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

2011-02-12董新春肖忠优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理念

董新春 肖忠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

董新春 肖忠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具有的生态性、保护性、低碳性、文明性、创新性和效率性等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应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素质教育方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开拓创新理念,在目标定位方面树立复合性实用型人才理念,在培养方法方面树立以人为本与方法论统一的理念;并在此基础,提出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对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中厂”“厂中校”“项目主导型”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高职教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其建设是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定位和建设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具有以下特性。

(一)生态性[1]

“生态”一词的涵义有着多种解释,英国《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将其解释为“生物体与环境的适应性互动”。“生态”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术语,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使用,包含了更深层的意思。

首先,“生态”是一种观念。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这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生态观念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生态观去思考问题,通过生态途径去解决问题。

其次,“生态”是一种关系。生态作为具有一定组成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动态发展的过程与系统,是生物体与生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生物生存条件的关系网,其中包括了生物间的关系、非生物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发生和存在,所以生态又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时空组合关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是以鄱阳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逐步建立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城市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物流体系、生态生活体系、生态消费体系等[2],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范式和新路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又可称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生态性。

(二)保护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的全部湖体,面积为5.12万km2,占江西省全省面积的30%;覆盖人口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0%;创造的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60%[3]。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过水性、濒土性、季节性淡水湖,吸纳了江西省流域面积97%的江河水,多年来省内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平均入湖水量达到1 285.7m3。充沛的水量使鄱阳湖成为世界重要的生态湿地,湖区水清草美花香、水产丰富、珍稀鸟类众多。鄱阳湖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4]。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气候的变化,鄱阳湖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具体表现为:一森林生态防护效益不高,二湿地植被退化较严重,三土地退化逐年递增,四生物多样性破坏十分显著,五农业生产条件恶化[5]。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把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当然,保护并不排斥发展,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加以保护。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然要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是这些开发利用是以保护为前提的,是在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低碳性

“低碳”是相对于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言的,“低碳”发展的新思路区别于高能耗、多污染的传统发展之路。从广义的角度,“低碳”可以被视为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经济发展,而是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经济的盈利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以及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开发,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必须遵循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资源的原则,形成低碳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发展方式。

(四)文明性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主要是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作用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是要建立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而且是要建立一种社会进步的方式。因此,其必然要体现一种较高的文明形态,要保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建设中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资源,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五)创新性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创新”一词源自拉丁语,其原意有3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定义,经济范畴中的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①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并非外部强加的。②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要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特点。③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新组织通过竞争消灭旧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更多地转化为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④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科技上的创新[4]。

(六)效率性

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对经济发展而言,效率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者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提高效率,就是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进步为核心,通过对资源、资金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指对人才培养的看法、思想、观念和信念,是教育者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持有的看法、思想、观念和信念。长期以来,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存在认识不清、研究探索不够等问题,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仍占主导地位。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所以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同样缺乏全面的理解,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等学历教育,或等同于职业教育,这种片面的人才培养理念使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近几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开始逐步向内涵建设转变,重视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方式,总结了一些有价值的人才培养理念,如素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理念、面向社会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国际化教育理念、实用型人才理念、创新性人才理念、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理念等[6-7]。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已成为江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江西省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人才培养的特色。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江西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主动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接,紧密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生态性、保护性、低碳性、文明性、创新性和效率性等特点,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观、人才观,大力培养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

(一)在素质教育方面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具体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种崭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必须贯彻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因此,江西省的高等职业院校要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适用性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对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中,学校要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讲座、举办课外活动、开展舆论宣传等途径,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在价值取向方面要树立开拓创新理念

江西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然要走“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的老路,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倒U型曲线规律。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生态建设和保护,又不能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从而很可能进入“贫困—牺牲环境的发展—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必然的选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情况是资源有限、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其建设需要一大批能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一大批能够立足于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开拓者、创新者和创业者。因此,江西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

(三)在目标定位方面要树立复合性实用型人才理念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定位基本符合市场的需求,但过于强调“职业化”,近似于“就业教育”。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是单一的,“复合性”是必然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导向。从发展的观点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有较广博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知识更新的能力,要具有交叉学科和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社会的实际需求看,高职人才的培养一般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以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

(四)在培养方法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与方法论统一的理念

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人本的角度寻找适合于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所谓方法论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与方法论统一的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放、灵活、多样、多元的高职人才培养格局正逐步形成。总结国内外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大陆主要有双证制、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工学交替式、校企综合实施“2+1”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台湾主要有“建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主要有德国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美国社区学院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日本短期大学培养模式,加拿大社区学院学制灵活、形式各异的培养模式[7-8]。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基于能力本位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取得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实施的一种经济发展创新模式,其与一般的经济区建设有本质的差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生态性、保护性、低碳性、文明性、创新性和效率性等特点,所以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又必须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点进行创新。

(一)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生产的不同阶段、不同周期、不同季节的岗位技术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使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与企业不同的生产阶段、生产周期、生产季节结合起来。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立即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训,实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需求的高度统一。例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林业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采取的就是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林业生产的不同时期、园林绿化的不同季节、园林施工的不同阶段设置课程或课程模块,与林业企业、园林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实训教学。

(二)“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企业引入学校,允许其在学校设立车间、研发机构、实验室等,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车间、研发机构、实验室进行生产、研发、实验,形成厂校结合、互利双赢的“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与江西贵竹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公司将其产品研发机构设在学校,成立了“厂校合一”的新产品研发机构和新产品展示平台。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成为公司的技术支撑力量,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求学者,又是企业的技术人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势必需要解决许多生产实际问题以及研究新技术、创造新产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企业引进学校,也有利于把人才培养与提供技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课堂搬进企业,教师和学生住进企业,在企业设立课堂,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企业兼职;同时,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就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锻炼意志、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例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采取的就是“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生态旅游产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8大支柱产业之一,所以旅游及其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江西省的高等职业院校走出校门,进行开放式办学,并与旅游企业密切合作,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品牌。

(四)“项目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所承接项目的需要,按照项目的工作程序编排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把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合进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在项目主导下完成各阶段的教学和实训任务,以达到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目的。项目既可以是企业单位的横向项目,也可以是政府部门下达的纵向项目;既可以是科研开发项目,也可以是生产项目;还可以是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自行设计的综合性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许多新的技术、新的领域需要高等学校的参与,高等职业院校通过“项目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融入其中,把生产、科研、服务项目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密切地结合起来。

[1] 孔凡斌.生态经济区建设理论与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9(7):101-104.

[2] 李周.生态产业发展的理论透视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J].鄱阳湖学刊,2009(1):18-24.

[3] 资讯平台.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J].当代江西,2010(1):42-43.

[4] 朱再昱,陈美球,曹建华,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101-104.

[5] 刘积红,邓清华,钟瑞华.江西林业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8(6):23-26.

[6] 刘献军.创新教育理念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7] 尹家明,杨国祥.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4,17(4):3-8.

[8] 胡国利,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32-34.

(责任编辑 柳小玲)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理念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