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住院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2011-02-12张卫萍
张卫萍
(山东省淄博妇幼保健院儿科,山东 淄博 255029)
随着医学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多元文化护理把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环境、居住环境、语言行为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融入护理工作之中,以临床护理发展到社会论理及心理护理,而心理护理应用日趋重要起来。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新世纪的希望,儿童的健康事关国家、民族和家庭的利益。我国的现代家庭,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孩子是父母的幸福之花,是家庭生机和希望源泉。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人是身心的统一体,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心理护理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疗效果,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
1 患儿的心理特点
1.1 焦虑是心理恐惧的表现,是住院患儿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可发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患儿身上。各年龄小儿可因医护人员使用侵入性的医疗用具进行治疗或检查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幼儿、学龄前儿童还可因惧怕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较大儿童可因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有限,担心疾病的预后或因药物不良所造成身体形象改变,甚至引起身体某系统功能丧失或某部位丧失知觉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学龄儿童可因学习中断,担心学业落后而产生焦虑等[1]。再加上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他们很少经受躯体折磨和心理挫折,特别是生病后对孩子更加牵就,同情,造成孩子任性加重。另外,由于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准确完整自述病情和治疗反应。
1.2 住院患儿往往会产生害怕新环境,特别是初到医院的患儿,离开家庭的熟悉环境,接触到穿白大衣、戴口罩的医护人员,及周围正在输液的其他患儿的哭闹,特别是一些患儿在以往治病中对“打针”有着痛苦体验,更是增加了恐惧心理,使患儿普遍感到恐惧不安,表现为大声哭闹,不配合治疗等。个别幼儿甚至要求立即回家。感到在医院受约束,可能形成疑虑、孤独和反抗心理。
2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应包括对患儿和父母两个方面,而且必须得到患儿家属的支持和配合。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护士应热情接待,面带微笑,表情亲切自然,精神饱满,服饰整洁,以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儿及家长。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及时准确把握患儿病期心理变化特点,找准护理要点,赢得患儿及家长的完全信任,尽量满足患儿的需要。减少或避免护患间产生心理隔阂,消除磨擦的机会。②要为患儿创造协调、温馨的环境,轻、重病儿应分室居住,以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刺激,消除病儿的恐惧心理。③要加强巡视观察,在观察病情变化的同时,也要仔细观察每个患儿哭啼声、表情动作及情绪等,从细微的心理变化中发现问题。护士尽可能早期提供诊疗服务、疾病动态,对所采取的措施加以说明,特别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医疗护理处置,应取得病人同意,正确地估计病情发展、治疗效果,并向家属及时交代说明,使其配合,并应在护理文件上准确记录宣教情况。④加强心理交流,密切护患关系,加强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儿科护士应主动关心、爱护患儿,注意不同年龄病儿的心理特点,对病儿不责骂,不恐吓,不欺骗,不讽刺,对待患儿态度要和蔼可亲,通过适宜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和抚摸等非语言交流的方式,要象母亲一样关心接触患儿,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与患儿亲切交谈、讲故事等,对个别性格倔强、孤僻的患儿,要善于引导做细致的工作。以增加患儿积极的情绪,对患儿起到安慰,保证及合适安全的作用。⑤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过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尽量做到一针见血,穿刺时动作应轻柔, 还应当注意与患儿接近的技巧,因为护士接近患儿时,首先进入患儿视觉的非语言行为是护士的表情[2],表情是人的态度第一反应,微笑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3],使患儿感到愉快、轻松的感觉。输液时可边穿刺边与患儿交谈, 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交谈时可使用鼓励性及奖励性的语言, 肯定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 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 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治疗[4]。取得患儿及其父母的信任,争取患儿的配合,减少患儿对输液时的恐惧心理,使患儿顺利地完成治疗。
总之,要用爱、用慈母般的心来体现我们护理人员的高尚情操,要使患儿感觉到医院象家里一样温暖,护士象母亲一样慈爱,用我们过硬的专业化技术来为患儿做好服务,:通过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能使患儿及家长顺利配合治疗, 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 王晨思.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3):177-178.
[2] 祝敏芬,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3(2):86-88.
[3] 高玉群.人际交流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32-93.
[4] 牛俐红.2~6岁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心理护理[J].淮海医药,2007,25(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