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1-02-18王怀建
王怀建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31403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王怀建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314036)
“嘉兴掼牛”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一,是嘉兴回族同胞在数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地方特色。研究表明:极具特色的“嘉兴掼牛”在经历了几百年发展后,当前面临着经费缺乏、人员缺乏、传承地域活生态遭到破坏等困境。针对这些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利于“嘉兴掼牛”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保护;传承;发展
Abstract:‘Jiaxing Bulldog’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in China,which is compatriots’crystal of labor and wisdom from production and life within hundreds of years.It has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and significant local characteristic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development,the distinctive‘Jiaxing Bulldog’is fac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ing of funding,being short of staff,destructing of live environment of the descent region,and so 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ointed proposals aimed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which will be favorable for‘Jiaxing Bulldog’to be better protected,descend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Jiaxing Mulldog;protection;descent;development
0 前 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在2005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2006年2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各省市也先后出台了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生生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文化遗产一样,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嘉兴掼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回族的,也是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但要传承和发扬好这个项目,必须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传承人保护和恢复掼牛母体——回族的传统节日上下功夫,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嘉兴掼牛”的历史演变
1.1 “嘉兴掼牛”的起源
掼牛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据嘉兴市志记载,元代时,嘉兴的回族人民在嘉兴南湖区甪里街一带聚居,他们因为生存的需要,大都从河南、山东回族聚居地南迁而来,并建有规模较大的“清真寺”教堂。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回族人民以斗牛为乐,进而演变为节庆、喜事中的助兴节目,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都要表演这一项目。作为回族宗教仪式演变传承至今,这种传统在嘉兴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回族同胞欢庆穆斯林“宰牲节”传统节日时,有一套固定的回族宗教仪式,掼牛常常被作为仪式的一部分。在宰牛时,一般由阿訇手捧《古兰经》主持诵经,完毕后,由几名壮汉将牛掼倒捆住,然后由阿訇主刀“开宰”,此固定的仪式程序,得到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的认可并仿照执行[3]。聚居嘉兴的回民喜好武术,会武功的回族青年通常两人或单人就能将牛“掼倒”并控制住,这样就慢慢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显著特点。
1.2 “嘉兴掼牛”的传承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运动,“嘉兴掼牛”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在韩海华这一代发扬光大,形成自有的体系,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掼牛的一项新的运动。“嘉兴掼牛”的产生和形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韩海华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上,取百家之长,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最终形成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韩海华在创立“嘉兴掼牛”之前是师从三位师父,其中第一位师父是上海著名回族武术家李尊思(1917年出生于河南,1937年迁居上海,现年93岁),李尊思师从于河南著名的武术家、斗牛士买金魁(1849—1943年);第二位师父便是嘉兴著名回族武术家、斗牛士李青山(1937年出生于河南,1948年移居嘉兴),李青山师从于著名回族武术家陈金波、马中起和刘大庆;第三位师父便是韩海华的父亲,嘉兴著名的回族武术家韩忠明。韩海华在继承了李尊思、李青山、韩忠明三位回族武术家的技艺的同时,再对动作进行更新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嘉兴掼牛”。
1.3 “嘉兴掼牛”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统一标准的固定表演体系
“嘉兴掼牛”由于韩海华而得以形成,也因韩海华而得到极大的发展。1982年,韩海华跟随师父李尊思、李青山以浙江省代表团团员身份参加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的少数民族运动会。韩海华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在场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则直接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项目特别具有中国传统民间特色,不愧为‘中国式斗牛’。”韩海华的“中国式斗牛第一人”称号由此确立并迅速传了开来。此后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韩海华都表演了“嘉兴掼牛”。在他出演的电影《少林俗家弟子》中,韩海华首次将“嘉兴掼牛”融进了电影内容,让观众见识了“人与牛斗”的壮观场面。此后,在《大凉山传奇》等多部影视剧中“嘉兴掼牛”屡屡亮相,使“嘉兴掼牛”的社会知名度日增,达到一个发展鼎盛时期。
在每一次参加表演时,韩海华不断挑战原有节目编程,将心意六合拳、排打功等自己所学之武术应用到斗牛之中。韩海华弃南方的水牛而选择了北方的黄牛,并在专业背景音乐、服饰、道具、表演场景和程序、级别评定等方面深入研究,使“嘉兴掼牛”的观赏性越来越强。在韩海华努力下,“嘉兴掼牛”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1.3.1 “嘉兴掼牛”表演前的气氛营造。掼牛士同门师兄先要整队,聆听师傅教诲,随后按照“大师兄”(即首席“掼牛士”)的口令进行集体武术表演,唤起掼牛士的搏斗激情。
1.3.2 “嘉兴掼牛”表演程序。
1.3.2.1 牛的选定:选择成年体壮的黄牛或水牛,一般重量要求1千斤以上。要求牛的姿态雄壮、有斗志、犄角丰满并前冲。因水牛的斗性较差,绝大数掼牛选择黄牛。
1.3.2.2 掼牛序曲:牛角吹响开场号,助手牵着牛出场,绕场一周。助手先对牛进行挑逗,激起牛的野性,将牛逗得横冲直撞,掼牛士然后出场。此时,四面牛皮鼓擂起鼓乐,助手们退出场地,掼牛士开始斗牛。
1.3.2.3 掼牛过程:掼牛士大步上前,面对怒牛,双臂择机紧抵牛犄角,依靠臂力将牛头拧向一侧,牛拼命挣扎。此时,掼牛士紧紧抱住牛头,用肩扛住牛下巴,运足力气,拧住牛脖子,牛顿时失去平衡,掼牛士随即将身子往牛的颈部一压,就将强壮的公牛摔倒在地。
1.3.3 级别评定。
初段位:双臂单腿别摔,允许借助腿劲将牛腿别倒。
中段位(二段):双臂摔侧,不得借助别腿动作。
高段位(三段):肩扛摔,绝不允许出现别腿动作。
最高段位(四段):顶摔,须有“头功”等做功力底承。
依据“牛失单蹄”、“牛失双蹄”、“牛四蹄全失”和“牛四角朝天摔”的不同结果,确定掼牛士本场得分,以此参考确定掼牛士段位高低。
1.3.4 掼牛士服饰的要求。
1.3.4.1 基本服装:着白色回族礼拜帽、绛红色风髦和上衣,黑色宽松功夫裤,系宽牛皮皮带,足蹬黑褐色短筒牛皮靴、手腕系靠牛皮制护腕、手套为黑色羊皮露指半截。
1.3.4.2 不同的段位有各自的要求:
初段掼牛士:风髦镶边为一色。
中段(二段)掼牛士:风髦镶边为一条金色丝带。
高段(三段)掼牛士:风髦镶边为两条金色丝带。
最高段(四段)掼牛士:风髦镶边为三条金色丝带。
2 “嘉兴掼牛”发展现状
2.1 “嘉兴掼牛”濒危现状
2.1.1 历史原因。由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客观原因,“嘉兴掼牛”训练与表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衰微,时断时续。
2.1.2 经费缺乏。掼牛训练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投入,最早的表演一般用当地水牛,为了观赏性更强,目前表演都是用来自西北的黄牛,黄牛斗性更强,但成本很高,一头牛大概在一万元左右,消耗的成本极大,这是阻碍“嘉兴掼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1.3 人员缺乏。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都必须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嘉兴掼牛也是一样,只有从事这个项目的人多起来,才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在先前,韩海华招收学徒受传统观念影响,学徒极少。另外,掼牛项目训练需要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这也给训练选材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不仅如此,由于各种原因,1992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嘉兴掼牛”一度沉寂,跟随韩海华学习武术和“嘉兴掼牛”的入室弟子也一度停止了专业训练,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此项运动的持续发展。
2.1.4 传承地域活生态遭到破坏。“嘉兴掼牛”本身是属于嘉兴回族同胞的传统项目,是特定人群群居的结果,它需要有良好的发展“土壤”。最早嘉兴回民主要聚集在南湖区甪里街和环城南路一带,但是随着嘉兴旧城改造,原回族聚居地都已拆迁,回民都已分散到嘉兴不同地方,原有地域活生态遭到破坏。
2.2 “嘉兴掼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随着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嘉兴市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2007年,韩海华重新召回入室弟子,开始恢复“嘉兴掼牛”基础训练。2007年年底,“嘉兴掼牛”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并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扶持,到2008年、2009年相继被列为嘉兴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嘉兴市南湖区已经制订了“嘉兴掼牛”五年保护规划,并把它列为南湖区重点保护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其在发展上有了制度保障。另外,南湖区跟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建立了“嘉兴掼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使“嘉兴掼牛”在今后发展和创新上有了理论上支持。南湖区还成立了区武术家协会,并在凌公塘公园中建设了嘉兴掼牛馆,使得传承人韩海华得以系统地培训掼牛士,并有了专门表演的场所。
3 “嘉兴掼牛”发展策略与建议
“嘉兴掼牛”作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保护意义重大,保护“嘉兴掼牛”也就是保护回族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嘉兴掼牛”民族性很浓,是嘉兴回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从元代至今已有几百年;艺术性强,是人和牛角力之美,绝无血腥场面;富有可观赏性,掼牛的整个过程独特、简练、激烈、精彩。“嘉兴掼牛”不仅是回族的,也是嘉兴的,更是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传承和发展好这个项目,必须要进行适当创新,制定适合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政府的主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保护机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工作方面,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遗产生存环境的维护者和改善者,是资金的支持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需要配套的国内法律、政策和行政环境[4]。嘉兴市于今年出台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南湖区制定“嘉兴掼牛”五年发展计划。在政府主导的作用和政策支持方面都有加强,体现了嘉兴市在非遗保护中走在前列。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健康发展,就要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文化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形成以政府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5],才能有力推动了“嘉兴掼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3.2 保护好“嘉兴掼牛”的传承人
目前,嘉兴已经确定了“嘉兴掼牛”的传承人为韩海华,通过南湖区武术家协会,开始传承人的培养和挖掘,为掼牛培养传承人。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传承,这对保护好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意义重大。非遗传承大多是家庭传承与师徒传承,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注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技能类的非遗文化遗产,同时附着于某些物质性载体和某些特定人群的身上。因此,要想保护好这些非遗文化遗产并使其传承永远,保护好传承人便成了问题的关键。“嘉兴掼牛”它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沉淀、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这种活的遗产正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的体现。因此,我们在传承保护的时候,要维护其纯正性和传承人的延续,没有了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保护的价值。
3.3 营造良好的“嘉兴掼牛”赖以生存的活生态环境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加以保护,调节并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6],在这种良好的地域生态环境里才可显示其遗产魅力,所以我们在保护某一遗产时,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态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传承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这些体育活动的方法是保护它们生活的母体民俗,民俗就是它们的“精神内核”,这些体育活动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保护民俗的视角出发去发展它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嘉兴掼牛”是嘉兴回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宰牲节中显示了它的魅力和再生性,回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掼牛母体,母体存在,才能更好传承发展掼牛活动。
3.4 依托嘉兴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与众多民间艺术共同寻求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嘉兴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嘉兴先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如田歌、皮影、滚灯、掼牛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湖荷花灯会、网船会等众多民俗节庆和民间游艺活动风韵不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整体发展,让它们真正成为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亮点。“嘉兴掼牛”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培育,并且成为了嘉兴市凌公塘公园主题表演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看。通过积极地宣传扩大影响力,在发展上寻求新的创新点,与嘉兴众多的民间艺术一同融入到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来。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种文化遗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必定会对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之同时“嘉兴掼牛”自身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
[1] 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72-75.
[2] 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90-93.
[3] 《嘉兴市志》编撰委员会.嘉兴市志 [地方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4] 邬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93-96.
[5] 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发展规划(2009—2012)》的通知,嘉委发[2009]37号.
[6]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嘉政办发〔2010〕63号.
The Descent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xing Bulldog
WANG Huai-jian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Jiaxing 314036,China)
G80-05
A
1004-3624(2011)02-0034-03
2011-01-12
王怀建(1971-),男,山东梁山人,讲师,主要研究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