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加快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1-02-18李文增鹿英姿王刚李拉
李文增,鹿英姿,王刚,李拉
(1.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 300202;2.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 300201)
“十二五”时期加快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李文增1,鹿英姿1,王刚1,李拉2
(1.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 300202;2.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 300201)
“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是将初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体系,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速将不低于20%。因此,我国要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十二五;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性战略选择,海洋也将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我国 “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海洋经济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开启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新时代。国家海洋局2011年4月29日发布的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指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初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体系,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速将不低于20%,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材料、深海战略资源勘探开发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8大领域。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海洋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和 “发展海洋产业”的要求。近些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2001年—2008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1],2010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8.4%、30.1%和25%,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2]。
1.1 海水利用业
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我国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等部分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初步构建起海水直接利用—淡化—化学资源利用的产业技术链体系。
海水淡化。热法低温多效淡化方面,2005年我国自主设计生产建设了青岛黄岛3 000 t/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并自主设计制造了多套3 000t/d和4 500 t/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出口海外。2009年在河北沧州建成了1.25万t/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在膜法淡化方面,除反渗透膜装置,我国海水淡化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3]。天津市海洋局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天津的海水淡化技术在全国领先。天津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在滨海新区的汉沽等地,淡化水已并入市政管网,开始部分入户[4]。
海水冷却。我国沿海电厂在广泛使用海水直流冷却技术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更具环保性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的研发,已全面掌握了海水防腐、海水阻垢、防生物附着及海水冷却塔等关键技术;先后自主设计建成了化工系统天津碱厂2 500 m3/h、电力系统深圳福华德28 000 m3/h和浙江宁海20万m3/h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3]。
海水冲厕。我国重点开展了海水净化和冲厕海水后处理技术研究,在青岛自主设计建造完成了一个小区46万m2的海水冲厕示范工程。我国香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应用海水冲厕技术,目前已有80%以上的人口在采用海水冲厕[3]。
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我国积极开展了钾、溴及镁等化学资源的提取新技术研究。目前已形成气态膜法海水提溴技术,建成百吨级海水提溴和硼酸镁晶须中试线,完成年产万吨级浓海水提钾以及制取氢氧化镁等示范工程。
1.2 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
在海洋药物、海洋微生物、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以及海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的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正在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产总值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开发范围从沿海、浅海延伸到深海和极地。近年我国年均发现200多个海洋新化合物,藻酸双酯钠等多种海洋新药获国家批准上市,5个一类海洋候选新药处于临床研究,10多种候选新药处于临床前研究,在海洋糖类和生物毒素药物创制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和优势,形成了青岛、厦门、上海、广州为中心的4个优势区域[5]。
1.3 深海战略资源勘探开发产业
我国已有25年以上的深海矿业调查经历,已在东太平洋海盆获得了具有商业开采权的7.5万km2多金属结核矿区,可形成年产300万t干结核、连续开采20年的规模;在中西太平洋海山区圈定了富钴结壳申请矿区,满足年产200万t干结壳,连续开采20年的规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首次发现了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正在开展矿区申请[6]。
1.4 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
在工业基础雄厚的沿海省市形成了研发、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朝着综合技术体系化方向发展。水下运载、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目前,我国自主研制或与国外合作研制了工作深度从几十米到6 000 m的多种水下装备。
1.5 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
潮汐能应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包括0.39万kW江厦潮汐电站在内的一批潮汐能示范电站,部分潮汐电站实现长期运营。在波浪能、潮流能方面,通过科技攻关,研建了一批小型示范试验电站。在温差能技术方面,通过技术研究,掌握了部分关键技术。
2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据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其中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电力三个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不足0.3%;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足海洋生产总值的2%[2]。
2.2 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较大
目前,我国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加快,临海 (港)工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探索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临海 (港)工业发展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我国海洋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截至2011年5月,我国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129个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超标排污;8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3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沉积物质量要求。海洋环境灾害频发,2010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9次,累积面积1.0892万km2[7]。
2.3 科技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总体来看,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科技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在关键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主要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我国的深海技术和装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在海洋探测、监测方面自主技术装备目前只能满足海洋监测需要的10%左右[8],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稳定性、可靠性、系列产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已形成产业,但是高端产品尚有空白;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集成、改装等领域还远不能适应国内国际深海油气开发的需要,且其配套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本土化配套率低,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
2.4 资源局部开发过度与总体开发不足的矛盾突出
以油气资源开发为例,2010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突破5 000多万t油当量,绝大部分来自近海海域,而远海海域基本上还处于潜在开发状态,特别是对油气资源丰富的南海海域,基本没有涉足。
2.5 产业结构趋同
就环渤海地区而言,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发展石化产业。天津的滨海化工区、临港产业区正在加快石化、钢铁基地建设,河北唐山曹妃甸将建设以钢铁、石化为主的新工业区,黄骅港也将建设大型石化基地,辽宁营口鲅鱼圈也将建设新的钢铁基地,盘锦也将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对于这种区域性产业结构同构的趋势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2.6 缺乏相关激励政策支撑
目前我们对海洋经济运行状况与运行规律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与深入细致的分析,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评估能力也不能满足海洋经济管理的需要,从而导致国家缺乏对海洋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抓手和准确切入点。在国家制定财政、货币、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时还没有把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作为相对独立的领域加以研究。在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海洋新兴产业的优势、作用和影响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海洋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十分匮乏,尤其在关键领域、前沿领域,海洋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科学研究水平亟待提高。而我国在培养和引进海洋领军人才方面尚未出台鼓励政策。
3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综合管理模式
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在宏观政策法规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并不断完善政策指导;在微观层面上,各地海洋资源的开发条件迥异,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各地海洋资源的开发条件,注重因地制宜。对于海洋产业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政府实施综合管理模式,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达到强化产业管理力度、提高整体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
3.2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也曾经是发达国家遇到的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难题,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资源破坏严重,部分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发达国家普遍开始重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案。因此,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在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又要通过健全海洋环境法律法规及监测体系、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体系,以及海洋污损应急处理和救助体系,又要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性海难、重大海洋污损事件的能力,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乃至整个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高度重视海洋规划和科技创新,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的繁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海洋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创新。如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与技术计划》、《21世纪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等计划方案;日本近年加大了海洋科技领域的科研力度,涉及到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英国2007年启动名为 “2025年海洋”(Ocean 2025)的战略性海洋科学计划[9];美国政府现有海洋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而且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速海洋产业研究成果的商品化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的海洋产业技术转让机制,提高了科研成果上市的速度,美国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的海洋经济发展的标准,力求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0]。
我国要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岸与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能源及矿产开发应用的新技术、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监测及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推进成果的应用,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仅如此,海洋技术的创新开发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国外海洋技术研究开发的成功方式表明,综合性以及专业性的人才的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现有的海洋性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为培养海洋开发优秀人才提供了载体。建议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特点在编制有关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时,不仅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且应将此人才培养列入其中,培养综合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的人才,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海洋科技人才[10]。
3.4 调整海洋资源区域开发结构和产业结构
鉴于我国海洋油气等资源的开发,绝大部分来自近海海域,而远海海域基本上还处于潜在开发状态,特别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南海海域,基本未涉足的情况,影响我国海洋油气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不仅在编制和实施有关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时,要对南海海域的开发有所体现,而且在“十二五”期间要适当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改变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开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不仅如此,还应在 “十二五”期间,适当调整国内的海洋经济产业,特别是其中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遏制落后产能的上马,而且要避免先进产能的趋同和过剩发展。
3.5 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措施
(1)优先落实支持政策。
将中央出台的财税、金融、规划、土地、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鼓励支持政策,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各领域优先落实,并对项目实施主体和配套单位给于优先支持。
(2)规范财税政策,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弥补、费用扣除等多种优惠政策促进方式;
二是运用税收等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和产品。
三是完善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税收 (包括关税) 政策[11]。
(3)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措施。
主要是构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并推动社会资金运用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领域,增加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
(4)完善新兴产业科技信贷措施。
除了在政策上促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适当扩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其常规贷款的比重之外,主要是通过设立政策性的海洋新兴产业高科技发展银行和在商业银行推行科技创业信贷业务,从体制上促进一些银行向新兴产业企业发放高科技风险贷款,进而促进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12]。
[1]专刊.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 [N].中国海洋报,2010-09-17(2).
[2] 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1-03-09)[2011-7-16].http://zsxq.zjol.com.cn/.
[3] 两会看海洋.我国海水利用事业蓬勃发展 [N].中国海洋报,2011-3-4(3).
[4] 中国网络电视台.海水淡化滨海领跑全国 [EB/OL].(2011-04-07)[2011-07-16].http://news.cntv.cn/20110407/109226. shtml.
[5] 中国海洋报.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业 [N/OL].(2011-01-17) [2011-07-26].中国 海洋 在线 ,http://fin.oceanol.com/? optionid=477&auto_id=10411.
[6] 中国海洋报.深海战略资源勘探开发产业[N/OL].(2011-01-17)[2011-07-16].中国海洋在线,http://fin.oceanol.com/? optionid=482&auto_id=10416.
[7] 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1-05-16)[2011-07-16].http://zsxq.zjol.com.cn/.
[8] 郑杨.海洋工程:聚焦深海的战略选择[N/OL].(2010-08-20)[2011-07-16].经济日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0-08/20/content_117000.htm.
[9] 宋国明.英国海洋资源与产业管理 [J].国土资源情报,2010(4):6-10.
[10]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
[11]联合课题组.关于在滨海新区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研究 [C].2010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0,7.
[12]李文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研究——以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3-67.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Strategic New Marine Industries in China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LI Wen-zeng1,LU Ying-zi1,WANG Gang1,LI La2
(1.Tianj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Tianjin 300202,China; 2.Tianjin Financial Assets Exchange,Tianjin 300201,China)
China's goal in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 is that we will initially build the strategic marine industries system,which will support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and the annual growth rate of strategic new marine industries will be no less than 20%.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how to accelerate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arin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marine industries,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how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12th five-year plan;China;strategic;marine new industries;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F203
A
2095-1647(2011)04-0013-05
2011-06-13
李文增,男,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中国未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