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1-02-17曾文波黄庆南吴其琪广西工学院
曾文波 黄庆南 吴其琪 广西工学院
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曾文波 黄庆南 吴其琪 广西工学院
学科竞赛和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本文结合广西工学院在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践,阐述了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促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学科竞赛;校园科技文化;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世纪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活动是完成培养任务的重要教学环节,该类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 学科竞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广西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1997年开始,就组织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内的各类学科竞赛 ,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近年来,结合申报“大学”的步伐,我院更是加大力度,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平台,并以此推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电气信息类及相关涉“电”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中,占有相当大的专业比重。以我院为例,该类专业涉及学院8个系(含分院)的1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8%),学生人数则占全院学生总人数的42%(2010年招生数据统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电气信息类人才的培养,大多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为主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实践教学效果差。尽管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上的不足,但近年来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严重的冲击,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最终造成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西部地区的地方普通院校,由于受到生源、硬件、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情况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用固定不变的、僵化的、单一的模式去规范和教育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大学生,却是生动活泼、性格差别、志趣各异的,必须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十年来,学科竞赛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逐渐引起了全国各类高校的重视,更多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开展了相应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从2000年起,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承担的教育部21世纪教改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项目结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全国开展的实践,总结出了“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学科竞赛组织运行模式,倡导通过学科竞赛来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做法。该项目2005年结题并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其研究理论对全国各类高校开展相关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西部的地方普通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构建起了“一个宗旨,一个基本原则,一套联动机制,三大活动平台,三结合三促进”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开展的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
近年来, 我院在以学科竞赛为牵引,培育校园科技文化,提高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从资源整合、基地建设、激励措施、保障机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起了符合我院办学定位、适合我院发展特色、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深入持久开展的长效机制。
(一)资源整合
我院从1997年起,就由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负责组队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此后,其他各系部也陆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挑战杯”等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此外,相关系部还定期举办全院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过去,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参赛队伍的培训等工作,都是由与专业最接近的相关教学部门具体负责,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处于一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状态,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也都是相互独立,没有形成合力。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全院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设备与指导教师队伍资源的共享,也不利于形成一种能促进我院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蓬勃开展的全院性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近年来,在学院的统一规划下,我们整合了相关系部的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在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方面,相关教学单位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形成了合力,开创了校园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基地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是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从1997年开始,我院就成立了“电气信息创新实验室”,并以此为基地,开展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此后,我院又相继成立了多个服务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开放性实验室,例如“智能控制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软件设计创新实验室”等,活动场地近600平方米。学院从硬条件和软资源两方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打造了生机勃勃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在学院的领导、院团委的统一规划下,各相关教学单位参与基地具体管理,并由学生自主运作。
(三)激励措施
学生是学科竞赛的主体,同时也是学科竞赛的直接受益者。近年来,我院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并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激励广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我们的一些做法包括:1.设置创新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研工作、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发表论文及著作等方式来获取至少4个的创新学分。2.设立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及集体。3.在学业考核上,设置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我院学籍管理明确规定,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的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的绩点要求可降低0.3个绩点等。
(四)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深入持久开展下去的前提,我们的做法是:1.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我院一贯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每年均有一定的专项拨款,用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培训。此外,我们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科技活动基金,如企业赞助、教师科研经费的资助和学生科技服务获得的部分收益等。2.引入项目机制。积极探索大学生科研训练途径,实行立项制和参与制。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3.把学科竞赛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近年来,我院电气信息相关专业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时,都有意识地把与学科竞赛关系密切的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设置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数学建模比赛培训”等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得学科竞赛活动不再完全游离于第一课堂,而成为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内容。4.理顺相关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院团委、教务处和相关教学单位、创新基地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指导作用,提高各教学单位参与的程度、深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五)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好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创新基地指导教师团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持续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1.领导重视与关怀。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求指导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很多,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付出是不可能得到相应物质回报的,因此,除了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并热衷于该项工作,还需要我们的院、系领导注重对指导教师的感情投入,甚至亲自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2.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我们的做法主要是采用“老师+学生”的“师带徒”模式,一个(或几个)导师和多个学生构成一个科技活动小组,各小组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3.制定合理的教师指导工作量和竞赛获奖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三、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科技文化
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和环境,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课堂和书本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更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我们认为,高校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科技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自觉参加到各种创新活动中去。
(一)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模式
我院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拥有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柳工股份”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和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得益于学院的地域优势和“校市相容、校企合作”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也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互惠共赢良好局面,一些做法和思考如下:1.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机制,与相关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共营创新基地,有利于在基地内营造职场氛围,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真题真做,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基地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广泛的底层技术支持,一些创新性强的研究成果甚至能为企业所采用。此外,这些热衷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更是企业最青睐的人才,校企合作有利于为参与企业储备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基地,能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2.长期聘请地方骨干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创新基地的指导老师,遴选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通过企业参与,创新基地团队构成模式逐渐由单一的“学校教师+学生”模式,拓展到包含“企业工程师+学生”以及“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多模式并存的局面。3.定期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或技术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形式的讲座,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和热潮。4.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企业和社会参与技术服务工作,加大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扩大科技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的创新基地发展模式
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其本质就大学生自主实践创新文化的过程。基地既是“学生社团”,又是“实验室”。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基地的管理的力度,使各项创新实践活动都尽可能以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组织来完成,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基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目前开展的工作包括:1.建设完备的学生管理团队。基地学生管理团队应包含“基地主席”等职位,包含全部由学生组成的“外联部”、“项目部”等部门。2.建设最有利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让学生能有尽量宽松的时空环境进入创新实验室,在时段上不予限制,采取“低门槛”的准入制度。3.创造相应的设备条件,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自主设计、自主试验、自主发挥、自主观察、自主分析和总结。
(三)以产品研发和学科竞赛为导向的项目引入模式
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引入机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来制定。按照这一原则和思路,近年来,我院电气信息类专业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引入,采用了以“产品研发”和“学科竞赛”为导向相结合的模式。1.“产品研发”为导向,就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选择的题目,以企业现有产品的改造或新产品的研发为主,加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这个模式多为“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的团队采用,是“真题真做”模式。近年来,通过该模式引入的项目包括“车用数字电子钟”、“智能电源插座”等。2.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模式,就是通过对全国或省级学科竞赛题目的深入研究,预测下一届竞赛可能出现的题目类型,并以此构造题目,开展科技活动,并展开竞赛培训,这是“假题真做”模式。近年来,按该模式引入的题目包括“数字精密信号发生器”、“车模红外自动转向器”、“音频定位系统”等等,其中,“音频定位系统”题目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与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B题十分接近,在当年的竞赛中,选择该题目开展培训的学生团队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当然,不论是基于“产品研发”的“真题真做”模式,还是基于“学科竞赛”的“假题真做”模式,都要求降低对参与学生的准入门槛,遵循“打好基础,学会动手,逐步提高”的原则和步骤,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学科竞赛和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地方普通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并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俞松坤.“多平台互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2]常海霞,魏莼,郭亮.培养与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0(5)
[3]霍汉平.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落实素质教育探析[J].职业与教育.2006(9)
[4]尹仕,肖看. 构建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新型拔尖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5)
[5]曾文波.电气信息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探索[J].广西工学院学报(增刊).2005(S2)
G640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2.107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JGZ028)
曾文波 (1964-),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工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与研究,长期负责组织、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