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森林经理再探讨
——森林经理学科滑坡诊断

2011-02-13

自然保护地 2011年3期
关键词:林业森林经营

詹 昭 宁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100714)

中国森林经理再探讨
——森林经理学科滑坡诊断

詹 昭 宁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100714)

以全国推广“森林分类经营”的时机为契机,用“林业时政”的视角,关注我国“森林经营”和“森林经理”发展状况。从森林经理的名称之争、学科内涵、六十年一贯制、学科学时减少、学科建设没与生产应用结合、缺乏有权威的学科带头人、森林经理逐渐失去吸引力等方面分析学科滑坡的内部原因,从领导者思维、管理体制、缺乏资金投入、缺乏森林经理人才等方面分析学科滑坡的外部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对森林经营的认识和健全机构来振兴森林经理学科,以期促进森林经营集约化以及落实《森林法》的要求——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也为同行们深入研究我国“森林经营”和“森林经理”时提供参考。

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永恒主题

“森林经理”,狭义是指森林经理学科,广义则指包含:一、森林经理工作;二、森林经理学科;三、森林经理学等。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后, “森林经理”在林业高等院校,普遍受到重视,有的被列为省、部甚至国家重点学科,如北京林业大学上世纪80年代,进入国家重点学科,90年代末国家重点学科资格被否定(后来又重新定为重点学科)。这个马鞍形的变化,影响了全国林业院校森林经理学科,也影响了全国的森林经理工作,其标志是引发了森林经理大滑坡。近10年来,情况并没有好转。本文探讨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国的森林经理,包括学科建设及在生产中的应用。为避免诊断结果“以偏概全”,请同行学者不吝赐教。

1 造成森林经理学科滑坡的内部原因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事件的发生,总是由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造成的。

1.1 “森林经理”名称之争是对森林经理事业的伤害

1962年后,对“森林经理”的名称争论不休。由于“森林经理”一词直译自日文,有人认为令人费解。因此,建议译为“森林调查规划”、“森林调查设计”、“森林经营规划”或“森林经营管理”等等。有人说在日本“森林经营方案”也叫“森林计划”。以上种种,各有各的看法和理由,莫衷一是,难于统一,结果至今仍维持使用原有的“森林经理”名称。其实,名称,尤其是学科的名称,因其不是普通用语,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全民”都能理解,只要业内人士明白就行了。比如上世纪50年代林业业内人士都清楚“森林经理”是干什么的。再如“拓朴”一词则非专家不能窥其奥。

1.2 森林经理学科建设没有与时俱进

从广义来说,森林经理学科包括森林经理学本身,还包括外围支撑学科:测树学和遥感在林业中的应用,组成森林经理大学科。反思在这三方面,虽有进步,但进步不大,创新不多。

1.2.1 森林经理的内涵

森林经理原来是研究森林经营的,主要研究用材林实现永续作业、永续利用。森林经理工作的范畴原来包括:一、森林资源清查,二、森林经理调查,三、作业设计等三类。(森林经理调查又根据森林经营强度、调查的细致程度分三个等级,如森林公园调查属于经营强度最高的三级调查。)我们的森林经理(包括森林经理工作和教科书)从苏联引进后,由于没有和我国的森林经营实际情况很好结合,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林区的经营有创新的方法。教学上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有的大专院校虽有实习林场,但也没有总结出多少实践经验来指导周边的林场实施科学营林。在理论上也没有突出的创新。有人说森林经理是一门技术学科,有的说是经济技术学科,争论也是概念、内涵的范畴,很少结合生产。几十年来开了无数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总也挣不脱这个怪圈。

商品林(主要是用材林)为达到永续作业、永续利用的目的,要求编“森林经营方案”。公益(生态)林以及特用林、薪炭林等林种,要不要编森林经营方案?据《森林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远规划。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保护区,应当根据林业长远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的农场、牧场、工矿企业等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这说明编森林经营方案是针对所有林种的。而我们的教材,过去偏重于用材林,如计算轮伐期、回归年等等内容。对其它林种如何经营缺乏系统的研究与理论提升,因此,反映在教科书上就是一片空白。

笔者认为森林经理的核心,简言之就是叙述不同森林类型的作业理论与操作方法。如最近特别推崇的德国“近自然森林”(原称为“近自然林业”,侯元兆订正为“近自然森林”),有人称它为“经营模式”,笔者认为把它看作“作业方法”更为贴切。“培育近自然森林的林学体系是‘近自然育林’。……近自然森林是一种森林类型。近自然育林是一种育林理念。它的核心作业体系或作业法,是‘目标树作业体系’”(侯元兆)。在德国和法国,“目标树作业体系”普遍用于培育耐阴性乡土阔叶树种,营造复层、混交、异龄林。“目标树”多选那些珍贵的、市场上需求量大的、价格高的阔叶树培育大径材。基本特点是依靠天然更新的自然力生长,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目标树”,实行科学疏伐。疏伐时对不同生长期的林木,采取保持不同生长空间来保证“目标树”的营养需要。对比之下,不管是“作业法”也好,是“经营模式”也好,总之我们的教材缺乏类似的实验资料。再说,过去《森林经理学》教材中不讲“作业法”,而是在《森林生态学》中讲,后来在《森林培育学》中讲。但是讲的多是幼林抚育范畴,不包括成林后的培育技术。从这方面来说,我们的林学教材连接也没有形成系统。

1.2.2 六十年一贯制

我们的森林经理学教材和森林经理工作,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全面引进的。对这些技术,有的我们有所改动,比如苏联采用方格调查法区划林班,我们改为综合区划法。从大的方面看没有太多的改动。1957年在广东怀集县做集体林森林经理,套用的是国有林森林经理的指导思想。几年工夫,把怀集县的林子全砍光了。直到1982年在全国造林设计工作会上,他们才对此做法不满。因为砍光了怀集的丰富森林,使其沦落为穷县。又如,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造成东北国有林区无林可采时,出现了资源危机,这时有的学者认为是实行了错误的“大木头挂帅”指导思想造成的,于是呼吁要实行“多功能经营”。但是对“多功能经营”,我们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回想1985年资源司林业区划办公室将河南省西峡县创造的,通过培训万名农民规划员,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为“集体林区森林经理的西峡模式”的事实,我们森林经理的一些学者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西峡县的农民在林地种龙须草、山茱萸、猕猴桃不属于森林经理的内容。再如,囿于固有的森林经理概念,对待南方种杉的丰富经验缺乏勇气去总结,对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模式”、江苏北部里下河地区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也都没有引起森林经理学者的关注,认为和传统的森林经理概念合不上,没能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更谈不上推广。实际上这反映一个矛盾,一方面期望除了纯粹的用材林森林经理之外,期盼森林经理能在“多功能经营”上有所建树,但是对“多功能经营”应该包括些什么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见解。问题是“多功能经营”是否仅限于生态效益?对于林地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是否属于“多种经营”的范畴?是否属于森林经理规划的范围?也缺乏统一的认识。具体的林情是,集体林区的经营主体——林农在经营山地时,极其关心林下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业经营。农民在脱贫上的这些需求,是否应该纳入规划内容?“西峡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农民通过规划,对山地的综合利用,对以林业带动各业发展,对脱贫致富,对恢复生态环境有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的《中国林业区划》,它在“全国农业区划”大背景下,根据全国发展林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各地域对发展林业的需求状况,作科学的林业区划,[1]93-94制定全国各地域的林业生产布局,规定森林经营的发展方向。有的森林经理学者认为,这是森林经理向宏观规划层次的发展,属于宏观战略谋划。然而,对此有些森林经理学者并不认同,认为不属于“经典的”森林经理范畴。当然,在学术上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但也说明如果对出现的新事物囿于固有的观念,客观上必然阻碍学科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关心外国的林业新理论、新动向,以期从中吸收有益的经验。比如,如果用“中国林业区划”和现代在美国出现的“新林业”理论做比较,“新林业”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在林业用地上强调保持和改善林分质量与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是新林业思想的核心。”[2]6“新林业”理论主要框架是由“林分”和“景观”两个层次组成。“林分”是较低的层次,主要是生产木材,同时也发挥森林生态的多种效益。对“景观”层次则强调在“景观”层次中的“林分”要合理分布。强调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分布、构成要达到最优化。按笔者理解,“新林业”理论类似于“中国林业区划”的含义,但“新林业”理论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我们的“中国林业区划”,是在近百名与林业有关学科的学者参与协作下完成的,不但在架构上完成区划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际上取得了区划成果,可供林业决策时参照。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中国林业区划”胜于“新林业”理论。说明我们的学者在林业理论建设上是有创造力的,无需妄自菲薄。

1.2.3 夸大卫星相片在森林经理的作用

近30年来在森林经理调查中存在夸大卫星相片作用的现象。卫片在调查中用于区划经营区边界时或者优于航片。但在小班调查中,有许多调查项目连航空相片目前还没办法解决,如林分树高、平均直径、林分年龄、出材等级等。在森林资源清查中利用卫片,曾把玉米地判读成有林地。[3]24值得探讨的是卫片“判读”的方法,一旦使用错误的方法必然导致错误的“判读”结果。如果说,坚持强调目前卫片完全可以替代航片在森林经理调查中应用的话,那末,最好拿出个有说服力的样板来。如果说要跨越“航片”去发展“卫片”,这样就会夸大卫片的作用去误导森林调查使用工具的方向,延误发展航片应用的效益。

1.2.4 学科学时减少

现在林业院校的《测树学》课时基本上都是48学时,比在“文革”复课闹革命时的课时少了40 % 。全国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样造成了不少学校连“树干解析”都不讲,大学生基本不能通过“树干解析”来研究林木的生长规律,又怎能强求我们的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中可以看出“泛森林经理”学科滑坡的严重程度与不良后果。

1.3 学科建设没有与生产应用结合

如上所述,森林经理学科对林业生产第一线的事物缺少关注。如南方种杉的经验、“桑基鱼塘模式”、江苏北部里下河地区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西峡模式”、黄河河岸沙地泡桐林经营等缺乏总结并提升到理论上来探讨。近年来,哈尔滨市郊三个市直属林场(山河、转山和丹清河林场),效法德国的“近自然森林”进行作业试验,并总结出很好的经验。从了解的信息来看,哈尔滨市林业局的同志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是很出色的。从结果来看,他们在某些环节甚至超过德国。原因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做了德国人没有做的人工促进更新和清除林下的杂草和灌木,从而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总的看来,我们的实验才开始,还有待在理论上总结。比如,德国总结了在疏伐时林木间的距离为25×D(目标树当前的胸径),这个结论是否适合我们,还有待摸索。以上例子说明,由于学科建设没有与生产应用相结合,致使我国森林经理理论成为无根之末。当然,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外因归外因,内因最终还得通过反思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

1.4 缺乏有权威的学科带头人

现在各个林业院校的森林经理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就连学科名称认识也不统一。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有权威的学科带头人。比如,前年出现的讨论“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森林经理分会自始至终都处于失声状态,更不要说组织会员开展讨论了。虽然在福建农林大学的《林业经济问题》、老教协林业专业委员会的《通讯》、以及《科技日报》和《森林生态服务网》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但那都是自发的行为。“林木市场成熟”的讨论,是一场各抒己见的学术争论。但是这场争论还不普遍、不深入。其实,真理是越辩越明,能够在理论上探讨和加深对森林经营的认识,促进林业理论的发展,是件好事。而且,崇尚“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理念,是当今我们建立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

1.5 森林经理逐渐失去吸引力

林业院校无论学生入学时选专业、或教师选科研课题,森林经理都不是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林木生长期长,短期内难出成果。所以多倾向于选测树学、计算机或遥感在林业中的应用一类的专业和课题,造成森林经理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学生考虑毕业后森林经理到基层林场工作的机会多,生活、工作条件较城市辛苦。还有一个原因,自从森林经理被取消了重点学科以后,一些教师感到迷茫,在定位上无所适从,甚至找不到学科的发展方向。

2 造成森林经理学科滑坡的外部原因

造成森林经理学科滑坡的外部原因,其原因既多又复杂,本文只能探讨其主要方面。

2.1 领导者的思维也是生产力

梁希部长是新中国林业的开拓者,十分重视森林经理。建国初期的林垦部设有森林经理司[1]93, 1951年林垦部就组建多个森林经理调查队,1953年组建航测队在东北大海林林区进行航测试点。李范五副部长来林垦部前,是东北抗日联军领导者之一,他对林业有深刻的了解和领导林业生产的高超艺术,令我辈初出校门的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作报告时,谈到“林学概论”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甚至能整段背颂出来。在解释“森林经理”有关经营区区划的施业区和林管区时,还能说出俄文原名。在林业工作中,李部长从外行成为内行,掌握了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的规律。为了摸清全国森林的家底,狠抓森林调查,同时从苏联引进成套先进的航空摄影测量调查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为我国日后的林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其间,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林业发展规律的失误。比如,有的领导上任伊始,不调查,不听取意见,高歌“林业就是改善生态环境”。[4]474结果把林业产业部门抛弃了,把林业部也撤了,降格为国家林业局,给林业生产和发展留下许多遗憾和后患。 前几年,有一位厅长刚上任,就要求全省在一年之内编完各县、市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而且还要求编制全省性的“森林经营方案”(省的林业发展规划),由于违反了客观规律,最终根本未能完成。这成为林业界的一则笑话。这些例子说明,他们和李部长相比,差距何其远。所以说长官意志要有科学基础。有的人认为林业就是造林和砍树,没什么高深学问。领导林业用“触类旁通”一般规律的思维,忽略森林和林业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没有区别林业和农业的不同,忽视了林业生产的长程性,林木要求长期培育的特点,也没有区别森林采伐业和采掘工业的不同,忽略了森林的可再生性,森林是可以永续作业、永续利用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林业的优势一方面是依靠长期的森林培育,一方面是通过培育千方百计获取高质量(高产出)木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益,造福社会。

谈到森林生态效益,在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时,侯元兆最近(2011-05)提出,“森林资产承载着民族实力和民族安全,……是石油和矿产枯竭后的发展依靠,要建立一个动态稳定的全国森林生态大系统,……强调追求‘生态’必须通过增加立木资产的这个环节。‘生态’不是空穴来风,是体现在森林立木蓄积的增长上的,要通过多功能森林的近自然培育(来实现)。”按笔者理解,增加造林面积只是获取“碳汇”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加强森林培育,最大限度增加森林蓄积量,是获取“碳汇”的根本。它体现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转换的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上面的例举仅是浅显的例子,说明领导人的思维多么重要。至于那些涉及林业或林学深层次理论的以及涉及到林业方针、政策的,关系到全局性的决策错误或失误,并非没有,只是在这里三言两语说不清。

2.2 管理体制

关于森林经理外业调查和内业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管理,最早由林垦部的森林经理司管理,后由林业部森林调查设计局管理,最后由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司的森林调查处履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职能。2002年以后,就没部门管了。[5]25近年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管理职能,由资源和林政管理司与绿化造林司分头管理。没有机构统一专管森林经理事业,也是导致森林经理衰弱的重要原因。

2.3 缺乏资金投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987年大兴安岭林区大火后,大兴安岭林区停止了上交育林基金,因此,林业部无力每年向各省、区提供森林经理调查经费补助,而各省、区森林经理的调查经费投入也变得力不从心。在一次会议上,一位同志的发言值得深思。“去年我检查了一个乡镇的林业项目的财务帐。我发现:全国是‘六大工程’,到省是‘六大工程’,到县还是‘六大工程’,可到乡镇这一级就没有戏了,所有的工程资金在乡镇一级根本没有单独立帐,有什么钱花什么钱,没有不敢花的钱。应该给老百姓的钱,到不了老百姓手里,所以老百姓对‘六大工程’没有积极性”[3]24。又据报导:“辽宁提出‘十二五’全省林业站建设目标:林业职工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重点林区实现乡镇林业站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从体制管理、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上加大力度”(白雪松,《中国绿色时报》2011-01-07,头版)。报道表明,2011年前,辽宁省乡镇林业站职工工资是没有纳入县财政预算的,除辽宁省外,其他省的情况又如何?没有人头费,职工靠什么生活?连人头费都没有,只好吃作业费,有什么作业项目就吃什么项目的经费。看来,国家的经费投入制度要改。客观上营林经费是需要长期稳定投入,然而现行财政体制是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正因为这样,新造人工林和天然更新的中幼林,由于没有抚育经费,耽误了“林时”,导致林木长期得不到及时抚育,浪费了林地和林木的生产潜力。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的层面,无论是自然基金,还是科技支撑等项目,基本没有森林经理的课题,现有的科研导向基本上都是短、平、快,能立竿见影的,如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生态等方面的为多。说明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对森林经营----森林经理的不认识,误导着林业科研的方向,对林业建设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2.4 缺乏森林经理的人才

上世纪50年代,中央和各省都有森林经理调查队。[1]93那时,林业部每年向各省、区下达森林经理任务,每年召开森林经理工作会。70年代后,这项工作逐渐放松了。原因是一方面缺少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林业部在森林调查上,重点抓“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当然,这和对森林经营认识的深刻程度有关,也和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所确立的指导方针有关。正如最近几年林学界探讨的结论指出的:在林业生产上,只抓两头,一头抓造林,一头抓采伐,没有抓漫长的森林生长期中的培育工作。具体表现为没有机构、没有人员、没有经费。在这种大背景下,森林经理人才流失。各级林业机构对森林经理不重视,自然会影响森林经理学科的滑坡。现在全国的农林高等院校中就没有森林经理专业,学科被边缘化,人才缺失,尤其基层森林经理人才的缺失,成为森林经理滑坡恶性循环必然结果。

3 如何振兴森林经理

3.1 提高对森林经营的认识

《森林法》规定要编“森林经营方案”,领导发出号召指出:“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目前的状况是没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事实上,一切好的方针、政策不落实就会落空。所有各级领导和他们的参谋团队,都需要提高对森林经营的认识。林业的宏观大方向要抓,更重要的是抓微观落实。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木材安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近五年来,关于我国木材的年消耗量曾有如下报道: (1)王志宝(2006)指出: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已由 2000年的 4115万 m3上升到到2004年的6962万m3,年均长17.92 %。预计到 2015年,我国生产建设用材需求量约为3.3亿至3.4亿m3,而国内(仅)可提供1.95亿 m3。[6](2)贾治邦(2007)指出:目前我国每年森林蓄积消耗量已达 5.5亿 m3,每年缺口2亿m3,到“十一五”期末缺口达到3亿 m3。[7]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现在年采伐消耗量为3.79亿m3。而天然林采伐量为1.89亿m3,人工林采伐量为1.23亿m3,合计为3.12亿m3。这和年采伐消耗量为3.79亿m3相比,还存在6700万m3的消耗量差额,这个差额是从哪个林种里采伐的?应该好好探源。有这样的一种言论,最好取消“轮伐期”,愿意怎么采就怎么采。那不就成了赤裸裸的乱砍滥伐了吗!?还谈什么森林经营!在狠抓落实“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上,笔者希望:一、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通过改革,狠抓“森林经营”,从此走上科学营林之路;不然: 二、对致力森林经营缺乏足够的推力和动力,勉强维持目前的状况;从而,三、由此继续发展,等待下一个更为深重的森林资源危机的到来,那时的处境将比现在的状况更为艰难。[1]10

3.2 要健全机构

实话实说,撤销林业部以后,国家林业局的职权有限,林业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在林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政治话题的今天,林业被边缘化的趋势已引起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关注,建议恢复林业部,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科学林业行政管理体系[8]。

致谢:对在成文中提出意见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1] 詹昭宁.中国森林经理探讨 [ J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1):93-94.

[2] 詹昭宁.探讨落实“永恒主题”的时代意义——兼议生态经济林业理论 [J ].中国老教授协会林业专业委员会《通讯》,2011-03-30:6、10.

[3] 吕树英.森林经理与林业发展——森林经理与林业发展座谈会文集 [ C ]. 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中国老教授协会林业专业委员会森林经理学组,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2-10-19:24.

[4] 詹昭宁.现代林业集约化森林经营的思考 [ J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474.

[5] 翁宜民.森林经理与林业发展——森林经理与林业发展座谈会文集 [ C ]. 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中国老教授协会林业专业委员会森林经理学组,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2-10-19-:25.

[6] 齐联等.加快推进商品林建设 缓解木材供需矛盾[ N ].中国绿色时报,2006-03-09:(A1).

[7] 贾治邦.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 N ].中国绿色时报,2007-02-09:(1-2).

[8] 刘慎元,齐联,贾达明.国家生态安全需要林业部[ N ] . 中国绿色时报,2007-03-07:1-2版.

S757

A

1004-7743(2011)03-0001-07

2011-06-30

猜你喜欢

林业森林经营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land produces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