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府主导高标准建设小农水重点县
2011-02-14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贾万志
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贾万志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近年,山东省在全力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大投入、大建设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已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在全国启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先后安排山东省重点县75个。两年多来,随着一大批工程的相继建成,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为成功应对2010年9月下旬以来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和2011年汛期局部地区严重洪涝灾害,实现全省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省的实践充分证明,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是财政支农方式的重大创新,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功探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举措,也是财政部、水利部心系“三农”、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一、坚持政府主导,大幅度增加重点县建设资金投入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县建设工作,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多次到项目区检查指导,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为筹集好重点县建设资金,山东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进资金整合,大幅度增加项目投入,着力构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自2009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重点县建设资金39.6亿元,年均增长85.8%,其中省级财政14.02亿元,市县财政12.79亿元。2011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山东省将提取比例确定为10%~20%,全省可用于重点县建设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同时,山东省还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大力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2.1亿元,进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特别是2010年以来,山东省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麦产业项目县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结合起来,实行立项程序、建设内容、投入标准和管理模式“四统一”,进一步做大了资金“盘子”。
二、坚持“三化”推进,高标准打造重点县建设精品工程
山东省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系统化规划、模式化推动、标准化建设,全力打造“三十年不过时,五十年还能用”的精品工程。系统化规划,就是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对项目区进行从水源到田间的总体规划,做到一次性规划、灌区化治理、分批次实施、规模化推进。经过三年建设,所有重点县规模化治理面积都将达到10万亩(6 667 hm2)以上。模式化推动,就是根据不同项目区的水源状况、地理条件和种植结构,科学确定建设模式,在引黄灌区末端大力推广“一泵一卡管道化灌溉”模式,在井灌区全面推行射频卡控制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在山丘区积极发展多水源联合调度、管网化灌溉模式。标准化建设,就是工程建设全部参照基建程序,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强化质量控制和技术支撑,确保小农水工程“用得住、留得下”。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方位构建重点县建设建管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竞争立项、考评验收、动态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推动机制,将重点县资格、补助资金规模与竞争立项结果、考评验收成绩直接挂钩,切实增强了基层政府的责任感和压力感。二是健全完善主管部门、中介力量、农民群众“三位一体”的项目监督机制,切实加强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的指导监督,注重引导农民群众全过程参与重点县建设,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绩效考评和项目验收。三是健全完善工程建设、终端水价改革、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三位一体”的建后管护机制,全面落实小农水工程受益主体和管护主体,积极推行“科学计量、按方收费、一价到户”的农业用水新机制,逐步建立起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建成一处、管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下一步,山东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视频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努力提高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