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2011-02-17何晶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辽宁沈阳110013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7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学意识

何晶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辽宁沈阳 110013

浅析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何晶 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辽宁沈阳 110013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也颁布相应措施保证此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化学教育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环保意识;化学教育;化学教学

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因此,教师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从教材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教师应准确把握,妥善利用。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教材中很多章节都涉及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最好能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分析,或在教材中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例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教师可在教材中列举出一些实例,如“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千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至7000亿吨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同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化学教材中有不少与化学污染物有关的内容,因此,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例如:

在学习“空气污染的物质”时可向学生介绍1948年发生在美国的“多诺拉事件”和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我国农业因酸雨每年损失达15亿元、重庆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8亿等内容,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酸雨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另外再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如(1)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2)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3)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

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之“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讲述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为“温室气体”,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由于“温室气体”破坏了高空中的臭氧层,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引起全球气候转暖,干扰了地球上的气态平衡,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通过这些内容有目的地穿插渗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习的知识面,又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较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的反应实验,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除了可以使整个制备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外,还可将产生的多余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另外,还要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此外,应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应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4、发挥教师在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保护技能以及环境保护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知识;积极开展关于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如在教研组内开展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与问题的探讨。另外,教师自身还要注意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减少使用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课上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点。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

(1)开展参观、模拟环保法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环保法庭了解一些重要环保案例,同时可开展模拟环保法庭的活动,通过对重大环保案例的再现,是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事件的调查程序、因污染造成的损害的赔偿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加深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如: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维修课程,使学生学习旧物翻新、维修保养日常用品的常识,延长物品寿命,减少浪费。

(3)开展学校环境审计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做职业环保审计师,可聘请专业人员来学校讲解审计师的职责性质,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在用水、用电、废物处理和文具、物资采购方面有哪些考虑,甚至校园绿化程度如何等。

(4)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保观念。

(5)将环保意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时刻牢记环保的使命,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倒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涂改液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始终,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与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问题。

[1]中国大百科全书 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化学教学.1994年3期

[3]邓育红.绿色化学课程—化学教育的新理念[J].中学化学教育参考.2002(1-2)

[4]周晓波.绿色化学与环境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148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化学意识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