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佝偻病与软骨病的防治
2011-02-12韩振生
韩振生
(辽宁省建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建平 122400)
佝偻病主要发生在犊牛和育成牛。由于磷酸钙没能充分在骨骼内沉着,以致骨质软、发育不全。
软骨症主要发生在成年牛,是发育完成的骨骼,钙、磷溶解出来使骨软化的病。奶牛冬季发生的爬窝病和产前、产后不能起立,慢性胃肠病、胎衣不下、原因不明的瘸拐,都应作为软骨症的一个类型来处理。此外,繁殖障碍的病牛(卵巢、子宫的病)也有相当多有软骨症。并且软骨症也是难产和流产的一个原因。骨质的营养障碍,在3~5月份多发,应引起特别注意。
1 病因
造成本病的原因很多,说法不一。但是,首先是饲养管理不良,钙不足,钙磷比例失调,维生素D不足,日光照射不足,运动不足等。
2 症状
病的初期仅有消化障碍、异嗜癖的表现,逐渐消瘦,奶量减少,进而表现喜卧,不愿起立,强行哄起时,弓背,四肢开张,站立或卧倒时疼痛,走路时动作不灵活,快跑或运动之后表现腿瘸,压迫肩、鬐甲、腰部骨骼有疼痛。常常在肘下部的关节、屈腱的腱鞘有炎症,表现有肿胀,并且下颚骨也有肿胀,骨质渐渐变脆弱,起立、伏卧、回转、分娩时,常因很小的原因,发生骨折。从发病开始,到表现出症状、到衰弱,往往经过数月,症状时好时坏,食欲、营养状况越来越差,被毛失去光泽,产奶量显著下降。
3 预防
预防时,首先要保证日粮有足够的钙、磷,并保持合理的比例,即1∶2~2∶1,不超过4∶1不致于发生软骨症。500 kg体重的牛每天给钙、磷各11 g,能够维持其钙、磷的需要量(占日粮的0.12%~0.15%),对产奶母牛,每500g奶每天供给钙1.1 g、磷0.77 g,能够维持健康妊娠需要。因此,对壮年的经产牛和高产牛需常年补给骨粉。对犊牛、育成牛、怀孕牛、产奶牛,要经常给予足够的青绿饲料和青干草,适当的晒太阳和运动,也应补给骨粉。
要经常检查每头牛骨骼变化情况,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该病发病缓慢,病程很长才能表现出临床症状,过去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检查四肢、蹄型、关节的变化,运步样子、肋骨的吸收程度、针刺头骨的软硬、尾椎骨的“糖葫芦”型等来诊断。即使确诊,但多为时已晚,病情相当严重,难以治愈,最后不得不淘汰。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采取触诊尾椎的方法,对奶牛的软骨症进行早期诊断。方法是:用手握住尾尖处,找到最末一节尾骨,用手触摸,正常牛该处坚实、饱满。而有软骨病时此处首先脱钙,表现骨被吸收,变得柔软、空虚。由于病的程度不同,尾椎骨在不同程度上被吸收,吸收的顺序是由倒数第1节尾椎开始,然后是倒数第2节、第3节……。健康牛尾椎无变化或仅被吸收1节。患有轻微软骨病的,可吸收2节;患严重软骨病者,可被吸收3节。尾椎被吸收2节时,尾尖可向上折叠180°,但在转弯处不能紧密相贴,仍有很小的间隙;被吸收二节半以上时,则尾尖极易折叠,并叠在转弯处无丝毫缝隙。这时要赶紧采取措施。如果病情再发展,则发展到第13、第12肋骨、第4肢骨和蹄。牛往往在没出现临床症状以前,尾骨已被吸收,如能采取这种诊断方法,早期发现,早期补充钙、磷,并采取相应措施,效果很好。
4 治疗
对幼牛佝偻病,主要应补给维生素D,如给维生素D2(骨化醇),口服5~10万U/d。也可皮下或肌肉注射200~400万U,隔天1次,连续3~5次为1疗程。最好用维生素D胶性钙,每天或隔天皮下或肌肉注射5~10万U,3~5次为1疗程,必要时连续治疗2~3个疗程。
对成年牛治疗,可用20%的磷酸二氢钠300~500 ml静脉注射,或3%的磷酸钙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