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
2011-02-15唐金荣朱丽丽
唐金荣,朱丽丽,金 玺
(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力图通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分析,总结一些能表征国际一流地调局概貌的共同特征,以期为中国地调局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世界发达国家地调局的共同特征
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在世界各国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拥有一支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专家队伍,业内通常称之为地质调查局 (简称地调局)[1]。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地调局表面上看各具特色,但仔细分析,仍可得出以下七个共同特征。
1)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需求
从国外主要地调机构工作任务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工作重点调整紧密的围绕着满足国家需求这一中心要义开展的。英国地调局自成立至今170多年历程,其基本任务经历从提供地质图,到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评价,再到制定废弃物处理规划和圈定环境灾害范围的演变,这一演变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是一一对应。美国地调局总体如此,但有过坎坷。其基本任务从早期的地形测量和土石料调查评价,到应用地质研究,以及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地质研究之间的摇摆,再到偏重理论研究,而忽略社会需求,差一点葬送了美国地调局前程。1995年,美国国会曾考虑取消美国地调局,后经多方努力,通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将国家生物局和原美国矿业局的部分并入地调局,重新明确工作使命,即灾害使命和环境与资源使命,才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正是由于工作重点的调整得当,才使其在 “生存危机”之后获得了蓬勃发展。
为了把握好地质调查的方向和重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发达国家一般通过设立中央和地方咨询委员会,来把握和调整社会对地质信息的需求。各级委员会主要由地质调查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学、研究中心、企业、当地居民等方面代表组成,了解各方面临的最重要问题,针对社会需求,为地质机构确定地质工作方向、种类和工作量[2]。咨询委员会工作组每5年编写一次评估报告,评述国家预算资金完成的地质工作,提出未来发展战略等。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很少设立权威的咨询委员会,在执行机构和用户之间也没有实质的联系。不过近年来,巴西和印度现开始引入这种规划地质调查机制。
2)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高
一流地调局的国际影响力最终还是要靠业务能力和水平来支撑,地质填图的覆盖率和质量一直是衡量一国地质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在解决复杂问题的作用日益突现,综合研究能力也正在成为衡量一国地质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美国国土面积与我国相当,其地质调查程度为:1∶2.4万的基岩地质调查完成了 14272幅,1∶5万基岩地质调查3084幅,1∶10万基岩地质调查5954幅,1∶25万基岩地质调查4922幅。美国地质局在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综合研究,在美国地调局总部一级的研究单位,集中了多门学科的科学家专门开展综合性科学项目,以便为解决-环境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印度人口与我国相当,其地质工作程度也高于我国。目前印度已完成了1∶50000/63360地质填图占其可填图面积的98.305%,并于1998年完成了该系列图件的第七次修改;完成了该国周边海域专属经济区97%(202万km2)的普查工作;完成了207万km2的航空地球物理测量;在国家有关键地质意义的地区进行大比例尺 (1∶2.5万)专题地质填图,填图面积大于9.25万km2。在南极冰覆盖地区的填图面积超过1.9万km2(比例尺为1∶2.5万)。此外,还在岩石学、古生物学、地质年代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综合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专题地图,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印度地质/矿产/构造/岩土工程图,海底沉积物图,地区资源图等[3]。
英国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为世界之最。英国地调局已完成覆盖全国的1∶25万陆区地质填图,1∶25万大陆架海底勘测填图。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一直是其填图工作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按国际分幅使用1∶5万比例尺再次对陆区进行地质填图,到2005年完成英国1∶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计划,在新的科技水平上实现1∶5万基础地质调查数据更新工作。英国有88%的区域进行了1∶1万或1∶10万的大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并于2005年提出要对海岸、大陆架和大陆边缘的3D填图和模拟研究[4]。
3)丰富的成果和有效的服务
一流地调局一般都拥有丰富的成果,便于为政府、企业和公众使用,且常以用户满意度来评判地质调查成果的优劣。
美国地调局将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服务视为其基本职能,并强调采用所有可能、新出现的信息技术,保证实时、有效、连续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其 “题录出版物”超过7万种,“含全文和专题地图出版物”超过4万种,“连续出版物”达1880种。同时还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区域性或全球性数据库,包括1∶2.4万等高线图数据库的一系列基础地理数据库,国家水文数据集,57个基于GIS的地质数据集和图集,以及矿产资源计划维护的40个左右的数字数据集等。其正在着力打造一个集成信息环境,确保各种数据库、档案、图书以及其他数字和非数字信息资源能以多种形式从USGS流向科学家、管理者、合作伙伴和其他各类用户,如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私营机构和个人,以增强其完成科学任务和满足客户现在及将来需求的能力[5]。项目设立及考核时重视成果的使用,如地质填图项目设立时就以成果被用户引用数和被多少用户采用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地质图则以用户可获取的覆盖率来衡量等。
在数字化产品服务方面,英国地质调查局最具特色。正如其在 “科学管理审计”得出的结论:“在地学数据和数字信息的提供方面,英国地质调查局居世界领先地位”[1-2]。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享受购买及咨询服务。如用户选定并希望了解某区域的基础地质情况,只需在网上提交需求并付费,WEB服务系统就会自动搜索网上数据库,按照标准报告格式,自动抽取相应文字资料、数据、图件,形成一个电子报告发送给用户。目前,英国地质调查局 (BGS)所提供的地学产品主要有:①英国地质图;②书籍和报告;③数字产品;④教育和休闲产品及照片;⑤国际产品。
4)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
一流地调局都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做支撑。这是由地调工作客观规律决定的。地调工作不仅需要基础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地区性,需要长期、连续而系统的科学监测、观察和经验累积。地调工作的出资方主要是政府,业主单一;地区性和长期连续性决定了受雇方的长期稳定性。因此不像其他工作可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来获取,即使可行,合作双方也将在经济、人才、设备、资料等方面形成长期固定供给关系,势必演化成为其领导的一支专业队伍。
队伍规模可因国土面积、人口数据、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不同而存在异。美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主要通过基金或其他经费资助,以及政府采购的方式获得,却允许美国地调局长期拥有一支近万人的专业技术队伍,这主要是由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性和市场要素的不发育性所决定的。目前,美国地调局的正式员工为8355名,科学家和专业人员占75%,60%以上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13%具有博士学位[6]。英国地调局因英国国土面积较小,其队伍规模维持在800人左右[7]。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地调局总人数为11420人,当局对人数的减少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提出要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以扩充人才、队伍[3,10]。
5)基础建设和装备精良
一流的地调局离不开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装备。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地调局在全国拥有约400处办公室,包括现有34个研究基地,54个水资源研究所,40个合作研究中心和67个科学中心。各处均配有先进的分析实验室或观测站及大型的实验场等。例如,美国地调局依托 “宇宙地质学项目”建立的Flagstaff中心,拥有大规模的办公设施,世界一流的设备、技术,已成为美国宇宙地质研究、人员培训和数据保管与服务中心。再看英国地调局,目前,其拥有世界级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服务和支持系统。最新战略计划提出,要将Keyworth办公楼建成与一流国际地学中和国家应用环境科学中心相称的办公场所,并将从整个地学领域着眼,改善研究和服务设施,转变策略,把关键设备用于建立若干个世界高水平研究中心,如 “地质环境示踪实验室”和 “国家自然属性和作用过程实验室”。其目的是不断提高英国地调局实验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流的基地建设和仪器装备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但并非光靠金钱所能获得了,好的硬件需要有好的软件来支撑。
6)发展历史悠久
众多闻名于世的国家地调局无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英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于183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1-2]。此后50多年间,大多数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以英国模式为基准创建了地质调查机构。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于1879年,加拿大1842年、印度1851年、俄罗斯1882年 (地质委员会)。南非 (1912年)、澳大利亚 (1946年)、巴西 (1969年)成立地质调查机构相对较晚。中国地调局成立于1999年,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成立,与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成立时间接近。
从国外地调局的发展历史来看,时间故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不可跨越的,成立时间较短的地调局也有可能成一流地调局,关键是立足本国特色。如澳大利亚地调局自1946年成立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在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与服务和吸引矿业投资方面占居世界领导地位[9]。
7)国际合作广泛
世界一流地调局历来都是在国际交流和技术合作中发展而成,国际化程度较高。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拥有一大批国际化人才。美国、英国地调局都拥有许多国际型人才,他们依托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制定的标准规范,凭借着在语言等方面优势,通过参与各类国际地学组织,推向国际并在各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例如,英国地调局现任局长鲁登博士被任命之前就职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是法国CNRS行星-地球研究理事会会长[7]。目前他还担任着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球化学协会主席的职务。现任美国地调局局长P.莱希曾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联合会美国国家分会主席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地质科学委员会委员及主席。②参与或领导大量国际和区域合作项目。美国地调局自1897年首次在国外对巴拿马运河进行规划和设计后,其在海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极地推进区域研究工作,并在项目执行中占居领导地位,代表美国政府了加入各类联合国组织或国际地学组织。长期地海外研究为其构建了广泛的合作网络,仅其 “全球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就拥有175个合作伙伴,包括政府机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等[6]。英国地调局自1965年以来,在10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共完成250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其他国家参与的合作伙伴多达2000个,地质调查已覆盖两百多万平方公里。且为欧洲地学调查协会、欧洲地质调查论坛、联邦地质调查论坛的创始成员[7]。
2 对我国建设一流地调局的启示和建议
创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根据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实际和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形势下,中国地调局的发展和壮大指明了方向。通过以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现需要,可得以下五点启示。
1)加快我国地质调查立法,推动地质调查改革深化
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能否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被视为建设一流地调局的关键。国外经验表明,地质调查立法是保证地质工作完整性、连续性和公正性的根本。尽管各国国情不同,地调局所属主管部门性质存在差异,但相比之下,有法律保障的国家地调局,发展明显较快,较为稳定。英国地调局成立之初的头十年地质工作进展较为缓慢,1845年英国颁布 《英国地质调查法》后,其工作范围、领域和方向得到了极大拓展,之后一系列法律的实施确保了英国地质工作100多年健康的稳定发展。美国地调局于1879年建立后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条文,据研究涉及美国地调局活动的法律法规就多达100部[11]。这些法律明确规范和调整着美国地调局的工作职能和范围等,如1992年颁布的 《美国国家合作地质填图法》,具体规定了地质填图的目标任务、经费来源、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等,使进展缓慢的地质填图工作速度得到极大提升;1990年颁布的全球变化研究法,也促进美国地调局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此外,加拿大 《资源与技术调查法》明确了加拿大地调局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南非1993年批准实施的 《南非地球科学法》,明确了该国地质调查工作目标、任务、组织方式。印度已于2006年向国会提交了 《印度地质调查局法案》,可望在2009年颁布实施,旨在更好地保障印度国土及其近海海域的地球科学调查[3,10]。这些均表明地质调查立法在维护和保证地质工作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一流地调局的基石和根本保证。
回顾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我国地质工作在历经辉煌与衰退后,进入一个漫长的改革波动期。近年来,全国人大提出加快立法进程,诸如预算法、审计法、物权法、土地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又使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例如,项目经费按年度下达,项目设计就必须按年度进行审查,从而造成项目管理的繁杂,出现了5月份下预算 (有时到年底才下预算)、10月份要成果的局面,致使地质人员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出野外,踏实搞科研。再有,地质调查工作的统一组织、实施也因缺乏法律上规范和约束,难以到位;新领域的拓展和地调工作质量的下降等诸多问题的解决也缺乏有效的依据。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加强立法,从组织上、制度上确定地质工作的基础地位,不断地深化体制改革,规范明确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权力与责任等诸多问题及组织方式等。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历史机遇。
2)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统筹部署好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在资源、环境和工程等方面的需求非常强劲,为此我们统要筹好地质调查工作在上述三个领域中的部署,同时,信息化又给当代的地质调查工作的手段、内容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带了新要求和新工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地质工作的视角、方法和理念等的变化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加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开发利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要紧跟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地质调查工作的规划研究,创新地质调查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组织方式等,使地质调查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员野外实践能力培养
一支高素质的地质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根本保障。高素质地质调查队伍的建设应“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首先,加强国内地质调查人员的实战能力 (野外工作能力)的培养,着眼于解决国内重大地质问题的能力培养,如美国在国家地质填图计划的框架内,专门设立教学填图 (EDMAP)子计划,让各高校地球科学系的学生参与地质部门的野外工作,开设二者协作共同执行的研究项目;加拿大地质部门的野外工作队不定期吸收大学生、研究生和教授参与工作;澳大利亚地质部门协同工业企业在大学设立科研中心,目标均在于培养本土型专业人才。除培养新生力量之外,还需重视和加强对国内现在地质人才队伍的整合。目前中国地调局直属队伍规模偏小仅为6000人左右,且多为 “科研型人才”,一线技术力量薄弱,中央与地方队伍配合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将国内分属多部门管理的地质队伍整合起来,谋划好地质工作系统建设,使地质工作者能全心全力投入地质调查工作。
只有立足国内,利用国内取得成果和技术规范,走向世界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后,才能融入国际社会。因此我们在培养本土型专家的同时,要重视外向型国际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如英国地调局与高等教育部之间长期搭建有博士和博士后的科学合作平台——英国地调局大学资助倡议(BUFI),该平台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国际公认的杰出的培养下一代应用地学家中心,并提出要创办“地学学校”来培养和吸收优秀的国际化人才[12]。籍此,我们要加强地调局与相关高校的合作,通过设立各种科研基金或提供共同开展科研的机会,来提高本单位员工的素质和培养、吸引新一代地质人员。同时要利用好国际交流、项目合作和互派学生等方式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通过优质的软硬条件来吸引和留住国际性人才。
4)加快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
好的科研环境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基本条件和业务长期发展的支柱。美国凭借其撑控的尖端的全天候的卫星监测数据和各类全国性或全球性的观察台站及科研基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地质顶尖人才,确保了其在测绘、地质、生物和水资源等领域的优势。近五年,美国地调局每年仅用于设备租借、运行、维护和改建的总费维持在9500万美元左右,足见其对基地平台建设和维护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要重视科研基地和平台的建设,规划好、建设好和使用好局系统现有的和将来的长观站、野外观察站等,开发有特色的实验中心、科研中心,并申报国家和世界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同时着眼于未来,加大对地空间观测平台的构建和两极科研基地的建设等,真正做到科技在地质工作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科研基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从长计议,需要通过大项目机制、持续的支持,不断发展完善。
此外,基地和平台建设要与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发展配套进行。针对当前的实际需求,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和培养国际型人才,采用放权和评估等方式来加快和完善实验室及科研中心的建设,从而实现基地、队伍建设同步化,实现资金效益或产出经济化。
5)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提高综合研究水平
地质工作离不开野外数据的采集,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和先进地学理论的形成都要基于系统、精确的地学数据信息之上。这就决定了地质工作不能 “跳跃式”发展,必须扎扎实实地完成数据采集过程并不断更新数据、提高数据质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历史,其地质调查程度远高于我国。因此,当前条件下,应尽快 “补课”,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投入,研发高效的地质填图技术和勘查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现代地球科学正在由传统的经验科学向量化科学或数字科学转变,由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或多科学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加强综合研究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已有的海量数据,通过构建新的观察平台获取更多更全面的数据,进而建立各类数学模型,为模拟和预测各类地质作用提供有力支撑,从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发展。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益性地质工作战略研究组.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与发展方向 [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 刘树臣,张丽君,谭永杰,等.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态势及我国对策 [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3] Governm 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mines high powered committee.Report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M].NEW DELHI,2009.
[4]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Theb ritish geologicalsurvey strategic science prog ramm e 2005 to 2010[R].British Geologcial survey occasional publication No.8,2005.
[5] U.S.GeologicalSu rvey.Facing tomorrow's challenges—U.S.GeologicalSurvey science in the decade 2007–2017[R]:U.S.Geological Su rvey Circular 1309.
[6] http://www.usgs.gov/(美国)
[7] http://www.bgs.ac.uk/(英国)
[8] http://www.nrcan.gc.ca/gsc/(加拿大)
[9] http://www.agso.gov.au/(澳大利亚)
[10] http://h ttp://www.gsi.gov.in/(印度)
[11] 张新安.100部法律管理和规范美国地质调查工作[C].//张新安,等.国际国土资源管理态势与趋势 [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12] British geological su rvey.British geologcial survey strategy 2009-2014——Applied geoscience for our changing Earth[R].British Geologcial su rvey occasional pub lication,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