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国际化过程中的嬗变与发展、维系与超越
2011-02-18徐飞
徐 飞
(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3)
·武 术·
中国武术国际化过程中的嬗变与发展、维系与超越
徐 飞
(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文章通过评述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和相应时期的嬗变与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根本动力,探讨了在弘扬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过程中,维系传统和超越传统二者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
中国武术;国际化;民族传统;文化;嬗变;发展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the requirement of diversified cultures in the world.The authors analyze impetu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transmutation and development via review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Also,authors discuss essentiality and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keeping and exceeding the tradition in the aforementioned process.
Key words:Chinese martial arts;internationalization;nation tradition;culture;transmutation;development
源远流长、博大宏富的中国武术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耀眼的内容之一,它从蜿蜒的历史深处走来,如今,它又在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场景的现代竞技体育大舞台上构建起了一处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亭台楼阁式中国的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间形成了一种炫目的文化对接[1]。但中国武术在融入世界体育舞台的过程中也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竞技武术入奥,因为竞技武术不能完全代表和体现中国武术的精髓。走出文化旧道与外来文化激荡,融合是历史潮流;而中国武术深厚的价值内涵和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国武术国际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嬗变和发展尤为引人关注。
1 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过程
武术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之中,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2]。武术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可追溯到20世纪以前,尽管其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传播的内容较为有限,但也不能忽略它对今天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前的武术国际化发展局限在亚洲地区,主要是中国的邦邻,如日本、韩国和朝鲜等。这一阶段的武术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原生态的武术传播。中国武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是在20世纪以后[3]。而20世纪武术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过程,又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前的以亚洲为中心的准武术国际化传播。此阶段的武术国际化进程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传播者只是武术社团和个人行为,传播的对象以侨居海外的华人和华人后裔为主,传播的内容以中国传统武术为主要内容,传承的方式以师承关系为主。1936年武术的奥运之旅,尽管它只是在无奈之下的奥运附属品,“在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还很低,缺乏竞争力,附之以武术表演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某些不足”,但从宣传和展示东方体育,特别是以展示中国武术独特的魅力为目的的这次武术奥运之行,无疑是较成功的[3]。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82年之前的非武术主体的武术国际化传播。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在中国体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围绕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武术逐渐成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武术的文化特质,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主要体现以“艺术的武术(电影武术与武术电影)”和“政治的武术(武术外交活动)”为形式的武术宣传方面。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武术曾赴捷克斯洛伐克和缅甸进行表演,揭开了新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武术代表团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出访墨西哥、美国、日本等国,一时间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1,3]。
第三阶段,是从1982年以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国际化发展。其发端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武术界流传的“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时代话题逐渐深入人心,至1982年制定和出台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战略目标。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武术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足迹遍及五大洲,从而为武术在世界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由中国牵头筹备成立一个国际性武术组织已成为海内外的共识。1985年国际武联筹委会在西安成立,经多方努力,国际武术联合会终于于1990年在北京宣告成立。迄今为止,世界各大洲的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自国际武联成立以来,已拥有101个会员国,成功举办了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竞技武术为内容的武术竞赛活动已遍布世界各地[1,3]。
通过20多年的世界性推广,基本是以建立、发展、壮大武术国际组织,通过国际武术联合会推广现代竞技武术,追求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为目标。当奥林匹克运动汇成一幅人类的绚丽画卷时,渗透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武术也向世界展现着它那交织着阴阳律动的风采;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之门在中国打开,武术被列为奥运会特设项目,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武术又将在世界面前展现自己,为世界做出一次新的文化贡献,其后续影响无可估量。
2 中国武术的嬗变与发展[1,4,5]
汉书云“行气转续,变化而嬗”,可见“嬗变”具有无法回避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从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对武术的定义,就可看出相应时期的社会需要和人们对武术价值的判断,其也是研究武术嬗变与发展的重要史料。
19世纪下半叶的“西学东渐”开启了武术由本土体育向近现代体育转型的大门。民国时期,社会上各类民间武术团体的建立是近代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以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和天津的“中华武士会”为代表。其时武术主要作为强国强种的健身活动,精武会主张“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在此思想的引导下,精武会所做的各种提倡武术的工作和活动,皆以武术套路形式为手段,以强身健体为目标。而“精武会训”要求会员“以仁爱为怀,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忠心待人,廉政守己,见义勇为”,也体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5]。之后,社会动荡以及尚武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武术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张之江在《国术考试要览》(1932年)中指出:“在前此过去时间,国术的复兴与发展,赖我国诸公提倡,与各地同志努力,颇呈特别活跃气象,与突飞猛进之势。其最大原因,一由于帝国主义者,最近对中国之暴力侵略,激起民众义愤同仇的心理,一由于内地匪祸,人难自保,越发唤起人民利害切身的感觉,明白自卫生存的必要。”这种社会需求反映在对武术的理解是1932年《国民体育方案》中所讲的“国术(即武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为锻炼体格之工具。”以及《中央国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1943年)提到“所谓民族体育者,即我国固有之武术也!源远流长,体用兼备,不独在运动上具相当之价值,且对于自卫上有显著之功效。”其两个观点都强调并体现了对武术“体用兼备”价值的认同。当时在这种认识的直接作用下,开展了各种武术实战形式的竞赛和考试活动。如,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国术国考”及浙江、上海的国术游艺大会等。但由于比赛方式、组织措施不完善,运动员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等因素,以致“擂台成为生死局面”,“而为有识者所鄙弃”,故未能形成连续、稳定的竞赛体制。回顾近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武术细化后实战形式的比赛仅出现在1928至1933年这短短的5年内。在1933年的民国第五届全运会和1935年的第六届全运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此外,在一些地区性的综合运动会上(华北运动会、华中运动会等)也设有武术的表演和比赛项目[1,4]。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9年开始实行武术竞赛制度,这种社会需要以及随之各种体育制度的制定,决定了武术的发展方向。首先进行了初级长拳、刀、枪、剑、棍、24式太极拳以及后来各种竞赛套路的整理和创编。1961年《武术》教材中对武术的定义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这个定义确立了武术按套路运动发展的方向,自此,在武术套路比赛表演中大量吸取体操和舞蹈动作。文革后,鉴于武术套路技术的体操化、艺术化,1978年《武术》教材将武术定义修改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的动作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规律,编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这里强调套路编排须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但并未纠正武术以套路运动为主的技术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20世纪40年代左右,实战形式的武术比赛在中国大陆基本销声匿迹。四十年后,随着拳击运动的恢复,在重新思考武术体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相继推出散手、短兵、太极推手等格斗项目进行试验,并连续开展多种竞赛活动。1983年《武术》教材的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律,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这奠定了武术按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分项发展的理论认识,对现代武术套路项目竞技和散打格斗项目竞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武术定义不断修补,但武术具有的套路和搏斗两种运动形式一直是人们对武术基本稳定的认识。1991年《武术》教材指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004年《中国武术教程》教材又提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但国内学者徐伟军认为,从“拳种”角度考虑,不应将武术原有的一种特质分解成两种特质,所以提出“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主要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技击类体育项目”的观点[4]。总的说来,武术嬗变及发展的过程明显地透露出其由表层结构逐步走向深层结构的文化特征。
3 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动力[1,6]
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武术国际化是为让中国民族文化融合于世界文化之中,通过融合,吸收外来文化而发展自己;通过融合使本土文化适应异族文化,并受其影响,从而改变原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达到被其他民族采用的目的[6]。
以武术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两种绝然不同的文化圈,分别代表了世界上两大主要文化类型。西方文化的内核——竞技精神,或者说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理念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之主流,它主导着全球体育,被许多民族学习和借鉴,这是文化价值增值的体现。根据西方“文化维模原理”,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7],因此,我们要选择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外来文化,充实到本民族文化机体中,通过重建而提升本民族文化。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主流而改变文化个性。没有个性的文化很难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发展。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融合其意义就在于它有一种本民族文化价值,可以和其他文化价值进行相互交流和共享。中国武术进入现代社会,其现代价值已远远超出技击价值。特别是在当今主要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里,中国武术的健身养身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更是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其在健身养身、审美、运动方面所蕴涵的哲学思想、行为方式也是西方人对中国民族文化所感兴趣的一部分,如中国武术价值内核中的“天人合一”、“意境”、和谐观、整体思维观等东方文化观念,而且他们越来越显示出其对世界发展具有的独特作用。根据“文化优势扩散原理[7]”,这种东方先进性文化作为个性存在同样也会被世界其他民族认同和学习。这就是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意义所在。因此,把弘扬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中国武术国际化价值取向的要求,同时融合竞技性,是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根本动力[6]。
4 中国武术国际化需要“维系”更需要真正的“超越”[3,4,6]
武术国际化进程同样引发了诸多问题,甚至影响到了我们对中国武术的统一认识和甄别标准。若仅是简单的为了推广武术国际化,而形成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是否真正适合武术自身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强调武术运动追求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黄金标准,其行为与武术文化本身的结构就有着巨大的冲突。这些问题沉重而现实且无法回避。但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是在不断继承、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历史,只有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国际化需要对传统武术进行超越。唯有超越传统文化,重建民族新文化,民族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要超越,就必须对已有民族文化进行取舍(保留)和创新[3]。所以,“中国武术国际化需要维系更需要创新”是一个严肃的命题。
4.1 维系传统是“根”,是“源头”,是武术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种文化,武术无可辩驳的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属性。民族性的传统是源头,维系传统是文化发展的责任。“在我们选择发展武术并力图使其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完全西方化的运作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应承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在两种文化指导下形成的体育文化的体育价值观有着显著的差异——以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竞技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圈[3,6]。
完全西化的武术与西方体育是没有本质性差异的,只有将武术中的传统在维系中传播,才可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若不然,在世界范围内就很难形成对它个性的承认。没有个性的文化很难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发展。维系武术传统,在于获得“文化的碰撞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碰撞。文化的沟通如果说是有意义的,恰恰就在于它有一种价值观念的交流和共享[3]”,这也是维系武术传统的重要意义。
传统武术的产生、存在和延续凝聚了民族的智慧,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是被证明了的极具科学理念的通俗文化。它不但包含着身体锻炼、攻防技击的原始功效,而且蕴涵着先辈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自觉承担的情感责任,是我们民族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提升。它本身的延续就足以证明它所包含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是具有生命力的。如果不能维系中国武术的传统精髓,那国际化只能是妄言,国际化后的结果极可能只剩下虚无的躯壳!
4.2 超越传统是“活水”,是武术国际化的保障
创新是任何事物向前发展、趋于完善的灵魂,超越传统是任何文化发展并广泛传播的的保障。文化全球化的意义就在于取舍和创新,创新就是认同外来民族文化,并通过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的选择性融合而实现自身转换。必须承认,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中亦有文化缺憾,存在着与当今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文化因子。我们应站在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上来评价和甄别,应围绕着“民族文化世界化”的目标来进行取舍和创新,而取舍和创新的途径应该是超越,超越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把弘扬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同时融合竞技性,发挥主体性,最终达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意义和结果都应该体现出“吸收”和“渗透”两个方面。“吸收”是指在与外来先进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和所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目的(如竞技武术);“渗透”是指在被世界更多民族认可之后,从而使其他民族来学习、借鉴以达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如传统武术)[6]。而超越传统的结果有利于加快武术国际化的传播速度,有利于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当代转化和保留。“传统的超越不会因为在一定环境中的应用而削减传统,而是不断使传统得到校正和丰富,没有超越,传统只会不断重复自身。”不断重复自身的传统文化,必然导致僵死和没有生命力[3]。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武术国际化的过程不能也不可能是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全面的国际化。实现这个目标,最困难的还不是过程的漫长,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实现,最佳的途径就是文化的融合,融合应建立在对异族文化了解和对自身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只有了解了别人的视界,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并超越自身,超越的理念应该是开放和可变的。中国武术不能囿于自己的传统视界,而应该不断地获得新的视界并不断地超越,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价值,让传统积极的出场,并历史性地进入现在,再通过现在迈向将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内容的创造性展示[3]。这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并超越传统的意义的所在。只有处理好了维系与超越的关系,中国武术国际化才能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夏虹,张学飞,杨梅,康昌发.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11-13.
[3] 王岗,邱丕相.武术国际化的方略:维系传统与超越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17-20.
[4] 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84-686.
[5] 陈公哲.精武会50年[M].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6] 陈永辉.中国武术国际化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6,13(3):58-60.
[7] 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Transmutation and development,keeping and exceeding tradition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XU Fei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G852
A
1004-3624(2011)02-0107-03
2010-12-15
徐 飞(1981-),男,重庆人,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