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
2011-02-12戴新娟解玲芳
张 琼 戴新娟 解玲芳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易致邪气枭张而壮热,严重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引动肝风等危象。因此,在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和护理中,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防止疾病传变的关键。中医外治法因其具有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等特点,受到众多医家和家长的重视。本文回顾该病的治疗现状并作综述如下。
1 小儿外感发热概论
小儿外感发热属中医学“感冒”范畴,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感冒的常见病原体可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其中病毒感染占90%以上,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婴幼儿时期因上呼吸道特殊的解剖、免疫特点易患本病,小儿本身的体质情况以及环境因素都是导致疾病发生或使疾病迁延的因素[1-2]。
2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医外治法泛指除口服给药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狭义外治法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经络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清代医家吴师机认为外治法“虽治在外,无殊治内”,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论断,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1 中药洗浴疗法 洗浴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洗浴人体外表的一种疗法。用药液洗浴或擦浴患儿即可达到物理降温效应,又可经皮吸收而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4]。在儿科临床中洗浴法有全身洗浴和局部洗浴、擦洗法。(1)全身洗浴法。全身洗浴法用药液浸泡患儿头部以下进行洗浴,利用洗浴时湿润的热气,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皮肤温度的升高,导致皮肤微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湿热又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新陈代谢[4]。李一民等[5]将金银花、板蓝根、薄荷、柴胡、紫苏叶、荆芥、防风等药物加工成沐浴包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每袋每日沐浴2次,效果优于对症处理的对照组。吕英豪等[6]用青蒿、香薷、荆芥研末制成中药包,在1000mL沸水中浸泡15min,先取蒸汽熏蒸,待水温至40℃再行擦洗,治疗组多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小儿中医洗浴治疗中,温度应保持在35~39℃,洗浴时间在15min左右,以免患儿发生虚脱;洗浴前在患儿头部戴一冰帽,防止由于擦浴时血管充血而引起头部充血,同时保护脑细胞;洗浴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儿病情,若患儿面色苍白或出现抽搐应立即停止洗浴。(2)局部洗浴、擦洗。局部洗浴法在临床的应用主要是中药足浴法,中药足浴是利用中药煎剂浴足治疗或预防相关疾病的一种外治法。足部是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的终点,分布着大量腧穴,中药煎剂洗浴足部使药物中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汗腺、毛囊、吸收,不受胃酸、胃酶破坏,不经肝脏分解[1],药物成分随经络气血运行而发挥作用。徐和祥[7]治疗小儿上感发热,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艾叶、苏叶煎剂2500mL浸泡至膝盖处浴足治疗,治疗组在发热消失时间、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一疗法也可配合足底穴位按摩,两者共同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疏通经络作用[8]。目前,中药足浴疗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较多的是外感发热和小儿腹泻,杨士珍等[9]用地锦草合剂(地锦草、葛根、黄芩、黄连、诃子、肉豆蔻)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每日2次足浴,总有效率93.3%,且缩短了病程。但关于足浴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对不同病情患儿疗效的差异性研究尚未见报道。局部擦洗是用中药药液擦洗患儿局部体表,可按大血管走向外擦,也可沿经络或穴位外擦,一方面利于机体的散热,另一方面药液经皮肤吸收,药力直达病所,使腠理疏通,气机调和。方志坚等[10]用青柴退热洗剂擦浴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对照组用酒精擦浴,两组在常规中西医治疗基础上,不应用解热镇痛药物降温,结果在前30min内酒精擦浴效果优于青柴退热洗剂组,60min时效果相当,90min时对照组效果明显低于青柴退热洗剂组,说明中药擦洗降温后维持时间长且较酒精擦浴不良反应少。
2.2 中药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是外治法中黏膜给药的一种,药物直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避免的肝脏的首过效应,同时又避免了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黏膜给药的峰浓度比口服高,生物利用度也比口服好,与肌注效果相当,与静脉给药相似。而且,经直肠给药与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有相通之处,小儿外感发热病位主要在肺卫,通过灌肠能起到清泻肺热、通便泻热的作用。姚献花[11]应用黄明志教授经验方,制成退热浆进行保留灌肠,对高热患儿疗效显著。张春宇[12]用黄芩、生石膏、黄连等作为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灌肠的协定方,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灌肠治疗,每日2次,每次5~15mL,保留30min,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是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就目前的临床报道看,一般都是用通用一个药方,将中药煎好备用,难以兼顾到个体病因病机的差异,存在些许不合理的方面。
2.3 中药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是通过药物直接接触特定穴位,经透皮吸收以发挥药物治疗与经络调节的双重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经络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和放大作用,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王晓波等[13]用生石膏与白醋调和成膏贴敷在患儿曲池与大椎穴,配合对乙酰氨基酚混滴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结果在1、2h时间段降温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滴剂组,且在6h和7h内体温回升情况明显低于后者。中药穴位贴敷可增强和改善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药物成分又可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归经”效应,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4 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特定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祛风解表、解肌散热。如吕荣来[14]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为:基本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清天河水、清肺经;风寒者加推三关、揉二扇门、拿风池、推天柱骨;风热这多清天河水,加推脊、揉大椎、揉风池、揉外关、揉合谷;夹痰者加揉膻中、揉肺俞、运内八卦、揉丰隆;夹滞者加揉扳门、分腹阴阳、摩中脘、推天柱骨;夹惊者加清肝经、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一般每日治疗1次即可,腋温超过39℃每日治疗2次。倪占华等[15]发现,小儿发病时间按越短、推拿治疗越早、年龄越小、经络越敏感,推拿治疗效果越好;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体温为渐降式,但退热作用持久。
2.5 针刺疗法 针刺穴位可以激发与调整体温调节中枢及大脑皮质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活动。临床常用的方法包括针刺法、点刺放血法和穴位注射法。胡爱娥等[16]针刺大椎、少商、商阳、耳背青筋放血,每日1次,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总有效率90%;黄坚明[17]选取合谷、曲池注射鱼金注射液(成分鱼腥草、金银花)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00例,总有效率92%,但这一疗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中较少应用。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关于针刺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较上世纪90年代明显减少,这可能与该疗法对患儿刺激较大,以及家长不易接受等有关。近年针刺疗法主要是应用在对高热惊厥患儿的治疗上,如小儿惊厥发作时,聂红英[18]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配合鲁米那或安定肌注,止痉时间最长为48s,最短7s,平均为18s,疗效显著。
2.6 中药滴鼻法 中药滴鼻法是将药液直接滴入鼻腔的一种外治法,药物直接经过黏膜吸收,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加之通过神经调节作用而迅速发挥药效。陈丽云[19]用柴胡注射液滴鼻治疗50例发热患儿,有效45例,滴鼻30min后体温下降,2h后降至正常,其中38例在滴鼻后15min就开始见效。在治疗前需要将鼻涕擤出,清洁鼻腔,患儿仰卧,头部后仰约45°,先在每侧鼻腔滴入1~2滴,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摩鼻腔,再继续滴入直至所需量。因该疗法用药量小,不良反应少,疗效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3 结 语
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中的应用已取得不小的成绩,这些疗法简单、方便、疗效显著,如中药洗浴和推拿疗法在家庭即可实施,被各医家和家长所接受。但如大多数研究者所言[20],目前的临床报道来看,大样本研究较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更是少见,没有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和临床实验研究体系。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者加快研究进程,提高研究层次和研究水平,使这一传统疗法在儿科临床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中医外治疗法还需与其他中西医疗法结合使用,使综合治疗更加有效。其在降温方面不易复发的作用和对小儿外感发热相关症状、体征的作用是很多西医疗法所不能比拟的。今后应开展大样本、严格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高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的疗效,在儿科临床推广普及中医外治法。
[1] 汪受传,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87-188.
[2] 欧正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5-176.
[3] 贾蓓蕾,王权,单海军,等.药浴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0,29(6):115-116.
[4] 王珊苹,王孟清.中药熏洗疗法治小儿外感高热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7,14(4):73-74.
[5] 李一民,严伟.中药沐浴包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189.
[6] 吕英豪,葛金玲.自拟中药熏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药学杂志,2010,26(18):3429-3431.
[7] 徐和祥.艾苏煎剂浴足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8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507.
[8] 王小莉,文芳,汪培芬.中药足浴方加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杂志,2007,29(9):36.
[9] 杨士珍,郝海英,黄俊敏.地锦草合剂足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J].陕西中医,2009,30(11):1479-1480.
[10]方志坚,罗翌.青柴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高热降温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741-742.
[11] 姚献花.退热浆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 60例[J].光明中医,2010,25(4):630-631.
[12]张春宇.灌肠协定方Ι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及临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4):2245-2246.
[13]王晓波,潘巧红,李丽娟.石膏贴敷曲池、大椎穴治疗小儿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3):53-54,57.
[14]吕荣来.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8):420.
[15]倪占华,段建伟,段丽丽.独退天柱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4):32-33.
[16]胡爱娥,来曼丽.针刺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J].广西中医药,2008,31(1):41.
[17]黄坚明.穴位注射鱼金注射液治疗小儿外感高热[J].黑龙江中医药,2000,10(4):50.
[18]聂红英.针药合治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75.
[19]陈丽云.柴胡注射液滴鼻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J].社区中医药,2006,8(16):76.
[20]赵娜,丁洁霞,张丑丑.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2008,4(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