预框架(integrated activity framework)被首倡,旨在联合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应对城市中的优先健康议题。1986年欧洲30个城市自愿成为“城市健康促进计划”的试点。澳大利亚(1987年)、新西兰(1988年)和日本(1990)迅速响应,中国1994年也在北京东城区和上海嘉定区启动了健康城市项目。现在,全球已有超过4000个城市加入到健康城市协作网络,健康城市行动蔚然成风。我国健康城市兴起之初,是与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1989年)相衔接的。一般认为,1993年以前是健康城市发展的探索和试点阶段,包括引入健康城市概念,与WHO合作进行培训等。1994年初,WHO官员来华考察,随后与国家卫生部合作,启动了北京市东城区和上海市嘉定区的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工作。
2003年的“非典”(SARS)事件,是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促进点。以苏州市和上海市为代表的许多城市认真地投入到创建健康城市的行列,以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国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公共卫生思维,不是城市发展思维。虽然每个城市都强调多部门合作,但健康城市建设局限于完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范畴,建设健康城市的行动计划一般由城市爱卫会负责组织实施,因此,建设健康城市主要是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传统工作脉络,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逐步转型和持续发展。这样的思维,实际上限制了健康城市的发展。
将健康城市仅仅作为健康促进的一种行动战略,立足点不够高。健康城市实质是为摈弃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发展造成的严重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建设健康城市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健康城市的宗旨是要“面对21世纪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WHO,1994)。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应该能改善其环境,扩大其资源,使城市格局互相支持,以发挥最大潜能。健康城市建设应该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合乎民意的一种战略选择。
2.软体项目多,硬件建设少。目前我国健康城市建设项目主要以软体项目为主,集中在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等方面,“健康场所”建设也是如此。如上海开展的“2211”健康场所建设活动,是评选出20个健康社区示范点、100个健康单位示范点、20个健康小区示范点、1万个健康家庭示范户,像徐汇区的健康商圈、黄浦区的健康弄、卢湾区的淮海路健康一条街、静安区的健康楼宇、虹口区的社区健康教育学校、杨浦区的健康服务基地、闵行区的无偿义务献血屋、浦东新区的健康市场、健康军营和金山区的健康村庄等。而硬件建设少,易造成健康城市与城市规划建设“两层皮”。许多完全不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只能由软体项目进行事后弥补。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3.科技支撑不足。快速和规模浩大的城市化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挑战,健康的影响因素已从单纯生物因素转向社会、环境综合因素,而我们对此准备不足,尤其是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储备不足。
城市不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而首先是一个人类成长和愉悦生活的现实空间。健康城市建设的软体项目(活动、宣传、教育)容易实施,硬体项目(建筑、场地、距离)则需要科学数据的支持才能规划和设计。如2011年3月公布的《北京人健康指引》中,将每周至少三次有氧运动作为健康北京人的一条标准,那么要满足全体北京人的健康,需要多大的平面空间?以北京现有城市状况,能满足多少人口的健康需求?2010年10月,韩国首尔的第四届健康城市联盟全球会议提出“健康城市,无所不在”,又对信息通信技术在健康城市的应用给予了重点关注。
4.发展中的新问题多。我国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影响城市健康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市容杂乱、贫民窟增多和环境恶化,到空气、水和土壤被严重污染、拙劣的垃圾处理和卫生设施、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再到温室气体、气候变化、碳的高低等,越来越复杂,其解决方案也更难以选择。
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理环境是决定城市居民健康的关键因素。城市健康的三类影响变量中,除传统的与医疗卫生有关的变量(HCV),如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疾病控制、卫生保健、卫生服务、卫生监督等之外,还有社会经济状况变量(sEV),如就业、收入、人口控制等和居住环境变量(LEV),如家居、供水、基础设施等。后两类变量要涉及工业、交通、劳动、教育、商业、公共设施、城市规划等众多领域。
城市贫穷人群的健康比农村贫穷人群的健康还要差,消除城市贫富差距也应该成为健康城市建设的内容。
三、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提升理念,突破瓶颈
在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发展和深化。健康城市建设应该越过狭隘的公共卫生视野,把人与城市作为并不对立的结合体,把健康城市建设理解为以健康为终极指向的城市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康城市建设,就是改善城市民生的题内之意和重要途径。积极发展健康城市,可以在拉动内需、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健康城市的建设要围绕人的生命全过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9]P74-78由于健康城市的收益难以在短期内显示,以及其显示方式的不完全利润化,因此,健康城市建设很容易受到城市政府短期行为的制约。健康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制定科学适当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给健康城市界定出一个充分量化、完全统一的国际标准,而仅提出了健康城市的原则性愿景。毕竟,各城市的文化传统、人口特征、主要健康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不会完全相同;城市的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公众之间的关系和治理模式也各有特点。目前,国际上“健康城市”的标准包括12大类300多项指标。我国“健康城市”的指标制定要符合自身国情。2009年,杭州受全国爱卫办委托,制订出一套“国家健康城市”标准体系,由环境、人群、服务、社会、政策和民意等七个主体指标和55个具体指标组成。
在制定标准时,应当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注重既科学又适当的原则。应对城市健康问题挑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各种不同方法在本质上是可以殊途同归的。健康城市发展的进程不必千城一面,允许一些地区或领域快、一些地区或领域慢。健康城市战略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讲求科学的发展节奏,讲求领域和阶段的可替换性,追求整体的城市健康品质。
(三)探索推进体制
要从改善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探索中国特色健康城市建设的推进体制,并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结合起来。要体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健康问题切实解决好。
“所有工作都立足生命权,从以人为本出发。”[10]苏州市成立了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辅以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宣传教育和督察等专业委员会为“管家”。同时,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从社会的“细胞”如社区、单位、家庭等的健康建设开始,组成健康城市的“躯体”。杭州建设健康城市的模式,强调坚持党和政府的引导、社会参与,改善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完善健康服务网络,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健康社会。上海的健康城市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也独具特色。从国际经验看,在健康城市建设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推进体制方面值得探讨的一个内容。
(四)城市的开放合作
健康城市本质上是开放的,开放的健康才有现实意义。城市健康系统要求得改善,从无序状态转换为有序状态,从低级的有序演化为高级的有序,首先必须使系统开放。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工业化支撑下的城市化,但留下了诸多人类健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现在正循着相同的路径,疾速地追赶着同样的过程。这是应对严峻的国际竞争之无奈。在全球化情况下,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城市之间的开放与联系形成了空间分工,体现为依经济发展水平而排定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层次较低的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客观上必然要被动地接受较高等级层次城市社会、经济和健康问题的转移影响,因而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这可以视为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城市在健康等问题上的“反溢出”现象。
由于发达国家庞大需求的存在,许多健康危害可能只是发生地的空间转移而未消除,人类健康问题在与发达城市相联系的发展中城市被重复和继承。因此,发达国家和城市对全球的健康问题负有重要责任,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城市之间应该相互开放,进行充分的健康合作。目前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各国城市相应开展了理论探讨、经验共享、政策协作和技术推动等交流与合作;但要应对新的快速城市化挑战,实现更高的健康目标,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还应该有更深入和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比如:1.更优惠条件下的知识与技术转让。2.帮助城市提升产业结构,减少对发达城市的经济依附。3.发达城市率先改变需求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发展中城市的“反溢出”效应。
(五)最大程度的公众参与
健康城市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运动,因此,发展的重要原则是公众参与。在健康城市战略中,人始终是目标指向和依靠力量。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健康城市发展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公众参与是实现健康城市战略的社会基础,公众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健康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的进程和质量。要转变公众在个人和公共事务中各种不利于健康城市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用正确的观念和知识去提高城市公众的健康行为能力,促进公众在思想上认同健康城市战略,形成对健康城市发展的正向参与和协同。现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
1.消费模式的变革。从经济源头上考量,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两种不同性质:一种是处于贫穷状态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因为消费不足而产生的,属于传统的健康问题;另一种是处于富裕状态的国家和地区,因为过度消费而造成的,这类健康问题更多地发生在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城市区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城市的未来远景不应该是从贫穷的不健康走向过度消费的不健康,而是要明智地直接跨进较高水平的健康社会。因此,变革消费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城市公众应该深刻理解和大力提倡:第一,文明消费。人们不应该把物质享受等同于社会进步而更多地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应抵制把购物当作消遣或嗜好,控制不必要的和赶时髦的消费需求,减少物品的需求和购买数量,反对消费至上主义。第二,对环境友好。在消费过程中鼓励有益于环境的产品使用和消费行为。例如,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滥用,购买和使用可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尽量爱惜陈旧物件,注意对物品维修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简单替代。应该在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情况下,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变革的实质,是要告别传统工业社会对物质至上的崇尚,建立一种面向阳光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直观地体现了健康城市在价值层面、物质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多向度内容。第一,简约而适度。要屏弃对物质资源的贪婪占有,要尽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个人欲望,提倡以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为生活标准。反对物质享乐主义,追求适度富裕,重视可普遍化的生活。实现生活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第二,确立新的生活质量观。强调“手段俭朴,目标丰富”。追求生活的意义在于目标的多样性和精神世界的高度充实,在于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综合生活质量和幸福价值。应该追求生活经历的深层次和丰富性,并努力在内在价值方面进行思考和行动。
(六)工商企业的支持
有益于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在技术路线上要重视自下而上的城市单元,如企业、建筑和社区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商品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的内部构造和基本功能无法改变时,只好寻求“设计”的改变,以多样化吸引顾客,催生了所谓的“多余经济”。强大的广告网络和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经济,把多余的商品也变成为消费者的需求,甚至颠倒了人和商品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从这些与健康城市发展相背离的经营观念向经济、环境、健康多赢的经营观念转变。
工商企业应该在指导思想、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工作,与健康城市实现协同:1.广泛开展健康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技能教育,这是企业支持健康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2.将健康城市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之中,自觉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考虑健康的因素与价值;3.大力加强有利于健康城市发展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健康城市发展能力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4.推进绿色与健康的产品和市场开发,并以此来扩大绿色和健康的社会需求;5.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全社会的健康运动,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综合效益。
(七)城市的现代化管理
现代化管理是实现健康城市自组织与协同的的关键。健康城市首先要实施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促进城市的三大和谐:1.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人口数量和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和谐;2.城市与区域的和谐。城市健康问题与区域关系密切,城市健康系统的调节和稳定离不开区域;3.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和谐是健康城市的本质要求,最终是要促进城市整体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健康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关键,首先是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配合、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调。现代化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不是仅仅追求政府卫生职能部门自身工作的最优,而是追求社会、经济等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最优。
现代化健康管理要求政府的部分行为应该转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即增加城市系统的非平衡力量。政府在管理中主要实行监督组织功能,控制和引导有序变量,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形成动态的有序健康结构。
现代化健康管理提倡公众参与。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与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要形成协同效应和合力。这意味着应该把社会公众看作是健康城市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向他们提供各种参与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健康城市发展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
贯彻实施健康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必须加强健康城市发展的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健康城市发展的认识水平,加强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处理与健康城市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造就有利于实现健康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和干部资源。
[1]Szeming Sze.From Small Beginning[J].World Health Forum,1988,9(1)19.
[2]魏后凯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WHO China.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 China today[EB/OL].www.wpro.who.int/china/sites/ehe/overview.htm.
[4]蒋正华,李蒙.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5]罗勇.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王如松.生态健康的科学内涵和系统调理方法[J].武汉:科技导报,2005(3).
[7]Costanza R,Norton B G,Haskell B D.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 Science.Island Press,Washington,D.C.,USA.1992.
[8]McMullan C.Indicators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DRC),Ottawa.Http://www.idrc.ca/ecohealth/indicators.html.
[9]金大鹏.健康城市:城市的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J].健康大视野,2010(20).
[10]苏州.健康城市是一个境界[J].光明日报,2008-11-27.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Healthy City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LUO Yong1LUO Yong2
(1.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2.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The health problems in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mainly come from the aggregation,metabolism,opening and ecology of cities,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economic spaces.A city should be an entity composed of healthy population,healthy environment and healthy community.We shoul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opening of cities,abandon the rigid policies and models of urbanization,and actively develop healthy cities with nonlinear strategic thinking,so as to realize the health-improving urbanization.The change of consumption model,healthy life style,support from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and modernized management of cities ar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cities.
healthy city;Problems;Countermeasures
F29
A
1674-0599(2011)03-0099-07
2011-04-12
1.罗勇(1962—),男,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城市可持续发展。2.罗勇(1973—),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学规划处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廖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