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防制
2011-02-12杨丽
杨 丽
(贵州省普定县农业局动物疫控中心,普定 5621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的下方)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缓慢为特征。病原体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及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联合感染,在多种应激因素作用下致病。为了有效地控制、扑灭猪传染性鼻炎,笔者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革和强化猪传染性鼻炎的预防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 流行特点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仔猪的易感性最大。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下降。1月龄内感染,常在数周后发生鼻炎,并引起鼻甲骨萎缩,断奶后感染,一般只产生轻微病变,有的只有组织学变化。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动物如猫、家畜(禽)兔、鼠、狐及人均可带菌,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染方式:主要飞沫传播,带菌母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感染仔猪,不同月龄猪再通过水平传播扩大到全群。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在猪群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各种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增加,品种不同的猪,易感性有差异,国内土种猪较少发病。
2 临床症状
AR早期症状:多见于6~8周龄仔猪。呈现鼻炎,再现喷嚏,流涕和吸气困难,流涕为浆液——粘液脓性渗出物。
病猪常因鼻炎刺激粘膜而表现不安,如摇头、拱地、搔抓或摩擦鼻部。吸气时鼻孔开张,发出鼾声,严重的张口呼吸。
继鼻炎后而出现鼻甲骨萎缩,致使鼻腔和面部变形是AR特征性症状。
鼻甲骨萎缩与感染周龄和是否发生重复感染以及其他应激因素存在与否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周龄愈小感染后出现鼻甲骨萎缩的可能性就愈大,愈严重。
3 诊断
AR依据频繁喷嚏、吸气困难,鼻粘膜发炎、生长停滞和鼻面部变形易作出现场诊断。可用X射线作早期诊断。用鼻腔镜检查也是一种辅助性诊断方法。
病理解剖学:该法是AR诊断最实用的方法。一般在鼻粘膜、鼻甲骨等处可以发现典型的病理变化。
剖检有2种方法:(1)沿两侧第1、第2对前臼齿间的连线锯成横断面,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在这个部位的横切面上,正常的鼻甲骨明显地分为上下2个卷曲。上卷曲呈现2个完全的弯转,而下卷曲的弯转则较少,仅有一个或1/4弯转,有点象钝的鱼钩。上下卷曲几乎占据整个鼻腔。下鼻道比中鼻道稍大,鼻中隔正直。当鼻甲骨萎缩时,卷曲变小而钝直,甚至消失。但应注意,如果横切面锯得太前,因下鼻甲骨卷曲的形状不同,可能导致误诊。(2)沿头部正中线纵锯,再用利剪刀把下鼻甲骨的侧连接剪断,取下鼻甲骨,从不同的水平横断面,进行观察和比较。这种方法较为费时,但采集病料时不易污染。
4 防制
4.1 免疫接种
有2种疫苗:(1)灭活油剂苗;(2)灭活油剂二联苗。可用于母猪产仔前2及1个月分别接种,以提高母源抗体滴度,保护仔猪初生几周内不受本病感染。也可给1~3周龄仔猪,以1周间隔注射2次。实践证明以二联苗效果最好。
4.2 改善饲养管理
产仔断奶和育肥各阶段均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提高生育母猪群年龄,避免引进大量年青母猪;降低猪群饲养密度,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减少空气中病原体、尘埃与有害气体,改善通风条件,严格消毒,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暖,减少各种应激。新购入猪,必须隔离检疫。
4.3 药物防治
为了控制仔母链传染,应在母猪妊娠最后一个月内给予预防性药物。常用磺胺嘧啶 100 g/t饲料和土霉素400 g/t饲料。乳猪在出生3周内,最好注射敏感的抗生素3~4次,或鼻内喷雾,每周1~2次,每鼻孔0.5mil,直到断乳为止。育成猪也可用磺胺或抗生素防治,连用4~5周,育肥猪宰前应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