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探析
2011-02-18叶晓航徐建华
叶晓航,徐建华
(浙江工业大学体育军训部,浙江杭州 310023)
科学发展观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探析
叶晓航,徐建华
(浙江工业大学体育军训部,浙江杭州 31002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对我国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改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科学发展观;体育教学;理论探析
Abstract:The use of literature and data,logic,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in theory,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rrent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were analyzed,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to improve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o impro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to provide quality reference.
Key words: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Physical Education;theory analysis
0 前 言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并同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旨在提高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系列问题。然而通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不乐观。2005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调研结果再次显示出学生体质与健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如何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改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1 科学发展观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分析
1.1 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是发展,决定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必要性
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对世界主要国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工作,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根本性转变,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将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目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过于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特别注重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和评价等要素的统一性与标准化,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促进我国高校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2 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突出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核心地位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未来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基本前提。在新的时代,只有具备一支优秀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要想真正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严把教师录用关。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使其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何适当地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等。同时,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使教师从单一的“技术型”向“复合素质型”转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成功进行。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一件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建国五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我们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体育评价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至上世纪末,很多专家、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当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部分,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由于其中体质的测试内容及评价指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因此,为了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这些体育制度的评价标准,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客观、全面、合理、简单实用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显得十分必要。
1.3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决定了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制约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教学指导思想界定模糊、体育教学有悖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基本特点、课程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庞杂、教学方法陈旧等。因此普通高校应该明确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课程观念,树立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观,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快实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的转变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关键。在构建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时,应体现教育观念的3个基点,即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同时还应体现教育模式的3个转变,即竞技向健康、体育教学向体育文化教育、传授知识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
1.4 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发展思路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为完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发展思路。高校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以满足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强身健体需求为根本目的,是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美好心灵,磨练坚强意志,弘扬社会正气,弘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体育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体育教学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觉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学生为本,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更大贡献。
2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2.1 宏观指导理念模糊空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校体育的课程性质的定义: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为: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了解和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与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了解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而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目标制定的不明确不具体,导致教师不明确教学任务,学生不明确学习内容,从而使教和学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2 课程结构板块陈旧枯燥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基本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每一部分也基本上都是沿袭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比如准备部分,现是学生慢跑热身,然后是身体练习,对体育课而言,每节课准备部分的热身练习时必不可少的,但应该在内容和形式加以创新,使得练习内容要新颖,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基本部分则是复习内容和新学习内容,并且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教师的统一组织下完成,过于注重组织性和统一性,学生们缺乏自主性。而结束部分则是放松活动和本课总结。放松活动对于学生身体疲劳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但放松活动实施并不乐观,常常被忽视。整体而言,结构板块较为陈旧枯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消退。
2.3 理论课有所缺失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外堂课和内堂课。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体育理论课的实施。体育理论课程在体育课的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体育课的实施对象是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其身体健康。完整的体育课程包括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并通过三个价值层面的实现来实现最终的目的。三个价值层面依次为:娱乐身心、掌握体育知识和相关技术方法、理解和认同体育精神。但当前很多高校理论课有所缺失,部分学校只是在天气不好时,安排理论课,更有甚者一个学期没有完全实施理论课教学,造成了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的盲目性。
2.4 教学内容缺乏身体素质练习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身体素质是一切技术学习的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必须是建立在一定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身体锻炼,与以往相比身体素质明显在下降,这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偏离是分不开的。忽视身体素质练习,偏重技能学习,过多强调身心愉悦,从而使体育课的效果流失于娱乐化之中,丢失了体育课本因该具有的强身健体的教育目的,进而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不断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也出现众多问题。例如,受挫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中国青年报》于2010年3月30日刊发《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的报道,在对3 0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责任分别为:67.9%的人首选“应试教育体制”,48.6%认为责任在“政府”,48.1%的人选择“学校和老师”,43.4%的人选择“父母”,41.3%的人认为“青少年自身”也要承担责任[5]。
2.5 考核与评价体系需要改进
“课程评价”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6]。”原评价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提高了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但是,由于评价方法过于突出选择性,技能性,绝对性及定量性,而忽视了激励与发展,身心和社会适应性,相对性及定性[7]。
普通高校体育考核的面多,评价方法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结果,轻过程,考核项目太多,太杂。每个学期至少要进行二至三个项目的考核,每一年还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的测验,使得学生既要应对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又要忙于应对体育考核的各项达标测试,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需要。同时由于身体素质指标与遗传关系往往大于体育教学的效果,而技术考核评价又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认定,往往会出现教师评定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的情况。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教育性、促进性。
3 结 论
3.1 科学发展观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宏观指导理想模糊空泛,课程结构板块陈旧枯燥,理论课有所缺失,教学内容上缺乏身体素质练习,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4 建 议
4.1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4.2 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目标的功能,制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行,要有导向、激励、发展与评价功能。
4.3 成立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开设课外俱乐部活动课,组建体育社团,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开设课外兴趣指导课等方式来改善单一的教学模式。
4.4 加强理论课实施,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培养大学生身体的积极锻炼习惯。同时增加课时身体练习比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4.5 逐渐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在考核形式上,取消传统的每学期体育教学考核。让大学生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引导学生掌握和延续终生体育锻炼指导思想的重要阶段。
[1]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2006-09-19.
[2]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12-05.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2007-10-15:15-16.
[4]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2:3.
[5] 中国青年报.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N],2010-03-30.
[6] 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76-78.
[7] 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234-236.
Analysis of College of P.E based on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YE Xiao-hang,XU Jian-hua
(Zhe T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 Zhou 310023,China)
G807.4
A
1004-3624(2011)02-0095-03
2010-10-15
叶晓航(1978-),男,浙江永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