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文明建设在“和谐山东”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2011-02-17许明伦山东东营职业学院
许明伦 山东东营职业学院
浅谈精神文明建设在“和谐山东”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许明伦 山东东营职业学院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是文化活动的结晶,从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精神文明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谐山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山东建设进程中更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和谐文化;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谐山东
和谐文化、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谐山东这四个方面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促进的。其中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谐社会越是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是突出。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是文化活动的结晶,和谐文化理念的提出,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山东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山东”这一目标,并决定以推进物质基础、“平安山东”、民主法制、社会事业、“民心工程”、“文明山东”、生态环境、党的先进性等“八大建设”作为和谐山东建设的主要内容。“文明山东”建设作为八大建设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山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全省范围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山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和谐山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生产力整体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同时应当看到,在我国由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这一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许多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如弱势群体问题、地区发展平衡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环境恶化问题等等,从而进一步带来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偏重发展经济,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一些地方和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公报私囊的行为时有发生,信用丢失、欺骗欺诈行为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从人均GDP$1000到 $3000这样一个时期往往是多事之秋,近几年我国的发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精神文明建设在“和谐山东”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困的基础上是无法构建和谐社会的。而且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要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2010年山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 D P)39416.2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腐败蔓延、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形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山东省开展的“文明山东”、“五大民心工程”、“文化强省战略”、“诚信山东”等这些活动,正是为了提高全省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人们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和谐山东”的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2.1 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化解当前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山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层次多元化,协调利益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公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社会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心理感到极大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宣泄出来,最终会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我们目前既处于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社会的“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拉美国家就是在这一阶段陷入了“拉美陷阱”,几十年没有摆脱困境,给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在构建“和谐山东”进程中,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当前存在的种种矛盾,认识到在山东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为此,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省公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中国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避免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弘扬孔孟之道,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和民主法制的社会氛围。
2.2 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构建“和谐山东”打牢基础
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地和谐。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总体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长期沿用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模式,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空前的经济建设,快速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阻碍。
从全国来看,山东省经济总量位居前列,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山东省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很粗放,一个明显标志即山东省企业拥有的先进设备达不到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水平,不少地方破坏环境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山东省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是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要靠制度创新(法律、体制、政策),另一方面,还是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解决人自身的素质问题。这一要引导公民树立合理的生存态度,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二要引导公民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三要培养公民的环境伦理和道德,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在目前人与自然这一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为构建“和谐山东”打牢基础。
2.3 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推进“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建设
“大而强、富而美”,是山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山东省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大”就是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对国家贡献大;“强”就是综合竞争力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高;“富”就是社会财富多,人均水平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美”就是生态环境好,城乡面貌美,社会文明进步。“大而强、富而美”,内涵丰富,体现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与省委省府提出的“和谐山东”建设异曲同工,相互辉映。
山东是人口大省,是经济大省,但还称不上强省;山东有山有海,又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但还不够美。因此,要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必须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要实现山东省“大而强”的发展目标,必须依靠人才、科技的进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提高山东省各项经济指标的科技含量,促进山东省由“大省”向“强省”的跨越。要实现山东省“富而美”的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山东省的先进文化。一方面,深入挖掘山东省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其中导人向善、促进和谐的积极思想,向世界展示山东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省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山东形成文明的社会氛围、社会风气、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山东省由“富省”向“美省”的跨越。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193
许明伦,男,1963年6月出生,山东省广饶县人。大学学历,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现东营职业学院政治课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