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构图的全面成熟——文艺复兴绘画的构图成就
2011-02-15王志明
文/王志明
图1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
绘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绘画的研究和学习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当代绘画界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研究不断深入和细化,细分出很多分支方向,如史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等。但若要真正把握绘画中的真谛,就应当联系绘画的创作实践及其发展演变,将各门学问综合起来研究。尤其是绘画构图这门学问,它是关于绘画形式和内涵构成的学问,按照谢赫“经营位置”的意思,构图和创作中的运思、构思是一体的。可以说,构图本身就是绘画创作的学问,同样也是绘画发展演变的学问,所以要将其放在绘画创作及绘画发展史中去研究。
一、绘画构图从原始走向成熟的主要发展线索
图2(意)拉斐尔《椅中圣母》
人类早期的艺术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比较初级、原始和稚拙的特点。已知最早的绘画是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图1)。法国、西班牙交界处的拉斯科洞窟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等,画在洞窟石壁上,没有确定的边框,没有刻意的布局安排,当然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内容或深奥精神意义的表现;技法比较简单,以平面勾勒为主;从构图上看是散点式的、相对缺乏构图设计意识的松散随意的构图,但也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构图形式。
人类早期的艺术都是综合性的,依附于其他行为与事物。经过长期发展,艺术从最原始的简单绘画形式,相继发展出了像彩陶、青铜器等工艺器皿上的比较精致的装饰形式;绘画也出现了像埃及壁画、汉画像石刻以及各类宗教壁画、玻璃窗画等装饰性绘画。还有就是呆板的神像类偶像式构图。这些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涉及到整体布置的问题,并从中逐步形成了对称、平衡、饱满、明确中心及等级层次等等基本的构图原则。而这些都是在一些装饰性、应用性艺术中形成的基本的形式原则及审美意识。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绘画到魏晋时期就产生了比较成熟的绘画构图,并有了涉及绘画构图的理论研究(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而欧洲绘画到更晚的文艺复兴时期才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绘画形式及绘画构图研究,时间上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但欧洲文艺复兴绘画却更广泛、更深刻地完成了绘画构图的成熟过程,产生了更理想化,又更丰富多样的绘画构图模式。
当然,中国和欧洲的绘画形式是不同的,构图上也有不同的追求。中国画始终与书法保持密切关系,重视主观意象因素,而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寻求在平面画面上的半抽象的“经营位置”,形成较独特的构图体系。而欧洲绘画虽然成熟较晚,但欧洲画家更多地受到科学思想的影响,致力于再现现实中的美,将科学的透视法运用于绘画构图,寻求二维平面中的三维表现,崇尚古典主义理想化的审美表现,因而创造出了完整严谨的构图体系。不能说这种体系是最完美的体系,但从其艺术追求上来看应当称其为最为理想化的构图体系,也是全面成熟的构图体系。
二、文艺复兴有代表性的绘画构图
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典时代思想和创新思考方式来推动变革,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人文主义思想及新的艺术观念的产物。
人文主义思想源起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在整个西欧得到发展。人文主义者以“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展开了一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崇尚理性与尊严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哲学与世界观方面,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研究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主张个性解放和复兴古代优秀艺术传统,建立起融理性、情感、现实为一体的高度理想化的艺术观、审美观。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家们认为,绘画首先要按照人类的理性原则来表现外部世界,而不能像中世纪那样排斥自然主义,或是否定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马萨乔等艺术家们为了更自然地表现透视和明暗关系,都在改善自己的技法,努力做到能真实地描摹人体形态。
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时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弗朗西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
在文艺复兴构图产生之前,绘画构图已有了平衡、饱满等要求。但在表现比较丰富的内容时,往往都是将形象铺满画面,避免有空白和分布不平均。对画面的结构和变化较少重视。一些原始性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构图都有这种特点。
还有一种构图样式是偶像式构图。主要指当时教堂里的神像,将神的形象画在正中的位置,以显示其至高无上。构图结构比较简单而呆板。
也就是说,文艺复兴以前,画家们很少考虑构图问题,只是按照某种最基本的要求处理画面。再早主要是考虑尽量充分利用特定的石壁、墙面等媒介画出想画的内容,构图具有随意性,画满为止;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断强化,等级与秩序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越来越占据统治地位,各种绘画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画家画画主要是考虑把主人或赞助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放在固定的画面(墙壁、棺盖、器物等)中,依画面形状来画,围框与被框定元素间的关系是那样的固定,一个形式与另一个形式的紧密关联在画幅之内得以持续,这是不证自明的。[1](P103)
在宗教绘画中,“所有的事物也都按照固有的等级序列排列,……拜占廷画师也把圣母放在当中,两边是天使或圣徒,……画师将注意倾注于再现的技艺,而这些技艺必须是以最少地牺牲秩序来起作用的。”[2](P123-125)
文艺复兴艺术家致力于打破宗教绘画长期形成的形式框架,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在创作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马萨乔、乔托等早期艺术家都致力于在绘画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乔托的《金门相会》等作品,把作品中人物安排在有现实感的选定场景中,场景、道具的描绘都比较具体、真实。随后,弗朗西斯卡、达·芬奇等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家进一步将这种再现现实的艺术推向顶峰。
从时间上看,中国唐宋以来的画家早已在这方面做出成就。如五代顾闳中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已经能够非常真实具体地再现现实的人物与场景。因而应当说中国绘画构图的成熟要比西方早很多。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绘画从构图到表现技法的发展都是在东方艺术观念制约下,走着一条独特而有局限的艺术道路。它始终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体现鲜明的主观观念,而不像文艺复兴艺术那样融入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使绘画从构图到技法,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再现现实的方式方法。
在文艺复兴绘画中,透视与造型结构比例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光影的表现等都促进了构图形式的创新与成熟。尤其是透视法的研究与运用,是艺术家摆脱宗教观念、探寻现实生活中的美的重要突破,它有力地增强了绘画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形式语言,使绘画形式找到了自身新的魅力所在。透视对构图的影响在马萨乔、乔托、弗朗西斯卡等艺术家的作品中都体现得十分充分。成熟的构图重视运用当时逐步成熟的焦点透视表现技法,将其作为真实再现现实的有力手段。
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尤为典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有独特的构图意义,这幅画画在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里,一进门迎面看到画中的透视线好像是餐厅墙与屋顶透视线的延伸,画面像是房间空间的延伸;构图还带有宗教“偶像式”构图特征,结构是对称的,非常平稳,透视线将观者视线引导到画面正中的耶稣的形象上,耶稣后面的窗户在黑暗中显得特别明亮,把这个主要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来——而以往都是用头顶加光环的方式标示耶稣和圣人。画家正是这样,既真实地再现现实空间,又巧妙地把现实与神灵联系起来。另外,画面中十二门徒分成几组,聚散有致地形成起伏线结构,在平稳的构图中,这种起伏线结构很好地表现出画中人物情感的波澜,同时又有效克服了对称式构图呆板的感觉。
达·芬奇是众所周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他在艺术、力学、解剖学及很多科学领域成就显赫。由于他将科学思维引入艺术,所以对绘画构图及人物造型研究都有独特的贡献。
达·芬奇创造了多种新颖的构图结构,他尤其善于运用稳定、饱满的三角形构图。像《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这幅画,当时这类题材的绘画很多,但构图都比较松散、板滞,达·芬奇别出心裁地将圣安娜与圣母子和羊三个人物加一只羊组合在一个三角形框架中,既新颖生动,又形成一个完整、坚实的结构。我们在人物、静物写生与创作中常用的三角形构图可以说就是达·芬奇首创的。19世纪,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仍旧在沿用三角形构图。如法国后印象派大师,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也常用这种构图表现客观物象的稳重与坚实。
图3(意)弗朗西斯卡《基督受挞》
创造出单纯、整体、稳定的画面,又使画面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这是达·芬奇的重要贡献之一。可以说达·芬奇在探寻单纯稳定的理想化构图形式方面达到了一个后人不可企及的顶峰。
艺术家们在绘制宗教绘画的过程中,着意的显然是现实人物的美与力量。但这在不同艺术家中有不同的体现。比如拉斐尔特别热衷于女性化的优美造型的表现,他笔下的圣母形象都是选择了当时最美的女性做原型的;而且为了更好地烘托女性形象的优美,他的构图也多体现优美的特点。与达·芬奇不同,拉斐尔的构图相对活跃一些,同时也非常讲究构图的稳定、柔和与优美,如他的代表作之一《椅中圣母》(图2)一画,不仅画中圣母子形象刻画得非常优美,而且还辅之以S形构图,更体现出异常温柔、优雅的女性美的特征。其S形结构的运用堪称经典。
S形结构的视觉特点使其动力结构尤为流畅和优美。可以说由于其运动和缓,并“左右逢源”,S线形真正体现了运动和平衡的完美统一。
拉斐尔的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同样优美的造型中隐含十字形结构,既与所表现的宗教教义相吻合,又使构图形式有一个稳定的框架,而左右两边人物服饰外形的刻意变化,使画面避免了十字形对称结构所容易产生的呆板,也使这幅画成为对称中求变化的典范之作。同时他也有宏伟之作,如大型壁画《雅典学院》,这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作品构图也是对称结构,平衡中富有变化,形象塑造也非常精到。
从达·芬奇、拉斐尔等十分讲究平衡的构图中还能看出“偶像式”构图的影子,如《最后的晚餐》、《西斯廷圣母》等,这一方面顺应了宗教题材表现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大师对构图的平衡与稳定的重视。拉斐尔与达·芬奇两位大师都追求美与和谐的理想模式。他们和乔托、弗朗西斯卡(图3)等的绘画构图都是理想化稳定型构图的代表之作。
与达·芬奇、拉斐尔、乔托、弗朗西斯卡等的稳定型构成式构图相比,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则更讲究动感与力量的表现,着力于表现人的力量美,因而他的构图中富有运动感和力量,形成了另一种风格倾向。米开朗基罗的构图带有一种原始性,但又不同于原始型构图,其特点是动感中见秩序,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文艺复兴大师们在人体解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图4(意)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
如《最后的审判》(图4),画面看上去带有原始型构图平面铺满和比较自由的特点,众多运动着的人物布满画面,但细看却有内在的秩序,满而不乱,主次关系明确。这种秩序是一种近乎椭圆形的结构框架,既饱满完整,又形成一个大的涡旋状,产生一种上下旋转的感觉。涡旋状有力地加强了画面的动力效果,非常好地体现了主题。作者正是运用这种上下运动的形式感,很好地表现了画中人物有的向上升(进天堂),有的向下降(入地狱)的情景;造型也富有动感、紧张感和力量感。从其基本特征上看是与达·芬奇、弗朗西斯卡等的构图是完全不同的,较少理性的成份,较多力量和激情的因素,这种满构图式和富有动感表现的风格有北欧民间绘画的特点。
像这种富有动感和激情的构图特点在威尼斯画派的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丁托列托的构图也是富于动感的。他也画了《最后的晚餐》(图4),而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有着截然的不同的是,画面中的餐桌是斜放着的,形成一种鲜明的斜线分割结构,画面还增加了很多人物,有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餐馆侍者,有的则是传说中的天使,人物姿态各异,充满画面,整个气氛都强调出强烈的动感和紧张的情绪。
具有北欧原始性、超现实性特点的除了米开朗基罗及尼德兰文艺复兴画家包西、勃鲁盖尔等的作品外,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格吕奈瓦尔德的一些作品中也有这种构图的影子。这种构图都具有形象丰富、构图饱满的特点,并有较强的动感、力量感和神秘感。
这类构图虽然有非理性的特点,与其他文艺复兴艺术家的构图的趣向不同,其外在特征上近似于原始构图,但本质上是与原始构图不同的。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并不是没有特意的构图安排的,而是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运动和力量感,创造性地运用了更丰富多样的构图形式。它们是文艺复兴构图内涵与外延的进一步拓展,扩大了文艺复兴构图创新的战果。
三、文艺复兴绘画构图的成就与特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依其自身的规定性而形成一定的要求和规则,艺术也不例外。文艺复兴绘画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构图的成熟化,这种成熟是科学与理性的胜利。成熟在这里应当是指构图建构中创作主体的自觉性、构图本身的完整性及其艺术表现的充分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文艺复兴绘画构图是艺术家们通过理性的研究,在绘画中融入科学的因素,使艺术摆脱了随意性和外在的框架而形成了符合自身要求的构成法则。这是艺术的一大进步,也是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艺术本质上又是需要不断变化和创新的,不能总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重复制作。艺术是要表达情感的,文艺复兴绘画构图形式的多样化证明文艺复兴艺术家虽然崇尚理性,但并没有过多地受到理性的束缚,虽然吸收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没有把艺术等同于科学,他们真正把握了艺术的本质,把理性与感性有机地统一到一起。无论是达·芬奇充满理性智慧的稳定构图,还是米开朗基罗具有完整结构、又富有活力的构图,都把特定的审美及生活情感的表现作为首要目的,这也正是这些大师们的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原因所在。同时,构图的类型也是与作者的个性与内在情感密切相关的,比如达·芬奇等的构图往往更多地表现某种静态的、理想化的美,而米开朗基罗的构图则主要传达一种动感与激情。构图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艺术家个性发展的体现,是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成果。正是由于有这多方面的进展,所以我们说文艺复兴绘画构图获得了全面的成熟。
绘画构图从原始绘画较盲目的简单平铺,到后来的围绕器物装饰的装饰性构图,在形式审美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如对称、稳定、饱满、整齐等等,这些规则都是成熟的绘画构图的重要基础。相对于原始绘画构图来说,规则的产生体现了理性与审美意识的提高。但这些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形式规则,而且一般都受到装饰对象的限制,在自由表现方面相对缺乏。宗教绘画在早期严重地受到宗教教义的限制,神像、宗教故事的画面往往都是呆板、千篇一律的。
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虽然主要也是画宗教画,也要受到宗教教义、赞助人的要求及场所长期条件等限制,但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们的宗教画能够突破宗教教义等的制约,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美与人文精神。他们研究绘画本身的规律,挖掘绘画的表现力,使绘画一方面更丰富、充实了形式规则,另一方面大大加强了活力和表现力。他们使绘画从宗教和工艺装饰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这是绘画发展的重大进展。只有绘画有了独立性,绘画构图及各种表现才有可能有所发展。
文艺复兴的绘画构图特性体现在鲜明而富有活力的审美形式结构及其对情感表现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其视觉特点(效果)是紧凑、完整、均衡、生动。无论是达·芬奇充满理性智慧的稳定构图,还是米开朗基罗具有完整结构、又富有活力的构图,都体现出结构鲜明、均衡中体现变化及形式体现情感表达等原则。而这些也成为传统绘画构图的核心原则。
文艺复兴的绘画构图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为整个绘画发展创立了构图的经典。无论是17世纪的鲁本斯、伦勃朗,还是18、19世纪的达维特、德拉克洛瓦,他们所有优秀的作品虽然面貌上都不同于文艺复兴的绘画构图,但在结构鲜明、均衡中体现变化及形式体现内容等方面,都是与文艺复兴绘画构图一致的,是文艺复兴绘画构图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如前文所说,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19世纪法国画家塞尚也常在画面中运用坚实稳定的三角形构图。直至现当代,绘画创作、教学及理论研究,仍然以文艺复兴的绘画构图原则为典范或参照。即使现当代艺术对传统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只要是绘画,都不能完全摆脱文艺复兴的绘画构图原则的影响。像乔托、弗朗西斯卡等以平行稳定构图风格的艺术对现代构成性绘画具有重要影响,而米开朗基罗等的富有动感的构图则对现代表现性绘画具有影响。而且,达·芬奇的水平对称构图、三角形构图,拉斐尔的S形构图,米开朗基罗的旋涡形构图等等,至今仍是构图创作、研究和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文艺复兴的绘画构图结构鲜明、均衡中体现变化及形式体现内容等原则,至今仍是绘画构图创作的基本原则。
[1](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M].张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范景中编.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G].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