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贵之危
2011-02-12
这篇文章不是《新贵速成教材》,只是想引发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在热钱的追逐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家如何避免情绪化判断。
表面上看起来,韩俊良的故事简直就是首富王传福和李锂的翻版:各自领衔了一个新能源方阵,在政策效应和资本发酵下脱颖而出,也在一夜成名后饱受质疑。他们走过的抛物线清晰地传递一个信息——新产业+资本+政策导向在短期内是造富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但巧合的是,华锐风电的电机设备和比亚迪汽车一样,在产品质量上都碰到了周期性危机的集中爆发期——尽管王传福和韩俊良对此可能并不认同——接二连三的“倒机事故”已经让华锐风电颇为被动,而比亚迪汽车此前也曾以“东北太冷”为由来解释频发的“拉缸事件”。
只是巧合吗?
按道理说,新兴的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其产品质量检测期至少需要三到四年时间,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究竟如何,光“拉出来遛遛”是不够的,至少要遛上个三四年,才能下初步结论。在这三四年之内,说某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很过硬,恐旧都不切实际。如果企业选择在质量检测期结束之前上市,极有可能为日后埋下一个极大的隐患(详见本期封面报道《华锐风电抢跑》)。
当然这只是单一角度的叙事。资本市场向来是喜欢听故事的,如果这个故事恰好又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恰好又有地方政府的扶持,那就再完美不过了。资本玩家们便会寄望于通过入股、增持、抬轿上市之后坐地分羹,而且是速战速决、越快越好。
但你知道,做一个基业长青的现代化企业,远比做一次金融工具要有意义得多。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上市这档子事,宜徐图之,至少要保证自己别让热钱给忽悠了。在确认游泳技术足够娴熟之前,请勿到深水区游泳。
我们由衷地期望华锐风电持续地牛叉下去,成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面旗帜。韩俊良蹚出来的路,很宝贵。
最后报告各位:由于正好是春运期间,再加上今年南方罕见的恶劣天气,上期和本期杂志到达您手中的时间可能晚了几天。请相信我们比您更加着急,但遗憾的是我们在中国邮政没有股份,他们也并不打算为此多做些什么。发行部门的同事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诚恳地向部分未能按时收到杂志的读者致歉,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好到您不好意思批评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