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护理
2011-02-12洪李梅
洪李梅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运动科,安徽 合肥 230022)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脑卒中后抑郁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25%~79%[1]。有报道脑卒中后1个月内抑郁发生率为24%~26%,6个月左右33.6%~50.6%,1年内可高达61%,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之一[2]。有学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为期10年的专访,发现有53%左右的患者死于PSD,其病死率比无抑郁组高4倍左右[3]。这表明PSD对脑卒中的病程、康复和预后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目前脑卒中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有内源性机制和外源性机制两种因素。内源性机制认为[4]:脑内定位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所引起的神经递质活动和脑内整合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合成下降有关。外源性机制认为[5]:脑卒中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来源、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就业能力的丧失等,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PSD的发生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有关PSD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2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特征
①脑卒中后出现肢体的瘫痪使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成为家人的“累赘”,通常情绪低落,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甚至导致有轻生的念头。②还有部分的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过分担心、焦虑,尤其是以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再因言语障碍,无法吐露内心压抑从而产生了自卑感。③对于平时生活拮据,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来说住院费用构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④因长期疾病缠身而使患者感到被命运捉弄被生活抛弃,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沉闷压抑,郁郁寡欢。⑤少部分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病情虽然稳定,但疗效提高不大,因此心理活动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精神抑郁,失去信心[6]。
3 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及制定护理方案
3.1 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身心情况,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以寻找引起抑郁症状的原因。如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26,184-188.]评定患者的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5.]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26,184-188.]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5.]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根据综合评估结果,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干预方法及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3.2 康复护理方案
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料,以评估患者身心状况,从而找出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心理护理方案。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多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其患者的心理活动,并及时地调整护理方案。
4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如下[7]:①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药物,如药物有阿米替林、丙米嗪等;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精神兴奋剂,如利他林、苯丙胺等;非经典抗抑郁药,曲唑酮,米安色林等。②功能锻炼:包括保持患肢良肢位,加强患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改善吞咽、进食等功能,提高平衡、协调及控制能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翻身、起坐、站立、行走、吃饭、穿衣、洗漱等。③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精神分析疗法、婚姻家庭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性特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改善大脑功能,促进躯体功能的康复[8]。④家庭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可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慰藉,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治疗,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心理康复护理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有效的交流,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11]。
5.1 急性期心理特点
脑卒中起病急骤,患者突然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和亲人、朋友不适应,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该病的特点及预后,使其患者在面对躯体的瘫痪、言语的丧失而过度恐惧、恐慌和焦虑不安,故其要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脑卒中急性期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首先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并进行自我介绍,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待患者如亲人,使患者感到温暖;并及时向患者分析所出现的疾病的症状,及传递治疗的效果,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点等知识,从而减轻恐慌及焦虑感;最后,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使患者相信医院的技术,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2 恢复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速度较快,患者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但进入脑卒中恢复期以后,躯体的功能恢复速度比起急性期要慢得多,容易出现期望性焦虑。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在此阶段要加强心理疏导,使患者振作起来,还要必需培养和指导患者提高心理素质,如音乐疗法和掌握一种应付剧烈情绪刺激的应急能力,教患者控制情绪变化的技巧,如当患者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马上闭目做缓慢呼吸5~6次或缓慢数1~100等等。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接触交谈,并请同室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同时鼓励其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3 后遗症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容易带来严重的后遗症,而且遗症期患者的康复速度比恢复期更慢,加上住院时间长且多次住院,生活自理困难,又因亲人或子女关心不够,病后无人照顾,又增加经济负担,甚至患者由于长时间承受疾病的折磨,从而产生轻生、绝望的心理,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此时期护理要采用宣泄疏导、关心鼓励的护理方法,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述说,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在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照顾患者,以爱心、耐心、细心、关心、不急躁、不厌烦,包容患者,宽容患者,并力争解决实际困难,给予子女般体贴安慰和鼓励,多与患者的亲人、子女联系,让其多多关心患者,并陪同患者进行室外活动,以及多给患者讲解励志方面的书籍。使患者转变心态,放弃绝望轻生的念头,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困难[10]。
在护理工作中既要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还应重视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9],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焦虑、自卑、烦躁、悲观厌世的心理,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由于病后致残的痛苦,患者多表现有心理障碍,以抑郁较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病灶的位置、患者的个人嗜好、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等综合因素有关,严重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所以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非常的重要[13]。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的抑郁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增强其ADL能力,提高生存质量[14-16]。
[1] Robert RG.Post-stroke depression:Prevalence,diagnosis,treatment,and disease progression[J].Biol Psychiatry,2003,54(3):376.
[2] Provinciali L,Coccia M.Post-stroke and Vascular depression: A critical revivew[J].Neurol Sci,2002,22(6):417.
[3] Burvill P,Johnson G,Jamrozik K,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S0885-6230),1997,12(2):219-226.
[4] 梁翠萍,吕佩源.脑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07,22(1):52-53.
[5] 冯海霞,石秀娥,王兴武.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1):931-933.
[6] 刘新华.脑卒中后患者抑郁心理分析及康复护理对策[J].现代康复.2001,5 (4):138-139.
[7] 戴光明,代芬,梁学军.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7,50(3):166-168.
[8] 马艳,李沽,罗利俊,等.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抑郁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20(6):362.
[9] 姚伟琼,吕勤花.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心境分析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2009,20(6):159-161.
[10] 雷春玲,李艳.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3):73-75.
[11] 张丽霞,刁利红,皮敏,等.脑卒中抑郁症心理康复护理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13(6):87-88.
[12] 雷春玲,李艳.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 (3):73-75.
[13] 梁翠萍,郭宗成.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2):160-161.
[14] 古娴静.心理康复护理对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药,2003,4(8):121.
[15] 秦延京,王海玲,潘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551-552
[16] 耿庆文.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2006,4(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