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社区体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1-02-18蔡利燕
蔡利燕
(衢州学院公体部,浙江衢州324000)
0 前 言
社区体育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在一定区域,以一定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以全体成员为主体,以社区情感为契机,以自发性为原则,在行政支持下,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1]。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社区体育仍主要局限于城市社区体育。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社区体育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社区体育的建设现状依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并将直接影响社区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各有定位、各有侧重,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地方高校尤其如此。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地方高校应着重拓展其社会服务职能[2]。相对于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地方高校在场地设施、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建设实践,努力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地方高校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1 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原因
我国社会体育改革的深化,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将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此背景下,社区体育发展不仅突破了以往群众体育的范畴,而且深入到了城市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社区体育建设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管理缺失、指导不力等诸多问题。
1.1 发展现状
1.1.1 活动场馆、器材设施等硬件建设缺失。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我国政府虽已开始重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并也作了一些投入,但我国社区体育毕竟起步晚,底子薄,现有投入主要集中于近年新建或高档社区,类型多为简单的户外体育设施,数量少,功能单一,缺乏吸引力,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场馆型的社区体育设施则几乎没有,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的有效开展。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仅为0.5m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m2[3]。1.1.2社区体育参与人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是目前社区体育的显著特点。据资料显示,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体中,26~45岁的中青年人最少,从中说明年龄结构失衡的突出现象。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导致众多中青年(尤其是城市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恰恰是这部分人对健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极少参与体育锻炼。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余暇时间支配方式中,看电视的位居第一,约占70%,上网和阅读小说报刊位居第二,约占45%,从事体育活动的则为第三,约占28%[4]。
1.1.3 缺乏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才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运动方式普遍不合理则是目前社区体育的另一显著特点。不少人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不恰当,不符合运动规律,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缺乏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导致社区体育的盲目性,如不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一味从众;不遵守经常性、循序渐进性、全面性、安全性等原则;不根据年龄和季节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运动前不进行任何热身和肢体伸展,运动后没有必要的“冷却”等。
1.2 基本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来自外界的,又有来自自身的;既有经济的,又有观念的等等。
1.2.1 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社区体育运行经费紧张。社区体育作为非盈利为目的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场地建设、设施添置与更新、管理运行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的公共事业投入范围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社区体育发展经费的投入日益成为突出问题。同时,由于社区体育的纯公益性特点,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其它筹资渠道十分有限,社会力量缺乏对社区体育投资的积极性。
1.2.2 缺乏有组织的宣传和引导。大量资料显示,现有大多数社区的基层组织没有专门负责社区体育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把社区体育运动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更未能提到应有高度。社区体育仍停留在以自发为主的层面上,其组织管理任务主要由体育爱好者推选的业余人员承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娱乐特别是网络游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和对健康意识的缺乏,严重危害广大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就亟需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理性回归到健康之中,把广大民众吸引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真正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1.2.3 社区体育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社区体育发展需要一支拥有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但目前而言,这支队伍严重匮乏。200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我国每20398人口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007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专家认为,从人口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状况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每万人拥有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适宜。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社区没有专业社区体育指导员,由爱好者自发组织、自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社区即使拥有社区体育指导员,兼职、年龄偏大、专业性缺乏、层次较低等问题普遍存在。社区体育活动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 地方高校的体育资源及在服务社区体育中的作为
2.1 地方高校的体育资源优势
2.1.1 场馆设施优势。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显示:在全国体育场(馆)总数中,高校的占比高达67.17%。另据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全国55.6万个体育场馆中教育系统占75%,高居榜首,尤其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更为丰富和完善。的确,很多高校都拥有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的体育基本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当地堪称一流。就笔者所在的浙江省衢州市而言,现有2所高校,拥有2个标准操场,体育馆、游泳馆、球类馆、健身房6座,33个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场,体育设施十分齐全。
2.1.2 人才信息优势。教育部2009年底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校体育教师达56156人,高级职称教师达19231人,占总人数的34.25%[5]。高校体育教师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与训练,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高校体育教师中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体育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科研成果和信息资源。衢州市现有2所高校,拥有体育教师26名,其中硕士学位以上8名,副高职称以上9名,先后承担了7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具有服务社区体育的良好素质。
2.1.3 宣传教育优势。高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宣传推动全民健身、科学运动的重要窗口。高校拥有的场馆设施、人才信息等资源都是宣传全民健身、倡导科学运动方法的重要载体。高校既可利用这些载体,向在校学生开展健康意识、体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又可帮助社区居民提高体育锻炼意识,传播科学的健身理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同时进行体育专门人才培养,解决社区体育专业人才匮乏及专业指导水平欠缺等突出问题。
然而,高校服务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其所拥有的体育资源优势极不相称。如,出于安全、管理、资金等方面的考虑,高校体育资源能真正对外开放、实现共享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场馆设施除常规教学使用外,根本不对社会开放,造成公共体育资源的浪费;很多体育教师热衷于闭门造车式的教学、科研,既不参与社区体育开展的实践,也不关注基层体育开展状况的调研思考。从总体上说,高校参与社区体育的领域有限,程度低下,大部分高校甚至认为社区体育事业是政府行为或者民众的自发行为,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在服务社区体育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2.2 地方高校在服务社区体育中的作为
地方高校要立足于学校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基础设施、体育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动脑筋,创新方式,主动服务社区体育事业,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增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社区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服务中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2.2.1 体育场馆设施的有限、有序开放。高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应遵循有限和有序原则,换言之,在开放内容和开放时间上要首先必须满足学校自身的教学需要。从体育产业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租赁,对社区开放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可在学生上课、训练、课余活动之余,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适时适度地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为公众服务,缓解社区体育缺少专业场地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同时也使专业体育场馆和设施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2.2.2 组织开展健康意识的宣传工作。近年来,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学生体质测试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体制测试设备。这些设备除用于在校学生每年一次的体质测试以外,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高校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帮助居民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引导居民增强健身意识,从而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居民体质测试报告,向社会公布,或提交政府有关部门,为政府部门制定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2.3 开展体育知识的普及。高校是体育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拥有大批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体育信息。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实现教学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可组织力量编印体育健身方面的科普读物,本着不求系统,但求简便、可行、实用、有效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既实用又可操作性的体育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类型群体的锻炼内容、锻炼方法,努力构建社区体育的新模式,引导人们开展科学、合理、正确的体育运动。
2.2.4 为社区体育培养和培训专业人才。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针对衢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的现状,与市体育主管部门合作,利用业余时间,科学选择培训内容,围绕健身基本知识、体育法规、常用健身方法、常见运动损伤及急救方法等内容,对社区内具有较好体育健身基础和浓厚兴趣、身体健康的市民、退休人员开展培训。同时,可在我市2所高校学生中选拔一批青年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指导,
一方面让学生志愿者学有所用,一方面促进社区体育的科学、规范开展。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器材、人力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为社区体育的正常开展提供指导力量保障。
2.2.5 增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高校的各类人才,既是体育实践者,又是体育宣传者。高校可通过选派教师兼职担任社区体育指导员,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情感和社区意识的培养,以社区名义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单项比赛或小型运动会。高校师生赛前、赛中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这样,既缓解了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提升了社区体育的组织程度和规范程度。此外,高校在健全社区体育指导员网络,建立完善社区体育激励机制,举办社区体育经验交流等方面,都可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组织、策划、协调、辅导等具体作用,从而全面提升社区体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王凯珍,阮天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4-6.
[2]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3]孙涛.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4):43-46.
[4]魏昆仑.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28-30.
[5]黄群玲,夏义山,余少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