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
2011-02-12于波
于 波
(永吉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 吉林 132214)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大部分的代谢产物是通过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中尿就是人体重要大代谢产物之一,同时尿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检验材料,尿液检验是受检者无害化检查方法,其组成的变化不仅能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而且不少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尿成分的变化,尿液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首选项目,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但是,尿液检验普遍存在着样品留取难以标准化,患者留取尿液比较随意,未进行规范。不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检验人员、医师、护士都不强调尿液留取的要点,尿液录取常混有粪便、精液、前列腺液等,直接影响到尿液检查的准确性,同时,也给临床检验带来一定的困难[1,2]。此外,即使采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但分析仪不能对尿的有效成分进行有效检测,检测时还同时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给尿液的准确检测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尿液检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
1 标本的采集
尿液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尿液标本一般由患者亲自或由护理人员帮助按照医嘱留取随机尿,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尿液检验项目的,口头和书面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收集尿液标本及收集尿液标本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应该用清洁容器由患者随时留取一次尿。尿液标本要求:①送检尿标本容器应清洁、干燥、有盖;②留尿前应认真填写申请单,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科别、床号、住院号、样本类型,收集时间及实验项目。③尿液标本要新鲜,尿常规检测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一般尿液标本留取至少30mL,应在2h内检查完毕。④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冷藏或实施相应的防腐措施。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尿液标本。妊娠诊断和疑诊肾脏患者则应留取清晨第一次尿。定量项目的检查则应留取24h尿标本。对女性患者均应先清拭外阴后留取中段尿。留尿时应避免月经血或阴道分泌物、精液或前列腺液、粪便等各种物质的污染,应向患者交代应用肥皂水清洁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
2 尿液的保存
由于尿液成分具有不稳定性,如贮存时间过久,细菌生长,蛋白质分解,氨升高而导致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破坏。以往认为晨尿较为理想,但在实施时注意到,若早晨5~6点留尿送到实验室,须隔3~5h才能检查,必然会影响其中的成分。因此,近年来强调留取第二次晨尿,即8~9时的尿,用作物理、化学及镜检,即留尿后,不得超过2h检测[1]。
3 样本的检查与验收
门诊患者的尿液标本由患者或患者家属运送,住院患者由临床医护人员运送,尿液一定要新鲜,留尿后标本在2h内检查完。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应4-8度冰箱环境中或室温条件下保存。对有传染性的尿液标本运送要确保不污染环境和保护运送人员。接收尿液标本时应核实填写内容必须齐全,尿液标本容器标识应与检验申请单的内容一致。尿液标本种类、尿量(10mL)是否符合所申请实验项目的要求。验收合格后应对所接收的标本进行登记,包括患者的姓名,科室,标本的类型,检验项目及接收标本的日期和时间。
3 样本的检验
尿液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常规项目之一,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标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各种管型等病卵成分。进行尿沉渣物检查时,应于排尿后立即检验,以免有形成分分解破坏。取混匀尿10mL于尿液离心管内离心。如肉眼可见有脓、血或大量结晶沉淀,则不必做离心沉淀。但写报告时应说明未离心沉淀。取出离心管,弃去上清液,残留尿和沉淀0.2mL,摇动试管混匀沉淀,取混匀的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盖以18×18mm盖玻片,然后镜检。镜检时应用较弱光线,以低倍镜将涂片伞貌观察一遍,寻找有无细胞、管型和结晶等。若呈阳性,则应计数20个低倍视野内所见的管型,并分别计数各视野所见的数目。再用高倍镜仔细辨认和计数各类细胞在视野中数量,至少计数10个视野。
尿化学分析仪和试纸条、校准条组成标准的检测系统要求必须配套使用,因为各仪器组成的检测系统中方法不一定相同,试纸条量级标准也有所不同,要对选用的试纸条进行性能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对新购进的仪器要进行技术性能全面测试和评价、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尿试纸条要避光密封保存,放在30º以下,保证良好的防潮通风条件,拆封后要盖紧容器,不得使用超过失效期的试纸条。对使用中的仪器,要根据操作需要和厂家对仪器的要求定期进行校正,这是保证仪器准确的根本。必须掌握质控标准:每次必须使用“正常”和“异常”两种浓度的质控物进行试验;一天内最好使用1份质控物,质控物的测定结果由“正常 结果变成“异常”结果,或由“异常”变成“正常”结果均为失控。检验时,严格控制室温,保证实验操作温度的一致性,对仪器出现的故障及时登记并请专业人员进行修理。操作应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由专人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登记制度。严格按规章、规程,对每天仪器操作的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维护情况逐一登记。测定完毕,要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清理、保养,以达到仪器每天处于最佳状态。尿液检验完毕后应详细认真的书写检验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培训,对每项检验的实验原理、操作规程、干扰因素以及仪器参数进行详实的了解,注意患者服用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积极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增强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4 讨 论
目前尿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主要由患者来完成,而患者的医学知识较为缺乏,就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根据检查目的,耐心、细致、全面对患者的指导,把好尿液检查分析全质量控关,避免由与尿液采样方法欠妥,造成尿液标本不合格,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为临床提供错误信息,严重时可以引起医患矛盾[3]。尿液检验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如患者状态、饮食、药物、采集标本的时间;(2)质量缺陷的隐蔽性:内在的影响如患者是否使用对检查结果有影响的药物在接收标本时从外观来说大多很难发现;(3)责任难确定性,在该过程各个环节间尚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因此造成责任性不强或责任不清的现象。因此,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至少是在一个医院内制定一个尿液检验的标准,不管是那一个实验室或是在那一台仪器上检测都应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操作。看似最简单的操作,但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有严格要求,其它各个方面也应有统一标准。只有严格控制各项操作环节,才能保正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各个实验室之间所有结果报告的可比性。
[1] 朱忠勇.尿分析进展[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1):19-21.
[2] 陶月仙,张晋英.尿液检验的质量管理[J].中华临床医药,2003年,10(4):99-100.
[3] 李宇剑.尿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J].医学信息,2010,5(23):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