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务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2011-02-16周宏春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北京 100010)

1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正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的那样: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从总体上看,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业已显现迹象;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揭开了金融海啸的序幕,全球金融、经济发展陷入极度困难之中。为避免1929年大萧条的重现,世界主要国家在最短时间内纷纷出台临时性救市政策,使世界经济避过了一次崩溃性的灾难。时至今日,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结束,主要表现在:一是“主权债务信用危机”。一些国家的国债信用纷纷亮起了红灯。例如,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欧洲五国”就是如此,一旦西班牙、意大利违约,对欧洲及全球经济将是巨大的冲击;美国则将国债上限提高14.29万亿美元,且存在不确定性。二是主要国家“滞胀”征兆愈发显现,即经济增长停滞又碰上通货膨胀。由于美国连续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为停滞和膨胀并存埋下隐患。三是“逆全球化”。由于各国纷纷采取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导致愈演愈烈的贸易战、资源战、汇率战、货币战、投资战(限制他国对本国的投资)等,这些行为与全球化进程是背道而驰的。

从国内发展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相对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有所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的态势。从总体上看,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多年,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即使按照“长周期”理论,也应该有一个市场校正偏差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增长速度逐步调整的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应当看到,虽然同比增速在下降,但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维持在9%以上。下半年经济增速仍将降低,已经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此外,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等任务;过去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局面消失,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招工难”的情形。有经济学家由此推断,我国已经到达“人口红利”的拐点。由于外需的下滑、内需没能培育起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转向内需和技术创新驱动的格局还任重道远。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从世界资源供需形势看,矿产品市场“一松一紧、震荡调整”的格局仍将延续。由于需求刺激和市场流动性充裕,矿业市场高回报预期增大,矿业投资环境宽松,矿业企业并购重组力度加大,资源全球化竞争加剧。行业垄断特别是寡头对优势资源垄断加剧,跨国公司从垄断铁矿石,到谋求对钾盐等资源的垄断。资本操纵导致矿产品价格震荡走高。虽然发达经济体需求微量增长,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世界资源市场价格总体上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将增加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成本。

中国是一个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尽管我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仅约10%,但2010年占全球铝消费量的37%、锌消费量的46%和铜消费量的38%,这是由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决定的。由于国内自然资源禀赋、开采和运输等的条件限制,近年来铁矿石进口迅速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2.75亿t,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的43%;2010年进口6.2亿t,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由于铁矿石涨价,我国钢铁行业大部分利润流向跨国公司。据中国钢铁协会统计资料,2010年纳入统计的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881.38亿元;工信部发布的《2010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和2011年展望》表明,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897亿元,均赶不上力拓公司当年的利润143亿美元(约943亿元人民币)。中钢协的资料还显示,2011年前5个月,纳入中钢协统计的80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428亿元,销售利润率2.91%,低于将钱存入银行的利息回报。

高楼大厦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以钢铁为代表的大量矿产品。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依仗其对矿产资源的垄断,不断提高矿产品市场价格,致使矿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一些发达国家还要提高资源税,如澳大利亚曾宣布从2012年7月起开征40%的资源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势必要比其他国家付出更多的资金成本。价格上涨不仅要转嫁到我国钢铁企业身上,最终要由消费者承担。面对国内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局面,迫切需要创新思路,以较低的成本,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完成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从环境角度看,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了噪声污染、尘土等局部性环境问题,基本解决了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日益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不同,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环境(包括土地,空气和水)恶化为代价的。中国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的研究表明,我国环境形势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环境污染范围在扩大,污染程度在加重,污染风险在加剧,污染危害在加大,治理难度在增加。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东部地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出现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汞等新型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灰霾天气频率普遍提高。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十大流域的支流中,除珠江支流污染较轻外,其他流域支流很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呈迅速增长趋势,20世纪70年代富营养化湖泊为5%,20世纪80年代为35%左右,20世纪90年代东部地区湖泊几乎全部富营养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相当数量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县城和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一些脱硫设施建设工作进展滞后,一些地区和单位出现畏难和松懈情绪。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将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影响可持续发展。

总之,应当也必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解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走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和新定位

2005年,在《循环经济学》[1]一书中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循环经济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循环经济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技术方法有清洁生产、物流分析、环境管理等,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狭义的循环经济指通过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范畴。国内大多数人认为的、也包括首先使用循环经济术语的德国,实际上是从物质循环和废物管理角度提出循环经济的;日本提出循环型社会,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是“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动脉产业”则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

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概括是:

是一种发展: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例如,通过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生产建材等,不仅消减了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又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重视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从线性式的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

是一种多赢的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兼顾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兼顾优先富裕与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

正是有了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才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正是有了新型的内涵,才能转变我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正是有了多赢的内涵,才能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换句话说,《循环经济学》是将循环经济定位于发展层面的,或者说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界定循环经济的。经过6年来国内实践,特别是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的国家试点,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部署,迫切需要对循环经济有一个新定位,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循环经济,从而使未来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发展重点和工作安排更加行之有效,更加切合实际。

循环经济是中国特色,是中国引领了世界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作为中国典型案例写进里约环发大会20年的国际总结,而低碳经济则完全是“舶来品”,尽管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6篇23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节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经过认真研究和思考,可以从3个层面来理解循环经济。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战略,也就是通过节约集约使用、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等途径,使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实现以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完成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广义地理解,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看成为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经济系统的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形式,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按“物质代谢”、“过程耦合”和“资源共享”等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的增长模式。更进一步地,从重视增长的数量向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从而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从务实角度看,发展循环经济应该而且必须落到产业上,因为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从国内外现实看,人们并不缺理念,缺少的是实际行动,而“一个行动顶得上一打口号”。《循环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循环经济产业包括节约型产业,如节能产业、节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重点落到了再制造、餐厨垃圾处理处置、“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当然,在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上,内涵还要大一些。

从个人喜好角度,更欣赏或推崇那些具有“一举多得”性质的循环型产业发展。这里的“一举多得”,不仅包括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倡导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更包括那些生产过程配套、工艺改造或资源共享型的“产业链延伸”。例如,利用煤炭开发中的瓦斯来发电,不仅可以增加电力供应,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可以减少瓦斯爆炸对矿工安全的隐患。又如,利用水泥生产过程,协同焚烧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既可以节省水泥生产需要的燃料,也可以处理垃圾,还可以减少新建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从系统工程角度看,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节约资源,也节约资金,还减少排放污染物或温室气体,是典型的系统最优组合,因而也是需要在未来重点推进的循环型产业。

3 务实推进循环经济的思路与重点

经济学常识告诉人们,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纠错的经济,即市场有着天然的纠正偏差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务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总结循环经济发展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再从制度上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桎梏。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结已经从不同层面展开:有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领导对近年来的工作总结,有各类机构研究发表的文章或年度报告。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技术路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部分环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些跨行业的产业链链接受到制约,需要国家在制度上理顺关系,扫清障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有展示。据悉,循环经济的国家主管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的确,对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更清晰的总体思路,在宏观层面上台阶,在微观层面有抓手,或者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以便各级管理者容易领会,能够抓好。

概括地说,发展循环经济,应在工业、农业和商贸服务等生产领域,加强产业上下游的联系、工艺革新和生产配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分级利用;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产业园区,并加强原有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共享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发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和“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倡导文明、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例外。“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深化,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务实发展。

从行业看,应该从原来强调的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向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模式转变。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而有些行业则由于种种原因,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尚不熟悉,更谈不上具体做法或成功经验,即在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因此,在未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重视不同行业之间的经验共享,构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从环节看,应该从注重生产环节,推进清洁生产、物料平衡等措施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向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覆盖转变。有研究发现,我国造船行业钢材利用率比国外差将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外造船用的钢板是按造船企业的要求生产,而我国造船企业直接从钢厂拉回钢板自己再加工,虽然边角余料可以再利用,但却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压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从产业链入手减少生产过程,更能体现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从企业看,应该从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单一企业循环式生产,向产业链衔接和循环式集成集聚转变,从低端、分散、小规模的资源循环利用向高值化、集中化和规模化转变。产品附加值提高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企业层面的实现形式,专业化是经济学强调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形式,这两者无需赘述。规模化则需要认真讨论。作者认为,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以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为例。分散、专业化的回收是一种好形式,所需的管理成本低,能满足回收多样性废旧物品的需求,政府需做的工作是规范回收行为,对于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则应当规模化,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总之,“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应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广提升,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文明水平。

[1]周宏春.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