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耤河大项目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02-16罗万勤
罗万勤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河南郑州 450003)
黄河流域耤河大项目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罗万勤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河南郑州 45000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项目区建设;耤河项目区
以支流为单元的大项目区治理理念,在耤河项目区的治理实践中得到了实践与升华,为广泛开展大项目区建设积累了经验。实践表明,大项目区建设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思想,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持续开展下去。
1 启动大项目区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探索以大支流为单元、以地市为项目区、以县域为单位的管理运行规范、技术水平先进、措施配置合理、治理效益显著、示范效应明显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路子,为黄河上中游同类型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样板,实现水土保持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由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的转变,1999年 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在甘肃省天水市启动了耤河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耤河项目区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包括完整的耤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的一部分,总面积 1 553.14 km2,重点治理区面积为979.96 km2,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5 426 t/(km2·a),年土壤流失量 531.73万 t。项目区年均降水量 566.8mm,年均气温 10.8℃,治理前区内植被覆盖率仅 14.21%。黄委的批复是:项目建设期为 5年,综合治理面积 500km2,其中建设梯田 11 450 hm2,营造乔木林 9 290 hm2、灌木林 5 002 hm2、经济林 10 080 hm2,发展果园 7 508 hm2,种草2 470hm2,实施封禁治理 4 200 hm2;建治沟骨干工程7座、淤地坝 20座、谷坊 3 430座、沟头防护 780座;发展一定规模的小型水利灌溉工程,结合综合治理,建 4个中心苗圃、4处环境工程。项目批复总投资 2.5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 3 500万元,地方配套 3 500万元,群众自筹 1.85亿元。在经过黄委中期评估后,增加中央投资 500万元,建设期延长 1年。
2 指导项目区建设的理念
从小流域综合治理扩展到大规模支流治理即大项目区治理的理念是:由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新和发展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由小流域植物、工程、农业措施的配置,扩展到农林果企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促进土地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扩展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大规模治理,真正创建行业部门科学规划、政府主导、社会辅助服务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平台。
耤河项目区建设与管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了“依靠科技、综合开发、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创建精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示范区”的大项目区治理理念。
在项目区总体规划上,根据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水土流失情况,划分不同的类型区,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总体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规划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振兴流域经济结合起来,把政府行为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郊型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强调发展林果业,绿化景点周边环境,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生态建设,逐步进入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如目前已初见成效的中山沟流域,按照总体规划实施治理,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实现了山绿人富的目标。
3 开展大项目区建设的实践
3.1 狠抓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耤河项目区建设从一开始就着力抓好前期工作,工程实施有规划、有建议书和初步设计报告,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首先,天水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论证项目区建设的方向、任务和目标,经多次讨论修改,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耤河项目区工程立项建议书》编制,经过黄委组织的专家审查论证通过后批复立项。其次,按照立项建议书的审查和批复意见,开展了耤河项目区工程总体规划工作,规划人员通过对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结合天水市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市发展规划,编制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耤河项目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经黄委审查后批复,根据批复的总体规划,天水市项目办组织完成了项目区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对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和批复。
3.2 注重规范管理,推行“三项制度”
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坚持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严格执行黄委颁发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有关管理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并结合耤河项目区建设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项目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使项目管理有章可循。为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由黄委及甘肃省水利厅、天水市人民政府共同组成了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联络小组,天水市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聘请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了专家咨询组,对项目提供科学咨询,协助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流域包片、一般干部包村包组,技术人员包规划落实、施工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的行政与技术人员双轨承包责任制,通过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和发动群众,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建设中积极推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明确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责、权、利,确保了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按设计要求进行。“三项制度”的试行,规范了项目建设管理,开创了水保行业项目建设管理的先例,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水保生态建设开创出一条新路子。
3.3 加强统筹协调,多方筹措资金
为确保项目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天水市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地筹措治理资金:一是通过整合其他生态建设项目,将资金捆绑使用。项目实施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国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县建设、退耕还林(草)等项目集中向项目区安排,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为了加快项目区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支持和鼓励民办水保工程,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共租赁、承包、拍卖“四荒”地 1 733.3 hm2,拍卖小水电工程 5处,吸引社会资金达 159万元。秦州区通过制定土地合理流转及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共引资 300多万元,先后有 21家客商在项目区北山一带搞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郭寺水保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中,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栽植了云杉、雪松等园林绿化树种 80余万株。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每年春秋季节,市委、市政府组织城区广大干部职工、驻地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参加南北两山义务劳动。2002年,市政府又规定市区的 3万多名事业单位职工,每人出资 200元,依据南北两山的实施设计,实行各单位划片承包,要求每人包栽包活 4棵树。据统计,共栽植塔柏、桧柏、侧柏、女贞等园林绿化树 30多万株,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四是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在项目实施期内,共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890万元,其中省级匹配 870万元,天水市及两区匹配 20万元。
3.4 注重科研推广,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科研推广是耤河项目区工程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标准示范工程的重要技术支持。在项目建设中,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应用与推广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一是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结合项目区建设,开展了“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的繁育推广”、“雨水集流及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耤河项目区水保工程建设模式及管理机制研究”3个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区在引种繁育、节水灌溉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为项目区科技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二是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结合科研和苗圃建设,狠抓了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先后在项目区推广了欧美大樱桃、黑红提葡萄、澳洲青苹果、红雪桃、新疆薄皮核桃、梨枣、四倍体刺槐、中林 46号速生杨等 18个名优树种,引进驯化了洒金柏、女贞等 10余种绿化树种。建成的罗玉沟万亩(15亩为 1hm2,下同)大樱桃园和放牛沟千亩薄皮核桃园,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推广效应。优良树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既丰富了项目区植物资源,又为项目区实施果品名牌战略、建设林果支柱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针对天水市近年来少雨干旱,林草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造林中大力推广应用了径流抗旱造林技术及保水剂、生根粉、菌根、根宝等高新科技成果,使项目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普遍达到 90%以上。项目建设中还推广应用了梯田优化设计、集雨节灌、旱地果园早产丰产等技术,效果显著。
3.5 强化规模治理,狠抓精品工程
项目实施以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上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创建精品工程的要求,逐流域、逐乡、逐村,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对规划地块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规模治理、高效开发,建成了吕二沟、韩家湾、杨家沟、闫家河、柳沟、罗玉沟、北山、南沟等一批质量标准优、科技含量高、三大效益显著、示范效应明显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精品示范工程。如北山一带在治理中,坚持梁、峁、坡整体推进的综合治理开发,在梁、峁建成了长 20 km、面积 300 hm2的水土保持防护林带,坡面建成了罗玉沟万亩樱桃园、北山万亩苹果园和万亩葡萄园、千亩黑红提葡萄示范园、水保林试验示范园、旱作农业节水日光温室,同时建配套提灌工程 6处,修建大型蓄水池 22座、水窖1 066眼,配套农机路 14条 198 km;杨家沟小流域按照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思路,在流域内植被稀少的宜林荒山荒坡和25°以上的坡耕地集中连片栽植日本落叶松、油松、侧柏、刺槐、山楂、沙棘、花椒等水土保持生态林和经济林,套种了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良牧草,使流域内林草覆盖率提高到 69.64%,万亩生态林工程已初具规模。据统计,项目区共建成 20 hm2以上的以苹果、梨、大樱桃为主的优质经果园 72处,千亩以上的优质梯田示范点 109处。
3.6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耤河项目区作为城郊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据统计,项目区共发展各类经果林 16 500多hm2,通过加大经济林果产业建设,使种植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由50.13%下降到 28.72%,林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由9.57%上升到 38.99%。
秦州区针对闫家河小流域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按照“服务城市、依托城市、治理开发、富裕农民”的治理开发目标,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基础,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流域内已建成大葱、胡萝卜等蔬菜基地20 hm2,年产新鲜蔬菜 30万 k g,创收 24万元;建成优质富士苹果园 267hm2,年产鲜果 200.37万 k g,产值 320.54万元;发展养鸡专业户 7户,年产鲜蛋 4万k g,年收入 10余万元;流域内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被打破,开始向种养加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迈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1 745元,较 1998年增长了 45.17%。
3.7 广泛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
为了扩大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耤河项目区的示范效应,营造浓厚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氛围,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以来,天水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6年来,在《中国水利报》、《甘肃经济日报》、《天水日报》、天水电视台、天水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项目区工程建设 120多次,编印工程建设实施动态简报 127期;出动宣传车辆 60辆次,发放宣传材料 43 230份,书写永久性和固定性标语 527条、临时性标语 940条,办宣传栏 42期,建立流域标志碑 5座、封育管护碑5座,制作电视专题片一部,编印画册一种。广泛深入的宣传,不仅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增强了他们参与项目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 大项目区建设的成效
大规模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特色,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思想,成效显著,而且走到了全国前列,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先后有 18个省(区、市)的有关人员前来参观,为全国实施大规模项目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耤河项目区共完成 “一川、两山、8条高效治理开发示范流域、30个科技示范点、38条重点治理小流域、7座骨干工程”,2005年顺利通过了黄委组织的项目竣工验收。2009年,耤河示范区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
项目建设期末,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520.23 km2,占计划任务的 104%,其中:修梯田 13 750.81 hm2,营造乔木林11 537.39hm2、灌木林 3 116.07 hm2、经果林 16 592.03 hm2,种草 2 674.07 hm2,实施封禁治理 4 352.73 hm2;新建治沟骨干工程 7座、淤地坝 29座、谷坊 3 124座、沟头防护 717处、水窖1 066眼,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建成 4个中心苗圃,共出圃各类优质苗木 3 046万株,基本上满足了耤河项目区建设用苗需要;建设 4个景区,引进并栽植了观赏树种,扩大了森林覆盖率,促进了水保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完成了 3个科研课题研究和 8条高效示范流域的监测。验收组经过现场抽查后得出的结论是:项目区各项措施质量、标准基本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梯田田面平整,宽度一般不小于 8 m,埂坎坚固,大部分机修梯田地坎上种植了紫花苜蓿;水保林树种选择得当,布局合理,造林保存率达到了设计要求,基本上在 80%以上;经济林、果园建设以名、优、特、新的各类经济林果品种为主,质量、标准高,已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种草、封禁治理及沟道工程、小型水保工程基本达到了设计标准,工程质量良好。验收组综合分析后认为:耤河项目区作为流域性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通过规模治理、高效开发,建成了吕二沟、韩家湾、杨家沟、闫家河、柳沟、罗玉沟、北山、南沟等一批质量标准优、科技含量高、三大效益显著、示范效应明显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精品示范工程,并在科技推广、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已成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的样板。项目区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4.1 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
项目区通过“一山、两川、4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林草面积由治理前的 13 692.88 hm2增加到 33 919.56 hm2,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 14.21%提高到了 55.85%,治理程度由24.3%增加到 89.5%,建成的 7座治沟骨干工程控制面积20.65 km2,各项新增措施年减少泥沙流失 286.73万 t,年拦蓄地表径流 3 904.37万 m3,减沙效率、蓄水效率分别达到53.92%和 48.65%。
4.2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区共兴修梯田 13 750.81 hm2,使基本农田达到了20 047.95 hm2,人均梯田由治理前的 0.03 hm2提高到现在的0.08hm2,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 1 820.45 k g/hm2增加到现在的3 170.81 k g/hm2,增产幅度达 74.18%,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
项目区农、林、牧、荒地和其他用地比例分别由治理前的49.70%、13.54%、0.68%、12.58%、23.50%调整为现在的29.37%、47.53%、8.32%、0%、14.78%;农、林、牧、渔和工副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由治理前的 50.13%、9.57%、9.31%、0.17%和 30.82%调整到现在的 28.72%、38.99%、8.05%、0.18%和 24.06%,农业总产值由 37 091.14万元增加到 71 478.14万元。
4.4 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项目区各项措施综合效益的发挥,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 955元提高到现在的 1 655元。广大群众富裕了,就为区域经济再发展奠定了基础。
S 157.2
C
1000-0941(2011)06-0046-03
罗万勤(1963—),男,陕西凤翔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和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
2010-11-15
(责任编辑 赵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