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红: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研究
2011-02-13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河北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同时,将信息化作为落实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
一、建设背景
(一)住房保障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住房状况和城镇住房保障的总体要求,结合财政能力、资源环境条件以及人口规模和结构等,编制本行政区域包括城镇住房保障规划应当包括城镇住房保障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规模、土地和资金安排以及规划实施措施和工作机制等内容在内的城镇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包括年度内住房保障资金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布局、供应规模、供应结构、出租、出售比例及保障对象的范围和主要政策措施等内容的住房保障年度计划。
(二)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包括土地指标下达、建设资金筹集及融资模式的确立。建设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进度督导、质量安全监督等内容。
(三)房源筹集及管理
各级住房保障部门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社会捐赠、依法收回、收购等多种途径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
(四)申请与准入
1、保障标准设定。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和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的比例,并根据居民收入、财产、住房困难状况,确定相应的保障方式。
2、住房保障资格审核。街道办事处、区住房保障部门、设区市(县)住房保障部门逐级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查,并对有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调查核实。期间,要会同民政、公安、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金融等部门,对申请人的家庭住房、人口、收入、车辆、存款、有价证券等有关情况进行复核。对于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的申请人,提供住房保障或者进行轮候管理。
(五)使用与退出
保障性住房的租金标准、销售价格的设定、产权管理、运营和养护等;承租保障性住房或者享受住房租赁补贴的保障对象信息变更审核及退出管理;对于骗保的申请人记录不良信用档案。
(六)监督管理
住房保障工作情况监督,包括目标责任制管理和绩效考核;公众监督,将城镇住房保障的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和保障性住房管理等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监督,主要包括对城镇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和租金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和监督检查;出租、出售的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主要包括对违法行为核查及依法处理;城镇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建立保障性住房档案和城镇住房保障对象档案。
二、建设目标
实现住房保障准入、退出、部门核查等业务管理全过程数字化、精细化、科学化; 动态监管住房保障对象、房源、项目进度等变化; 与房产、公安、人社、金融等部门联网,比对核查保障对象相关信息; “一张图”展示住房保障现状与规划,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三、系统框架
为实现全方位掌握我省住房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动态监管有关保障“人”、“房”信息,我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的原则,搭建“1136”数字住房保障框架。
一套制度标准体系,即建立了省、市、县(区)三级协调联动网络;制定了全省数字住房保障建设、使用、管理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一个综合数据库,即建立了涵盖保障对象、建设项目、保障性房源、保障性住房规划等内容的住房保障综合数据库。
三大平台,即搭建了空间信息、综合办公、网站管理三大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间数据共享。
六大业务应用,即项目动态监管、规划项目落图、网上业务受理、保障对象管理、保障信息公开、查询统计汇总六大应用投入运行。
四、主要功能
一是解决了基础数据不清的问题。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相当于前6年的总和,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十二五”期末,河北省住房保障比率将达到20.1%。各地究竟有多少住房困难家庭需要提供住房保障,都分布在哪里,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全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棚户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等,在两次开展全省范围内的住房困难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实现了58万户各类住房困难家庭一户一表,建立了21.8万户已保障家庭的电子档案和信用档案,并按照市、县(区)、街道办事处进行统计汇总,为制定合理制定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工作目标、编制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供依据。
二是解决了住房保障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住房保障工作“量大面广”、业务“繁复庞杂”。到2015年底,我省将为220万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保障房类型十余种,日常工作涉及保障房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障对象的准入、退出,保障房项目的立项、建设、分配、管理等。传统人工方式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难以保证各项数据和审核过程的准确无误。系统的应用,使各种管理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各个管理环节实现了“闭合式”管理,快捷高效运转。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建设监管为例,我省规定各市、县(区)按旬上报项目建设计划、建设进度和形象进度图片,系统自动统计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督导调度各地工作的参考依据。
三是解决了住房保障统计分析不准的问题。河北共有11个设区市、170多个县(市、区)、上千名管理人员,每一级都承担着对中低收入家庭信息审核及各类统计报表计算、填写、报送等工作。系统通过规范表单、统一业务流程、固化职责权限,实现了“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流程化,流程事情定量化,定量事情信息化”,从而基本排除了审核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做到了工作留痕可追溯;解决了统计分析占用大量时间的工作难题,做到了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是解决了住房保障规划不直观的问题。过去住房保障规划仅是一些数字和报表,系统将原来的抽象数据,变为了直观图形。规划、项目、房源等通过与城市基础地形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叠加,实现了“一张图”综合展示住房保障现状与规划,为规划的科学“落地”、项目的科学布局、房源的有效管理、低收入家庭的合理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五是解决了审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准入条件,涉及收入、资产、住房等信息,这些信息由不同部门掌握,依靠传统的方式难以一一核实,系统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实现,将公安、计划生育、房地产、人力社会资源保障部门纳入信息核实的链条,可迅速、准确核查被保障家庭住房、机动车、家庭总资产、月收入等情况,确保公正公平。
六是解决了住房保障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与参与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住房保障这一民生工程尤为重要。我省设立的“河北省住房保障”专题网站,将各地规划、计划制定情况、项目进展情况、保障性房源、保障家庭等信息由工作系统直接链接到公共网站,方便百姓随时查询。开设的政策法规、工作通报、最新动态、问题咨询等11个栏目又保证了信息的及时发布,政民的在线互动,方便了群众,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五、下步打算
下一步,河北省将继续深化数字住房保障应用,加快跨部门信息核查、信息公开、保障房项目全生命周期网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拓展,使工作更加有序规范,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分配更加公平公正,使之真正成为全省住房保障业务管理的好工具、宏观决策的好帮手、公共服务的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