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措施的探讨

2011-02-12何伯伟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浙江省

何伯伟

(1.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9;2.浙江省农业厅 农作物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措施的探讨

何伯伟1,2

(1.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9;2.浙江省农业厅 农作物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在分析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产业布局及建设重点;提出强化资源保护,提升良种基地、基地建设、加工技术、科技服务和主体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措施。

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浙江

中药材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1],是打造中医药大省、保障民生健康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创建和谐社会的健康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崇尚天然药物及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2001年起浙江省种植面积年均增长9.5%,产值年均增长18%[2-3]。浙江发展中药材产业有明显的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现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措施探讨如下。

1 现状及问题

1.1 规模

2009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88万 hm2,产量 (干品)4 258.5 kg·hm-2,产值 6.14万元·hm-2,总产量12.25万 t,总产值 17.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中药材出口2 605.48万美元。全省中药饮片加工企业70余家,中药饮片产值7亿元。中成药工业主营销售收入60多亿元,利润6亿元。

1.2 布局

浙江省基本形成了“浙八味”、山茱萸、厚朴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和珍稀特色药材 (薏苡、铁皮石斛、西红花、天台乌药、灵芝、栝蒌等)优势产区。磐安、东阳、兰溪、桐乡、天台、新昌、淳安、景宁、缙云、鄞州、仙居、瑞安、泰顺、开化等强市 (县、区)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5以上,且主导品种突出,主导产业明显。杭白菊占全国总量的近70%,铁皮石斛占全国总产量的90%,浙贝母、元胡、白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2以上,厚朴、玄参占全国总量的1/3,灵芝、灰树花等药用菌已成为全国种植、加工主产区。

1.3 基地

浙江省中药材生产由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正在向规模化、合作化生产方式发展。全省已初步建立30多个,规模在33.33 hm2以上的规范化核心示范基地,其中铁皮石斛、薏苡、山茱萸3个生产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全省已通过省级无公害中药材产地认定面积约1.13万 hm2左右,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0% 左右,17个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6家企业的6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现有会员99家,全省各级成立的中药材合作社109家,带动农户4.37万户,核心示范基地0.48万 hm2,产业合作组织和制药企业订单生产基地约占全省中药材面积的近50%。杭州中成药及饮片生产基地、兰溪天然药物及中成药生产基地和温州中药制药装备生产基地已列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

1.4 问题

种质资源保护及良种繁育管理体系还未有效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资源保护圃建设规模小,优良种苗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药食兼用类资源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拓展;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质量管理及高效生产模式、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强,产量不稳、质量不高;中药材种植业和加工业尚未形成较好的联动发展机制,产品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竞争力低;产业化合作组织的科技队伍、信息服务能力不强,创建浙产药材品牌任重道远。

2 发展思路和目标

2.1 发展思路

以创建浙产药材品牌为主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现代中药材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以产地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实现中药材生产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建成以“浙八味”为主的优质道地药材产区和以珍稀中药为原料的特色中药材产区,形成浙江药材产、加、销产业链。

2.2 目标

到2015年浙江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67万hm2以上,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2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亿元以上,中药材出口达到6 000万美元以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建立区域性、专业化的药用种质资源圃10个,其中扩建5个,新建5个,每个圃1.33 hm2以上,收集珍稀和优势种质资源300种,5 000份。

良种应用明显提高。建立优势品种良种繁育基地15个,每个基地在6.67 hm2以上,育成中药材新品种10个,新制订种子种苗质量标准5个,修订省级地方标准10个,道地药材良种覆盖率从目前的60%提高到80% 以上,完成20种主要药材品种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基地生产能力增强。以现代中药材园区建设为重点,建成50个 (每个33.3 hm2以上)配套设施完善、标准化技术应用高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园区,带动标准化种植2万hm2以上。推广10种高效生产模式。

产品加工创新突破。培育3家中药材初加工和饮片加工一体化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研发以杭白菊、灵芝等浙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的新产品20个,获得功能食品批文30个,建立符合GMP要求的保健食品示范生产线10条。中药材产品精加工率达到50%以上。

科技服务支撑有力。建立一支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加强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自身建设和行业自律,筹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家,完善浙江中药材信息网建设。

主体品牌增效明显。培育规范10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创建15个浙产药材品牌,打造国家级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构建药材市场信息、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中药及相关产品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家、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

3 产业布局

重点品种。以杭白菊、白术、浙贝母为主的“浙八味”道地药材和以铁皮石斛、灵芝为主的珍稀特色药材。

重点区域。提升建设“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优势产业区,推进建设珍稀特色药材优势产业区,共25个县 (市、区)。重点发展:磐安、东阳、天台、桐乡、新昌、鄞州、景宁、泰顺等8个县 (市、区);一般发展:瑞安、兰溪、义乌、武义、仙居、缙云、长兴、建德、淳安、临安、富阳、开化、龙泉、莲都、遂昌、平阳、乐清等 17个县 (市、区)。

4 建设重点

4.1 资源保护

加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实行资源有序合理开发利用,是当前浙江省的一项迫切工作任务。要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繁育纳入各级政府的长期工作,进行专项扶持。组织制订 《浙江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条例》,实现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的持续发展。

制订实施 《浙江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规划》,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开展系统普查,尤其是被2010版 《国家药典》收载的300多种重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有较好开发前景的40多种特色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提出省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建立较完善的种质资源信息库,实现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的持续发展。

加快完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产重要药材种质资源圃、“浙八味”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天目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等10个资源圃改扩建和提升,资源保存总量达5 000份以上。

组织实施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完成千层塔、覆盆子、食凉茶、草珊瑚、三叶青等25种重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收集、评价、快繁与高产高效技术,为中药新品种的开发打好基础。争取将铁皮石斛列入国家药食同源食品名录,提升铁皮石斛产业层次。

4.2 良种基地

扶持科研、育种、推广等单位 (企业)建立区域性、专业化良种繁育基地,加强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培育勿忘农集团有限公司、枫树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德市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从事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推广的企业和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和服务,加快中药材良种化进程。

在磐安、东阳、天台、桐乡、新昌、鄞州、淳安、武义、温州、丽水、杭州等建立“浙八味”、铁皮石斛、灵芝、玉竹等优势品种良种繁育基地15个,每个基地在6.67 hm2以上,重点扶持良种基地基础设施和良种繁育能力建设,并逐步实现原种生产产业化,良种应用提高单产10%。

培育适合本区域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28个,其中新育成中药材品种10个,完成20种主要药材品种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浙八味”、铁皮石斛、厚朴、灵芝、山茱萸、玉竹、桔梗、天麻、益母草等50种本省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检验规程和原种生产技术的研究,新制订种子种苗质量标准5个、国家行业标准2个,修订省级地方标准10个。

4.3 基地建设

结合国家、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和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中药饮片、制药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主体,按连片集中、设施配套、规模经营、质量保证、品牌突出、示范性强的要求,推进现代中药材园区建设,基地产品订单率达到90%以上。

建成50个 (每个33.3 hm2以上)配套设施完善、标准化技术应用高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园区,其中精品园2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重点支持园区的排灌设施、道路、大棚、农机具、保鲜库、药材加工、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设施。制订实施中药材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带动标准化种植2万hm2以上。

继续实施北菊南移工程。提升桐乡杭白菊老产区,发展兰溪、淳安、武义、仙居、遂昌等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新产区。发展规范化种植基地,全面实行订单生产,种植杭白菊、贡菊、菊米等品种,主要推广应用菊花健康种苗、有机化栽培、产地精加工等技术,进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民培训,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省菊花种植面积达到0.67万 hm2以上。开发胎菊和幼菊等新产品新品牌,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娃哈哈集团等单位研制以菊米为主要原料的心血管保健药,开发清凉饮料菊米茶等,促进杭白菊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提升。

推广应用10种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加强对药食同源中药材的开发,实行规模种植,粮地、林地间作,以拓宽中药材领域,增加种植收入。主要有:薄荷-水稻,桑园地-西红花种球,元胡-水稻,山核桃、山茱萸等幼林-白花前胡,贝母元胡-玉米,蔬菜-杭白菊,铁皮石斛栝楼立体栽培,杭白菊-大豆,钩藤-刀豆等高效栽培模式。

4.4 加工技术

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制药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中药材的加工技术研究创新。重点开展中药材直接在产地加工成饮片的加工技术研究,传统中药材加工方法的改良与设备升级,新型中药饮片的研发。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社、专业加工企业开展中药材初加工技术研发和设备改造。

引导浙江中医药大学饮片厂等企业到浙贝母、山药、温郁金的产地建立新药材加工车间,开展鲜品无硫切片加工,解决用硫磺熏蒸加工的问题。同时降低二次加工能源、人工等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药材的成品率。

培育扶持枫树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兰溪汇康药材有限公司、泰顺顺峰中药材合作社、建德市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东阳市龙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磐安县诸源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中药材初加工技术研发和设备改造,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晒制、蒸煮、切片、包装、贮运等造成硫磺、有害物质、水分超标现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中药材产地精加工率达到50%以上。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发中药功能性食品、天然植物提取物、保健品添加剂等。充分挖掘民间秘方,结合现代科技,开发以浙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的白术膏、白术酒、玉竹饮料等新产品20个,争取获得功能食品批文30个。

4.5 科技服务

开展产业共性制约技术难点攻关。研究集成浙产主要药材的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降低中药材农药残留,减少农药的面源污染;开展连作障碍因子和防治策略研究;开展下种量、密度、施肥等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研究,明确最佳采收年限、采收季节和采收方法。通过农民信箱等现代传播媒体,及时发布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信息、无公害防治技术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同时在重点产区建立示范基地,提高药农规范化种植技术和水平。

发挥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在行业规范和自律方面的带头作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开展“浙江省优质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评选及授牌活动,培育与发展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的优质道地药材基地。

完善浙江中药材信息网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各主产区、市场建立定点、定期信息收集点,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指导药农生产,防止中药材生产大起大落。

建立一支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团队,筹建丽水、磐安2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示范推广规范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资源学科建设,为产业培育科技人才。

4.6 主体品牌

扶持建立10个省级中药材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行产销有效对接,增强其带动能力。培育中药及相关产品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家、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

做强做大浙产药材品牌。宣传桐乡杭白菊、天台乌药、樟村浙贝、天目山铁皮石斛,龙泉灵芝、瑞安温郁金、磐安中药材等浙产药材品牌,同时培育新昌白术、东阳元胡、建德西红花、温山药等品牌,申报保护中药材原产地域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等工作,积极创建浙产中药材品牌,发挥品牌带动效应。

打造国家级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建设一个高规格、高档次的现代化市场,使“浙八味”特产市场成为浙江省中药材交易的龙头和浙产药材集散中心,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更多经营户入场经营,加快市场繁荣,逐步使磐安药材市场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争取列入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重点搞好药材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药材市场信息、物流服务体系。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领导保障投入

切实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升级发展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充实中药材管理及科技力量。市、县 (市、区)中药材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切实把中药材技术推广、生产管理、营销服务工作抓好。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与技术推广经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服务“三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中药材产业的升级发展,形成合力振兴中药材产业的氛围。

5.2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按照国家和浙江省关于中药材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加强中药材种苗、生产投入品、初级加工品、中药饮片等生产、营销方面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5.3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和宣传

加强产业队伍体系建设和技术培训工作,推进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强化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解决中药材技术人员缺乏,生产环节标准化到位率低等问题。组织编制 《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图志》、《浙江省药用资源评价技术研究》、《药膳食谱》、 《浙江中药文化》等。办好磐安药交会,开辟磐安、临安中药养生文化游,推出“十大药膳”菜谱,开展公益性宣传,加大国内市场开发。

5.4 加强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

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推动的理念,建立完善中药材行业协会,健全行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开展信息传递、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各地要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对中药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的管理、指导和帮助,推进和加强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1] 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J].浙江农业科学,2004(4):169-172.

[2] 何伯伟,潘慧锋,罗仁宏.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J].浙江农业科学,2006(1):6-10.

[3] 潘慧锋,何伯伟.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品质提升对策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10(2):292-294.

S 567

A

0528-9017(2011)01-0016-04

文献注录格式:何伯伟.浙江省中药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措施的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11(1):16-19.

2010-11-12

何伯伟 (1970-),男,浙江丽水人,高级农艺师,在职研究生,从事中药材、食用菌等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工作。E-mail:hebowei@hotmail.com。

(责任编辑:张才德)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浙江省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初心》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