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思维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1-02-14石微微顾艺星程小燕

中国医院 2011年10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人才

■ 石微微 任 依 顾艺星 程小燕

高水平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水平和能力,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长期以来,研究生课程教学除了强调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外,主要侧重于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较少有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特别提到了“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可见科研思维的建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又十分匮乏。那么我们临床医院和研究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外,也应该在研究生管理和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尝试创新,更新观念,发散思维,尽可能地为研究生创建一个学术气氛浓厚,严谨、积极、宽松、开放的科研环境,以多种形式培养研究生形成科研思维,建立创新能力。因此我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尝试了一些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加强入学教育 明确培养(学习)目标

我所研究生学位类型有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两类,生源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接触临床时间不多,没有或很少进行科研活动;另一部分已经在临床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临床工作比较熟悉,但参与科研项目较少。另外,有个别生源跨专业跨学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都比较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所研究生管理部门在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特意增加了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强调。除了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和院所相关领导在研究生入学之前讲解院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注意事项以及医德医风教育、医患关系、相关法律责任等事宜外,特别安排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各阶段学习要求的讲座。由研究生管理教师将各个专业,两种学位研究生相关培养政策、规定、任务及要求在入学前就告知学生,主要涉及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分及讲座要求、上课及考试注意事项、论文进展及发表要求等诸多方面内容,使大家充分了解3年的学习任务及培养目标。

在此阶段我们尝试在学校相关培养进度要求上适当地进行了调整,开展了一些特色方案。我们要求研究生提前设计课题,并且加强论文开题、中期、结题过程的督导,重视三个阶段的汇报和考评。在开题考核时,我们会安排除导师外的另一名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并同时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家和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通常也是带教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并聘请一名校外与该选题联系紧密的相关专业专家参与考评,对该名学生选题的临床意义、科学性、可行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进行考核,同时指导该名学生适当深入课题,发觉创新点或临床意义,对其科研思维能力进行点评;在中期阶段,中期考核尝试分段进行,现阶段计划实行“两段式”,即在课题进行三分之一左右时,要求该学生将自己目前课题进度、阶段性成果及存在问题以邮件或打印纸质报告的形式向开题报告时聘请的两名校内专家汇报,同时反馈专家意见,并请专家对该生科研能力的阶段进步作评价(此处反馈主要评价科研思维的养成及创新、探索能力的提高);在课题后三分之一左右阶段,作中期汇报,考核小组组成除不需聘请校外专家外,同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由导师及两名校内专家对课题进度、研究方法等进行把关,并对学生论文提出指导意见;在最后结题的论文答辩时,考核小组成员除开题考核小组的专家外,再增加一名校外相关专业专家参与;整个课题进程中除导师外,还有一临床一基础两名专家全程对课题的科学性、论文的严谨性把关,同时向学生灌输科研思想,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并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探索和创新精神。

管理人员会在入学伊始带领研究生参观医院和研究所,并安排专人在手术室、实验室和病房进行讲解,使同学们对医院和研究所的科研硬环境、科研设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学生建立科研思维制造气氛。在学生入学后,我们会从第一年就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旁听定期的病例讨论(主要是每周的神经外科病例大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科研探讨氛围,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近期我们尝试组织研究生2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小型病例讨论,邀请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骨干医生参与并进行指导(指导教师需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使学生从被动参与逐步转换为主动参与,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交流经验,发散思维,同时强化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科研思维。

2 重视导师培训 增强师生沟通

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只有建立一支献身教育、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才能严谨治学、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2]。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精神,我们必须从教师队伍抓起。一个治学严谨、积极创新、作风过硬的教师团队,才能带出一批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探索的高素质研究生。因此,我所十分注重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培训以及考评,从而更加合理、优化配置导师队伍,从导师素质的提升入手,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 “海聚”工程 引进杰出人才

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是从2009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市级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国有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10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聚集50个左右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把北京打造成为亚洲地区创新创业最为活跃、高层次人才向往并主动汇聚的“人才之都”。

依托当前良好的政策形式,我所积极参与“海聚”工程。目前医院和研究所已共同引进海聚人才3名,分别是神经外科中心肿瘤综合治疗病区主任杨少华、神经外科中心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病房主任刘松、神经外科中心脊柱病区主任王劲。我们已尝试由引进的海外专家进行了2场讲座,从现场的情况以及听课的研究生、导师和医院的临床、科研人员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讲座非常成功,引进的专家带来了新的资料、信息以及先进的科研思路,给现场的很多人以启迪。

2.2 导师培训 培养优秀人才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医院和研究所也注重发展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培训他们科研能力的同时,向他们灌输学术及带教的理念,并提供讲课、评审、指导教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其学术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为其申报导师打下基础,培育出一批自己的青年导师后备力量,为导师遴选建立自己的人才库。

2.3 导师考评 用好现有人才

对于我们现有的导师队伍,除了注重导师培训、定期组织导师交流教学经验外,我们还积极促进师生沟通,注意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除了不定期的反馈信息外,我们还将尝试建立导师考评系统,组织定期的师生研讨会,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针对临床教授工作忙的特点,鼓励师生间通过电子邮件等信息化平台交流,将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导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计划尝试通过管理人员建立的邮箱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学习需求、意见建议等,由管理人员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增强师生互动。管理人员在组织专家讲座、调整培养计划时都会参考收集到的信息,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导师考评系统、导师培训课程和导师的遴选工作的参考。只有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更好地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我们才能用好现有的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导师团队。

3 创建科研学术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思维

无论是科研思维的建立,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环境的影响甚至大于导师的影响。因此,一个学术气氛浓厚、治学严谨,鼓励创新、积极向上,勇于探索、求实务实,提倡开放、宽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的建立十分重要。一种环境,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靠一批又一批的导师和研究生共同营造和维护才能形成。我们在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时,只有不断分析总结,将研究生科研思维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一套系统工程,才能不断引导师生一起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

我研究所和医院共同协作,实现资源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特色。我们从增强对研究生的入学教育,重视研究生开题、中期及结题的汇报,加强临床阶段管理,建立合理严谨的规范化临床考核制度,到依托海聚工程引进名师,加强导师培训,培养储备青年人才,重视学生的意见反馈,及时设计、调整讲座,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大型学术会议,在客观条件上尽量营造学术环境,渲染学术气氛。从学生的表现及反馈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在读的研究生都能够积极主动深入课题,向科研创新方向探索。

在得到导师和研究生的反馈信息后,我们管理人员及时分析问题,针对很多同学反映在将创新研究成果撰写成合乎国际规范的研究论文并发表还存在问题较多的情况,分别特意邀请《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汪谋岳副总编辑和《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张俊敏副总编辑为我所研究生、导师及相关科研、临床工作人员举办了两场专题讲座,会上气氛热烈,会后参会人员普遍反映很受启发,希望今后多举办此类讲座。此外,我们还将已毕业的一位博士请回来和研究生交流自己在读期间发表数十篇SCI论文的经验,既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在此气氛影响下,我所今年申请学位的12名硕士研究生中有7人发表文章,占总人数58.33%,共发表核心期刊文章16篇;其中2名(专业学位、科学学位各1名)硕士研究生各发表SCI文章1篇,影响因子均在2以上。

现在,我们准备尝试指导学生间相互交流,组织论文精读评阅会,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期刊编辑对学生们的写作进行系列指导,并在征得授课教师同意的情况下收集课件,提供给研究生下载,以此提高我所研究生的论文水平。将来我们还会尝试更多培养方法,听取导师意见,重视研究生反馈信息,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改进,将临床与基础合理结合,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科研思维及创新精神的优秀研究生,为国家卫生事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1]马兰,王亚平.创新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学 整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医学教育,2005(3):77-79.

[2]戴秋秋,段美萍.加强本科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72-75.

石微微: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科教办。

E-mail:shenwaisww@yahoo.cn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人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才云
V eraW an g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