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应用研究
2011-02-18张超
张 超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院,浙江台州318000)
传统武术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应用研究
张 超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院,浙江台州318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武术之礼、武术之美、武术之技击精神以及武术的本土文明特征,指出传统武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对台州地方拳种的调研分析对此论点提供支持。
传统武术;高职体育;台州南拳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and data,analysi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al connotations.To martial arts ceremony,the beauty of martial arts,as well as the art of attack and the spirit of martial arts,Pointed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vocational application value.An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local Taizhou martial arts to support this argu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hysical education;Taizhou martial arts
课程建设,历来都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以2006年的统计数字,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 300余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1 20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8.5%,可谓占到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实用性、地方性的特点。
武术是华夏传统文明的瑰宝,传统武术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是构成武术文化的重要基石,传统武术的演绎流变折射着地方精神的人文化成,其技术形式、技击特点都浸淫着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传统武术在传承地方精神、弘扬地方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职体育学者翁惠根认为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课程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取向。胡振浩指出高职体育教育不应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高职体育的教学在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针对性地发展今后所从事的职业要求的专项身体素质。高职院校以地方性高校为主,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以传统武术坚忍顽强慷慨有为的技击精神锻造大学生的精神体魄,进而号召大学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建立热爱家乡祖国,主动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学习思想。这不仅是高职体育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传统武术传播的他山之石。
1 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对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应用分析
1.1 传统武术之礼,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炼炉
武术对其礼仪道德的要求严之又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构建-武德。“仁者必有勇”,从司马迁的“非信仁廉勇,不能传兵论剑”到戚继光的“教习之道,先重师礼”,撇开传统武德中类血缘的糟粕,从现实的某一角度论之,武术以其特有的刚勇把教学传承演绎成了一种高度的和谐过程。这在西风东渐,奥林匹克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占据绝对地位,德育工作依靠行政化推进,校园文化表现为无所适从的现实状况下,用武术之礼,这种强悍康健的传统风尚倡导校园体育文化、约束年青人,无疑是呼唤传统的一剂妙药良方。高职体育是以培养和谐职业人为宗旨的。它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更多地要求平和心态的培养。综合性大学可以是意气飞扬、百家争鸣,大学生可以注重个性培养,创造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而高职学校立足地方,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更多地要求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技术,注重的是坚忍朴实、甘做螺丝钉的奉献精神。传统武术和高职学校的技术学习,同样都有手把手传承的特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己”,传统武术的礼仪精神讲求克己奉公,磨练自身,这种文化内涵对高职教育的精神宗旨是吻合的。传统武术朴实坚忍的文化风尚,是锻造高职学生良好精神素质的妙药良方。
1.2 传统武术之美,体育美感的东方文化演绎
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武术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传统武术将自然之形、万物之变寓于拳理之中,追求的是人体运动中身心的统一,通过“心灵的觉悟,实现自然的呈现”。而高校体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奥林匹克体育占据多头,田径、球类、游泳、乃至体操都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取向。在体育文化的渲染中,奥林匹克文化占据了绝对地位。培根曾说过:论起美来,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西方体育运动之美,是身体力量的展现,是力与美的结合。而武术的美浸透着浓郁的东方传统文化韵味,是见仁见智的。武术讲究力随心发,身随势走,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 ,武术的进、退、走、转、定、回、攻、防、避、守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讲究的是全身协调发力。大力者吐气扬声、力劈华山,小巧者借力打力、四两拨千金。“动如涛、静如岳,重如铁、轻如叶,疾如风、缓如鹰,站如松、立如鸡,起如猿、落如鹊,转如轮、折如弓”。武术的这种美的感悟,是源于生活,朴实而又唯美的。“吐为落雁,纳为鹰扬”,“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是对自然万物的象形取意;“鸟鸣山更幽,无风花自落”,“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在武术的动静之间、攻守之际,又凸现着一种东方传统文化的意蕴之美。
2 传统武术技击精神对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应用分析
2.1 传统武术发展源远流长,其技术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
传统武术的拳种种类繁复,变化多端。在笔者对台州地方拳种的调研中,发现仅台州一地,就有发展到成一定程度的南拳种类不下几十种,有黄岩黑虎拳、仙居黑虎拳、天台皇都南拳等,还有在三门玉环等沿海流传较广的船拳等等。在台州称黄岩宁溪山里的黑虎拳为拳娘。笔者的老家就在那里,笔者的父亲小时候在山里就近距离的见过老虎,老家隔壁的邻居大爷还亲口对我说,他小时候曾吃过老虎肉。虽然现在由于环境的原因,山上已不可能见到老虎,但台州靠山傍海,“山谷之民,石气所钟”,“水乡之民,舟楫为民”。拳名取为黑虎,其实是表达了人们希望能够比老虎更加强壮的朴实愿望。黑虎拳浸淫着浓厚的地方历史风貌,其招式名称有:黑虎觅食、黑虎坐堂、黑虎戏水、黑虎上树、饿虎三扑、黑虎掏心、虎尾剪等等。招式朴实刚劲,手法多变,强调爪、拳、掌并用。步法稳固,以马步、偏马步为主。在台州黄岩,以前徒弟学拳,师父总叫他先扎三年马步,可见对基本功训练的讲究。黄岩模具工业发展良好,民风比较刻苦,很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模具企业家,都练过台州黑虎。温惠根对职业岗位与“身体-心理”素质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指出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计应遵循以职业活动及突出实现能力目标等为导向的五大原则,并将体育课程设计为运动参与、职业体能、综合素质、特殊素质,以及终身体育等五大模块。也举例指出拓展训练在职业综合素质方面的训练意义。台州黑虎拳手型繁复,马步扎实,对模具制造作业者而言,其实不仅是一种较好的职业体能训练方式,也是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手段。而三门玉环一带流传的船拳,步法以横裆步为主,出掌化拳,能够就势转化。玉环三门等地,历来渔业是支柱产业,横裆步练习,确实是掌握平衡良好的训练手段。这落实在船舶产业工作素质的高职体育教学方面,同样也可以作为比较合适的教学应用手段。传统武术是构成武术灿烂文化的基石,朴实、无华、内敛、坚强,是它存在发展的文化内源。通臂拳注重劈、崩、钻、炮、横,形意讲究内三合、外三合,这类武功训练,与传统的体育锻炼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对身心的提升,强调勤修苦练、克己从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武术把“君子当宏毅”的儒家理性思辩用平民化的浅白言语准确地表达,最后落实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命体验中,在这种体悟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超越现实,进而服务社会,体现价值。这种朴实的风尚正是高职体育所需要创造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体育模式的锻炼身心,培养敬业素质的最佳方式。
2.2 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体育精神的良好补充
“拳若流星,掌似霹雳”,儒家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入世进取精神在武术伏虎降龙的行拳走势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要把自己置身于战斗的场景”,武术的刚勇在寻求力与美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探询着一种和谐文明的诉求。不管是刚勇南拳,还是象形取意的形意,亦或是刀枪剑棍。武术套路总是以抱拳理开始,以抱拳理收式,通过闪转腾挪、进退攻防,以各种方法技巧努力致胜对手,但是最后总是返归和平。其演绎过程是在和自己的假想敌做着斗争,有着一种乌托邦式的文明诉求。武术讲武功,更讲伦理道德,“济危扶困,忍辱度世”,“得饶人处且饶人”武术的这类拳谚门规,以及切磋武功中讲究“点到即止”的特点,处处都透着有容乃大、舍己从人的智勇。武术的这种技击思想反映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求和谐的思维取向。这表现在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方面,同样可以说是传统素质培养的良方妙药。目前学校体育以奥林匹克体育为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学生个性张扬,甚而急功近利都是普遍现象。传统文化和谐的思维取向,是新的时期校园文化培养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完善准职业人的身心储备要求,传统武术的身心体悟,是体育精神的良好补充,尤其对性格修养的提升具有一般体育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3 传统武术本土特点对高职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应用分析
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事实上是一种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独一无二的华夏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演绎发展都浸淫着地方精神的人文化成。在笔者对台州地方拳种的调研中,可以说台州南拳的发展演绎也清楚地映射着台州历史人文的发展烙印。台州海阔山溟,气候历来非常恶劣,夏秋之极,台风频繁。而大山连绵,交通极不方便。但是,四百年前,明朝大将戚继光抗击倭寇,就是在台州取得了九战九胜的华夏历史上与外族战争从未有过的辉煌战绩。台州民风强悍,以台州义勇为主力的戚家军骁勇善战、战无不胜。鲁迅先生曾言台州式硬气,台州南拳的拳理质朴敦柔,行拳风格慷慨激昂。这和台州凡事敢为天下先,倡导讲正气、重然诺、勇承担、敢冒险的精神理念殊途同归。可以说,台州南拳也正是台州精神的外在表现。用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训练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不仅容易激发兴趣,也易于培养热爱地方文化的思想。现在武术学界普遍公认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既是一本军事著作,也是一本对武术历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学典籍。而在笔者对台州拳种的调研访谈中,台州地方武术学者坚定地提出,戚继光是在台州完成这本军事武术名著《纪效新书》的,《纪效新书》十八卷本著有拳经三十二式,其所绘的套路图谱的拳架特点与黑虎拳多含偏马步以及台州地方拳种讲究横裆步出拳的身法特点十分相象。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原是戚继光手下校尉,晚年退役回乡后造拳自娱,根据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创造了陈式太极拳。虽然陈王廷独创了黏连推揉的行拳风格,但是陈式太极的拳理是以戚继光《纪效新书》三十二拳经为基本的。而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其中有二十九式,不仅动作相比台州南拳如出一辙,并且连招式名称也完全雷同,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从台州地方拳种中借用的。陈家沟地处中原,其拳法应属北方拳种特点,对于北方拳种,横裆步是十分少见的。台州拳种是南方拳种,发力讲究身如车轴,身体含胸拔背。丹田吞吐,手桥圈拨等动作较多,招式以拳法为主,步法以横裆步为主。属于北方拳种的陈家沟太极的运动风格却与属于南方拳种的台州南拳十分相象。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推证:陈王廷学戚继光三十二式拳法创陈式太极拳,戚继光采用台州的地方拳法,陈式太极又演化出杨、吴、武、孙等各家太极而终成华夏武学奇葩,这一切,都与台州有关,那么台州是否就是太极拳架的最早发源地呢?而徨论如此推断是否会引起武术历史发展争论的轩然大波,台州武术的源远流长总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只要挖掘传统武术所蕴藏的文明内涵,就会折射出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现代精神。从传统武术折射出的地方精神其实是武术传播传承的文化内因。体育课程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文化的培养和寻求才是直接作用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力。返观目前体育教学的现状,绝大部分体育教学是技术技巧的教学,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在某个层面而言,因为缺少了对其文化本源的亲近,而使我们难以从文化本土的层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而从传统武术折射出的本土文化精神,当然更加容易使我们产生亲近的感觉。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传统武术的文化根源,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剖析地方武术的精神内涵,在教学中赋予传统武术文化的翅膀,教练技术,讲述文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近传统,树立为家乡祖国贡献身心的高尚情操。这不仅是高职体育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传统武术传播的他山之石。
4 结 语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林中有路,却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之处。课程建设,其核心是文化的建构。传统武术是华夏文明的物质载体,它的传承传播,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召唤。高职体育的发展已经随着时代的需求而走到了改革的前沿。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不应是旧铜翻新式的外在面貌的改变,而应是开山采矿式的找寻质的突破。目前,从体育文化的层面言之,奥林匹克文化占据了主流,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总体还是以普通高校为版本。但是,已经有很多体育学者提出了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还需改革的观点,并从身心素质、职业要求、校园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有些院校已经开始运行了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传统武术从中华传统文明中走来,以其特有的刚勇展现了华夏崇尚和谐的文明诉求。高职教育对学生身体的锻造,对思想性格的培养,以及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营造等方面都比较注重甘于奉献,坚定顽强,服务地方的思想风尚的培养。传统武术在高职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良好应用,或许是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传统武术现代传播的良好机遇。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传统也必须被赋予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文明内涵,才能完成对历史的传承和超越。在课程改革的文化之旅中,只有自我意识的真正醒觉,才会识得仿佛如此的路。
[1] 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973.
[2] 胡振浩.体育文化与和谐职业人的培养[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66.
[3] 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 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35.
[5] 李志超,朱成科.课程研究的文化本土性失语与归位[J].教育科学论坛,2009(3):11.
[6]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8] 徐昌文.台州是太极拳的发祥地[J].太极探索(荷兰:太极探索编辑部),2007(1):43.
[9] 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推向世界[C].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科学大会论文集,1990.
[10] 戴国斌.武术技击观的解咒[J].体育与科学,2004(1).
[11] 戴国斌.体悟:对武术的理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2] 戴国斌.武术的身体,一项身体社会学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 戴国斌.看不见的套路美,一项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4(4).
[14]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
[15] 何志刚,张超.传统文化之体悟,武术教学方法的新思路[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4):69-71
[16] 张超.舞龙运动美学探悉[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35-36
[17] 张超.金庸武侠探骊 [D].上海体育学院,2006:163.
Rese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for the cou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rriculum in vertical shcools
ZHANG Chao
(PE amd Art DE Par,emnt,Taizhou College of Pro Fess ional and Techndp;pgy,Taizhou 318000,China)
G807.4
A
1004-3624(2011)02-0092-03
2011-01-22
张 超 (1971-),男,浙江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台州地方武术的教学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