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装备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2011-02-14罗华丽朱子玉
罗华丽,朱子玉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卷烟厂,河南 郑州 450000)
一、装备管理信息化系统
装备信息化系统,即EAM(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资产管理和维护系统,通过集成所有与设备资产管理有关的过程,将设备资产、建构筑物、生产物料、从业人员和技能知识等作为企业的资产通过软件技术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优化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增加产值,遵循规章制度等目标,完善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从资产上获得更佳的业绩。
二、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1.设备资产管理动态化
在以往设备资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设备管理局限于阶段性,没有系统性的设备资料,只关注现状,对设备的投入产出比、贡献率没有依据可查;二是企业资产台账没有及时得到更新,财、卡、物容易出现不一致,需要定期对账,部门实物更新后,由于没有有效沟通,造成企业台账不准确或信息不完善;三是资产管理过程资料分散,个别资料如设备改造、变动资料没有及时收集,设备资产基础管理信息分散、独立,需要从多个渠道进行了解。
借助EAM系统,一是以单体设备、设备部位为主要数据管理对象,实行“一本账”管理,建立企业总固定资产台账,并分解形成部门实物账目,设定各部门兼职资产管理员,由部门资产管理员对部门台账审核完善、实时维护,确定通过固定资产编号建立设备主要数据与资产主要数据的关联关系,实现更改设备主数据的同时资产主数据(部分)也相应修改,保证财务数据与设备数据的同步一致,避免以前厂级、部门、财务“三条腿”走路造成的信息不对应,做到财务/设备台账/车间实物账目三本账一致,实时盘点资产;二是理顺转固流程。确定由项目负责人提出转固申请,完善转固资产相关信息,经过设备管理部、财务管理等多级业务审核及资产编码后,才最终转固,流程之间更加顺畅,保证设备资产信息的准确;三是借助信息化平台,把与单台设备资产相关的采购、安装、运行、变动、折旧、维修、保养、润滑、报废等全程管理数据记录自动集成,形成包含动态数据在内的完整设备管理档案。通过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实时采集及历史信息的自动积累,为定量评价和分析设备资产的经济价值表现、运行性能、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提供科学管理工具。
2.设备过程管理规范化
现代装备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流程的再评价和流程再造,减少管理层次,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管理的扁平化,提高管理效率。对此,我厂对装备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明确了装备管理的工作标准及流转关系,做到流程顺畅、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确定并修订27项管理制度和11项技术标准,根据流程简洁、高效的要求,根据现状调研,把设备日常运行维护、保养、润滑、点检、维修、备件管理等11大类46个业务流程,涵盖设备台账管理、维保计划及执行控制、维护及费用归结、经济技术指标统计分析、相关考核指标统计等业务,促进装备管理由直线职能式管理向流程驱动式管理转变。
借助EAM系统平台提供数据集成,固化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业务处理的随意性被系统禁止,做到业务处理要遵守共同的流程,不因人而异,如在备件采购环节上,明确了什么情况需要招标、什么情况下可以比价,通过系统标准化,极大地约束了业务员工作行为,防止各类不规范现象发生,做到各项流程痕迹化。实现对员工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在系统中,建立基础单台设备的维修标准6 000余项,实现设备保养、润滑、点检等基础管理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借助各工艺段系统终端,实时接收EAM系统按时自动触发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任务中,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要求,按照日事日毕的原则,按照要求及时完成并确认,实现闭环管理。
3.设备维护管理预知化
借助EAM系统,通过对积累的维修工单、备件出库记录等的统计分析,不断完善科学化的预知性维修体系,设备的维护管理来源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消耗备件的维修更换。该类维修主要针对设备零部件长期运行造成的正常磨损老化情况,特别是一些密封位置、设备内部以及不易观察的位置,需要定期更换零部件,才能避免由于磨损导致的设备故障。消耗备件的定期适时更换能够大大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设备停机。在备件周期的统计上,预先选定好零备件品种,进行单件跟踪,通过历史出库日期和出库数量的统计、计算,确定出备件的使用周期。目前已统计常用消耗件寿命周期140种。二是不消耗备件的设备维修调整类。该类维修主要是针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部位偏离标准或偏移位置,需要进行周期性的调整,以保证设备良好运行。该类数据主要根据设备的维修实施记录,通过积累和统计分析,更具科学性地掌控设备运行性能,避免了人为感官判断的弊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设备预防性维修水平。三是设备异常现象管理。设备故障的征兆如功能异常、过热高温、油气消耗过量、异常响动、异常振动、跑冒滴漏等,在日常工作中应给予重点关注,做到及早发现设备故障苗头,以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的设备点检、运行、保养、维修、润滑甚至维修过程中发现任何设备异常状态都可提报,由维修组长进行分析,需要处理的异常编制维修计划,安排人员维修,维修过程中一些未尽事宜仍可提报异常,形成从异常到维修的闭环管理。通过对链条异常现象的关注,有效消除了设备故障隐患,如制丝设备最常出现的链条设备故障问题,屡屡造成因链条断裂造成设备停机,现在每月提前处理链条异常多达50次以上,通过及时对链条进行润滑、调整或更换,已连续3个月未出现因链条造成的设备停机。
4.设备维修管理标准化
通过对设备维修工单的统计分析,发现对于同一维修维护作业,由于每个人受教育训练、工作经历、技术水平不同,随之而来的劳动强度、作业效率、维修效果也一定会不同。对此,积极推行设备维修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对维修工单的统计分析,在对设备维修的五个方面建立标准管理,设备维护作业过程的标准化,包含作业程序和方法手段等;维护人员行为的标准化,包含动作、交流、穿戴等;维护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包含维护材料、工具和安全防护器具的放置等;维护作业设备的标准化,包含维修工作中维护监护、检查等内容。目前已经完成68项标准的文档编制,其中机械类50项、电气类18项,部分标准化作业视频讲座已经制作完成。维修标准化工作开展以来,对于防止维修经验的流失,形成维修知识共享,实现设备维修工作流程、方法标准化,减少了由于维修人员水平差异化造成的设备维修质量问题的发生,促进了生产过程中故障维修次数、故障维修时间、故障停机率的三方面下降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设备运行管理精准化
在EAM系统中,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记录,不仅包括设备开停机时间,还要对设备停机重点记录。设备停机分为故障停机和非故障停机,故障停机包含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非故障停机包含设备保养、就餐、辅料停机、停电停气及其他停机等。结合这些数据,运用分类管理的办法,对各类时间进行分类汇总、统计,找出设备停机的关键问题,即影响设备运行效率的短板,重点关注,加以解决。一是建立设备运行状态分析机制。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给予日关注、周分析、月总结,日常重点关于前一班次设备运行情况,每周对本周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故障及停机率高的机组重点关注,制订解决措施,每月对当月运行效率差的机组进行重点分析,从人、机、料、法、环等多方面查找原因,重点攻关。二是建立设备故障分类分析办法,每月对卷包设备故障20~60min、60min以上故障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影响各类故障出现的频次及规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攻关。
6.人员管理科学化
构建各级人员工作评价体系,结合装备指标的层层落实和完成情况,客观评价岗位、班组、部门、厂等各级指标的工作情况,把年度各项装备指标,如资金预算指标、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等,按照时间和管理层级维度,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机台、人员上,借助系统平台对各指标完成情况实时监控,结合各指标完成情况,客观评价各级装备人员工作。
另外,加强了维修工工作情况的评价。在以往工作中,对维修工的工作难以量化,在评价中往往走过场,难以发挥评价考核的激励作用。现在,在维修工的评价上,尝试把评价内容分为理论、实操和日常绩效三部分,理论和实操考试一年一次,以考试和比武方式进行。日常绩效按月度进行,包含每月维修工负责的维修次数、参与的维修次数、维修工时、工单填写质量等,最近又新增了维修责任比重、重复维修次数等评价内容等。日常绩效除纳入月度考核外,还是年度维修工绩效评价的一部分,作为维修工评优定级的依据。此项措施,打破了维修人员“一考定级”的现状,促使维修工不断提升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效果
通过装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积累了大量的装备管理数据,通过固化标准、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逐步实现了装备管理从经验管理向数字管理、从管资产到资产优化、从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的转变,初步构建出现代化的装备管理体系,
郑州卷烟厂运行装备管理信息化系统1年多来,设备连续运行能力明显得到提升,故障停机时间逐步缩短,卷包设备有效作业率较系统上线前提高了近1.9%,包装机连续运行时间最长达到4h零3min。但也应意识到装备信息化之路还很漫长,在今后工作中,还将继续全面加强装备信息化系统应用,深入挖掘装备潜能,创新管理思路,探索装备管理经验,持续提高装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