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2011-02-14马伟,胡睿
马 伟,胡 睿
(1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 泰安 271016;2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1“三好一满意”活动提出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
医乃仁术,高尚医德一直是医学界永恒的话题,也应当是每一位从医者毕生的人生价值追求目标。医务人员作为肩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光荣使命的职业群体,其职业道德和行业风气,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根据卫生部部署,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三好一满意”活动进一步顺应了当前民主民生的迫切需要,为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与构建“业精德馨”的职业医疗队伍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一致性
注入新医德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对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促使医务人员高尚医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医德教育是一个需要从医学生持续到医生的长期培养、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过程。当前医疗实践中暴露出的医德问题反映了医务人员医德教育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脱节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因此,要理顺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关系,探讨一套与医疗机构医德教育一脉相承的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新生入学到临床见习实习、从理论到实践建立全方位的医德教育体系,培养医学生自觉的医德意识,为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自觉的医德习惯奠定基础。
3 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选取了当前医学生最关注的医德问题,包括对医学院校开设医德教育课程必要性的认识、对当前医德知识的认识、对当前医德敏感话题的认知、医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等,[1]对15个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共计700余名临床医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虽有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专门针对医学生医德显性教育课程,但对医学生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以下问题。
3.1 缺乏针对性及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医德教育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专门针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两课”,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而乏味,对医德认识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同时,由于通常考试完毕就意味着医德教育课程的结束,从而导致医学生医德认识教育中断,因此,医学生医德教育在大学学习生涯中缺乏连续性。
3.2 重认知、轻实践的医德教育导致学生知行割裂
目前,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知行脱节问题比较严重。一些高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时,更多的是注重说教,以宣传鼓动的方式进行医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医学生个人良好医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医学生进入见习、实习阶段后,医德教育课程已经结束,往往更加注重医疗技术的培养和提高,忽视了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继续教育。这样的医德教育方式,会导致医学生行为与认知的割裂。
4 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建构设想
针对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从医德形成规律入手,建立完备的、知行统一的医德教育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4.1 遵从医德形成规律,完备医德内容体系
医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医学生“知”即医德认知的问题。医德认知是医德行为的先导,是培养良好医德品质的基础。应建立一套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统一的医德教育方式,使医德教育和医疗技术教育一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后成熟根植在医学生身上,使其逐渐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技娴熟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4.1.1 加强人文基础课程中的医德教育内容。
在“两课”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增加与医德相联系的内容,加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应该重点加强护理心理学、语言艺术方面的教育;对医学专业学生则要强化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生命伦理学及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医学美容专业学生就要从医学美学、大众美学等方面进行教育,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2]在《医学伦理学》授课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收那些既有人文基础知识又具备精湛专业知识的教师到授课队伍中,解决医学伦理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同时,要通过《卫生法学》等相关法律课程,让医学生切实了解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医患纠纷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让其学会用法律武器解决未来执业中遇到的医患纠纷,提高自己的医德品质。[3]
4.1.2 强化专业课中的医德内容。
由于医德内容和医学专业课内容有相互交叉的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课中医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的优势,将医德认知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授课中,增强医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医疗差错、医疗事故事件点评时,要把医德教育贯穿其中,从而使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医疗、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4.2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加强医德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虽然医德认知是重要的,但医德认知不等于医德行为习惯。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医德教育模式强调医德教育是认知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的完整体系。[4]因此,需要遵循医德形成规律,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和各个附属医院教学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要制定全面的医德学生见习、实习计划,按照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合理安排医德学生见习、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5]让医学生在见习、实习中亲身体验医德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把丰富的医德理论融入到日常的医德行为实践中。特别要充分发挥带教教师的亲身示范作用,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稳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医学院校还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卫生状况调查、医学咨询、床边医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法院旁听等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帮助医学生树立高尚医德观,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其医学职业责任感。
[1] 刘延峰,刘小淼,王璐.在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40 -41.
[2] 张建清.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25 -26.
[3] 邱敏,郭文海,叶升鑑.市场经济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软科学,2007,21(3):219.
[4] 唐宏川,刘隆祺.“思想·心理·行为”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24.
[5] 何学军,何志勤.在医德实习中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