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水土保持20年成果分析及评价
2011-02-17张玉福
张玉福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水利局 辽宁丹东 118100
丹东市水土保持20年成果分析及评价
张玉福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水利局 辽宁丹东 118100
1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政策
位于辽宁最东部的边境城市丹东,二十年治理小流域518条,修农业梯田10.27万亩,果树梯(池)田122万亩,造林整地162万亩,蚕场改造182万亩,修谷坊87809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61.27万亩,使昔日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的地区,变成如今处处山青水秀,田畴有致,村容整洁,欣欣向荣的田园景象。这一切都来自于政府重视、科学规划、良好政策和多措施并举的综合治理。
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扰动的原因,过去的丹东一度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不断。
1986年丹东市总面积2877.9万亩(包括岫岩满族自治县),水土流失面积1000.4万亩,占总面积的34.7%。其中强度侵蚀200.07万亩,占总流失面积的20 %;中度侵蚀300.12万亩,占总流失面积的30 %;轻度侵蚀500.21万亩,占总流失面积的50%。
全市1986~2005年发生泥石流山地灾害27次,其中1986年7月,全市有凤城红旗等62个乡镇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860处,死亡7人。1987年8月,全市普降暴雨,诱发泥石流与山体滑坡1.4万多处,有63个乡镇536个村,农田受灾58.1万亩,堤坝决口3247处,死亡人口54人,失踪4人,直接经济损失1.65亿元。
面对灾害和损失,从1987年开始,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通知》、《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土保持禁区和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通告》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丹东市水土保持规划》等技术文件。在全市开展了以治山治水为中心的“大禹杯”、“兴林杯”竞赛活动,把水土保持措施作为“大禹杯”、“兴林杯”竞赛的主要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每年把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列为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推动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带来了一串串丰硕成果。全市共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51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61.27万亩,其中:维修农业梯田10.27万亩,果树梯田(包括池田)122万亩,造林整地162万亩,蚕场改造182万亩,修谷坊87809座,完成土石方19046万立方米,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2 注重实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二十年来丹东市各级政府和人民遵循水土保持规律,根据当地的山情、水情、村情、民情,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在搞好工程治理的同时,更注重发挥政策、资金、科技、法治的作用,引导和发动群众大力治山治水,蓄林保土,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2]。
2.1 多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综合治理
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由市县区主要领导挂帅,水利(水保)、发改委、农牧业、林业、土地、财政、交通、农行等部门及项目区所在地的乡镇领导参加的水土保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把项目任务落实到单位、人头,治理措施落实到乡、村、户和地块,并责成市县水利(水保)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了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奖惩明确,从而使各方面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开展。2006年,丹东市委、市政府又发出通知,要求市县区各政府机关部门和有实力的企业,定点帮扶贫困村,实施“百村示范工程”,一个机关部门或企业至少帮扶一个村,加大资金和智力的投入力度,重点搞好水土保持,实施护岸林及河滩地造林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仅半年时间,各机关、企业便筹集帮扶资金1359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2.2 落实政策,综合治理
政府实行林地、荒山承包,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到户,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鼓励非公有制经营者以购买、参股、租赁、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森林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鼓励森林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尊重和保护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其合法财产权;对农户和森林职工提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支持造林大户、私有林场主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保护天然林,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果木兼用林、蜜源林、林地中药材等生态保护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人林矛盾;调整林区生产项目和产品结构,解决林蚕、林牧、林矿、林柴等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矛盾,实行退蚕还林,推行标准化生态柞蚕饲养,严格矿山开采的征占用地的审批和管理,限时搞好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5]。
2.3 因地制宜,科学治理
各级政府坚持把科学的态度与求实精神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壑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当前生产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4、9]。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大力植树造林,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分别栽植护沟林、护坡林、护岸林,结合修筑谷坊、塘坝等工程措施,层层设防拦蓄;坚持科技先行,大力培育速生林、丰产林、优质果木林、果材兼用林,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实施农村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利用农作物秸秆、树枝、稻壳等为原料,制取可燃气体,供用户做饭取暖,减少薪柴砍伐,2006年已为30个村镇约2万农户供气,年可保护山林8万余亩,有效遏止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2.4 蚕场砂化治理
对原有蚕场实行压缩、改造和保护。压缩,就是采取对水土流失严重的蚕场进行封蚕育柞,强化生态建设措施。改造,就是把株数少、经济收入极低的三类蚕场和砂化蚕场实行等高补柞和紫穗槐、胡枝子穿带;立地条件好、土层较厚的地方,采取修格台田等措施栽板栗、苹果、梨、桃等干鲜果。保护,就是把条件好的一、二类蚕场,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确定轮伐、轮放期,使之建成生产能力高、土壤侵蚀轻微的生态蚕场。蚕场砂化治理,有效地防止了砂啸和泥石流的发生[1-2]。
2.5 开展小河道枫杨护岸工程
从1998年至2005年期间,在全市开展紫穗槐串带与枫杨护岸两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利用三年的时间,使坡耕地、土埂梯田和果园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治理,使河道堤防得以生物措施配套。在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河道两侧堤防栽植枫杨、紫穗槐及速生杨;以其他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的各项河道绿化工程,累计完成梯田包括果树梯田串带7.6万亩,小河道枫杨(含其他生物措施)护岸2943亩。有效的措施,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控制沟道水土流失,也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1-2]。
3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如今丹东市各级政府和人民,没有陶醉于过去的成就,而是依据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水土保持工作的机制体制、治理模式,全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3.1 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从过去分散单一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大面积集中治理、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坚持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在一个小流域内形成从山脊到坡面最后到沟道的多层次的综合防治体系。从单纯生态型治理转变为开发性综合治理,把治理项目作为脱贫致富项目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来抓,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开发区,探索出适应当地情况的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途径。从传统治理模式转变科学规范的防治模式,树立科学治理观,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预防、治理、管护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并以治理和管护措施为主的原则[2、4]。
3.2 把水土保持工作向城市延伸
水土保持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开发建设,导致城市本身及周边动用开垦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3、7]。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已迫在眉睫。丹东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从2001年开始,每年各级人大、政协经常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府有关部门,专题视察《水土保持法》在丹东的贯彻落实情况,召开座谈会,强调贯彻《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性,把视察和评议《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工作列为年度的一项重点工作。重点检查和视察《水土保持法》在城区的贯彻落实情况。丹东市人大的检查和视察极大地提高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指示市水利局代政府起草“丹东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和“丹东市城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整顿方案”。 2002年市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下发丹东市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整顿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下发丹东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的通知》2个规范性文件,使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3.3 加强开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效应的扩大,丹东市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项大工程纷纷上马。丹(东)通(化)高速公路、丹(东)通(化)铁路、蒲石河电站、三湾水利枢纽、丹(东)海(城)高速公路、丹东金山热电厂、华能丹东电厂二期等工程项目将陆续开工。这些工程建设既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市政府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要相互配合,靠前监督,靠前管理,及时跟进,依法督导建设单位及时搞好水土治理,实现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三同时”[9]。不断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的新经验、新技术,使工程中的水土保持保得住、能美观、又实用。
3.4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惩危害水土保持行为
市及各县(市)区于1993~1996年先后在开展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经同级政府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办公室,并经政府法制办公室确定为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机构。机构成立以来,加大宣传执法力度,使水土保持工作日益深入人心。市及各县(市)、区水利部门,以文件形式确定每年的6月15日至7月15日为《水土保持法》宣传月,6月29日为宣传日。二十多年以来,全市共搞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60余次,并制作了《水与土的呼唤》等电视专题片3部,在丹东电视台《生活与法》、《百姓关注》等专题栏目中播出;在报刊发表文章80多篇;粉刷墙体标语730处,悬挂宣传横额200多幅,建立固定宣传牌160多处,出动宣传车队40多台次,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册、宣传单2万余份。由于水土保持宣传造成了一定的声势,使全社会群众广泛关注水土保持工作,市民不仅非常赞同,而且积极支持水保执法工作[8]。
我市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工作起步较晚,1998年开始初步探索,1999~2001年全力推进。从强化管理入手,规范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程序,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为主导,全面推进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
[1]邹运庄,邹天华.丹东地区生态修复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01)
[2]杨常青,张宝林,倪池.丹东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初步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2,(08)
[3]杨常青.简述丹东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一点经验[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03)
[4]姜德文.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02)
[5]刘治祥.丹东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01)
[6]刘治祥.丹东市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02)
[7]刘铭飞,孔繁友,唐峰.丹东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04,(01)
[8]倪千秋,赵文海.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04)
[9]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公报[N].辽宁日报.200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2.009
张玉福(1954.3-),男,辽宁省凤城市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从事工作为移民与
水土保持,研究方向为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