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安徽省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保护措施
2011-02-14毛建国
毛建国
一、基本概况
为详细了解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矿局开展了“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应急水源地初步调查与研究”。目前,从全省17个重要城市、36个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调查结果来看,安徽省地下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措施较差,包括部分重要城市正在开采的水源地也未能按照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饮用水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加以保护,部分待勘查的具有远景的地下水源地保护措施尤为缺乏。
据安徽省多年地下水监测报告分析,20世纪80年代,地下水Ⅰ~Ⅱ类水占80%以上,而2007年Ⅰ~Ⅱ类所占百分比降至56%左右,局部地区甚至出现V类水,地下水水质状况堪忧。
二、存在问题
从多年来的工程、环境角度分析,地下水水源地(包括已开采、待开采和待勘查的远景水源地)在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保护区范围。对于地下水补给区和覆盖层较薄的区域缺少保护,没有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建立三级卫生防护带。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存在无防渗排污渠、无防渗厕所和垃圾堆放等问题,部分水源地建有住宅小区和商业楼。二是开采缺少规范管理。对于水源地的开采量、开采地段、开采层位和成井工艺等缺少严格管理,部分地区将浅层与中深层水混合开采,有些已污染的浅层水进一步污染深层地下水;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降落漏斗持续下降,甚至出现地面沉降。例如阜阳市深层地下水水源地可开采量为2190万 m3/a,2007年实际开采量为3798万m3/a,开采程度为173.4%。水源地漏斗面已扩展到7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51.72m,并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中心沉降量达1.4m以上。
三、保护措施
根据安徽省五大水文地质区特征和各市应急水源地的类型以及地理条件等,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一)合理布局,科学开采
各市应制定《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和《应急水源地保护规划》,按照“合理布局,科学开采,加强监督,严格保护”等原则和应急水源地提供的可采量科学开采地下水(作为一般后备水源地开采时)。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监督,进行地下水情的预测预报,及时发现和防治由于地下水开采而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
(二)超采地区调整开采井布局并限制开采量
对于超采地区,如淮北平原的阜阳、淮北、亳州、宿州等市和其他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区,应合理调整井距并限制开采量,防止出现水源地衰竭和地质灾害现象。
(三)实行“有害物质”排放标准,预防“三废”污染地下水
1.预防固体废物对地下水污染。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严禁将固体废物堆放在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和岩石裸露或覆盖层较薄的裂隙岩溶水与基岩裂隙水应急水源地保护范围内。
2.预防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漏失排放污染地下水。城市的污水排放,包括一些化工厂的污水排放,原则上不得流经地下水水源地,尤其是应急水源地地表为亚砂或粉砂的地区。一旦流经水源地,应严格按标准排放,并通过管道或带有防渗衬砌渠道排放。另外,要加强对水源地内河流水质的监测,确保水质达到Ⅳ类以上标准,以防地表水污染地下水。
(四)预防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
由于不少城市的应急水源地有相当部分区域为非建成区,因此,必须注意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及人畜粪便的排放安全。除对牲畜圈、厕所等设置防渗层外,最好是进行发酵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氧化而污染地下水。
(五)加强对地下水的严格管理
制定应急地下水管理规定并加强对地下水的行政管理,规范地下水的开采、使用和保护。凡在应急水源地成井取水的单位必须经过地下水管理相关部门严格审查,取得施工许可方可施工。
(六)建立卫生防护带,防止污染源的入侵
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规定,应急地下水水源地应设置三个防护带,即戒严带(第一带)、限制带(第二带)和监视带(第三带)。
第一带仅包括取水构筑物附近范围,要求水井周围30m范围内不得设置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
第二带紧接第一带,包括较大的范围。要求在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使用持久性或剧毒性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染管道,并且不得破坏从事破坏深层土层活动。
第三带在第二带之外的一定范围,主要为环境水文地质保护区,应经常进行流行病学的观察,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四、结语
随着安徽省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已成为事关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水污染突发事件引起的用水难问题更加引起全社会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建立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尤其是远景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保护,不仅是法律的规定,也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