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2011-02-12王延军
王延军
(江苏省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常州 213001)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2]。常规农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不容忽视,诸如由于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质量安全、水体富营养化及水污染等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加速了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尤其是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因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3],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体系内物质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下,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增加土壤动物、微生物和地上部分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充分发挥其自我调节功能,实现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然而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自身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在中国尤其突出,所以加强和完善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开发和管理,深入开展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技术研究和创新尤为必要和迫切。
1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20世纪的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农场转向有机耕作。有机食品的最大市场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德国则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部分发展中国家有机食品市场也 正在发育[5-6]。
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国际食品规范委员会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有机农业作出了明确解释:有机农业实质是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农业生产主张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把土壤作为生命体,主张依赖自然的生物循环;在目标上追求生态的协调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营养供应的充分性。有机农业生产遵循以下基本原则[7-8]: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有机农业体系中的物质;依靠体系自身维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有机农业生产系统是基于土壤、植物、动物、人类、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原则,主要依靠当地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自然中的生物循环。国外有机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有机农业耕种系统比其他农业系统更具竞争力。它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引入了工业领域有关清洁生产的理念,并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是有机产品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之后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的规模日趋扩大,每年以15%的比例增加,但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较差,这归因于我国有机生产的粗放式管理、过低的物质输入和较低的技术含量。“一个持续的低投入的农业生产系统,或较长期的低收益的系统本身就是不长久的和不可持续的”[9]。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多数有机农业生产只是进行单一的替代式生产,除不使用农药、化肥外,与常规农业并无多大差异,在强调标准化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科学性,在经济效益方面对产品价格过分依赖,一旦未获得较好价格,未进入有机食品市场则其效益普遍不高[10-11],从而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对有机农业的认识被禁锢在和始终停留在不用农药与化肥层面上,这是对有机农业的僵化的而非本质的理解。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模式之一,它以生态、环境有益技术为特征,不仅吸取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同时它并不排斥现代农业技术,它可以吸收一切来自其他农业模式并符合有机生产标准的高端技术,以保持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2 问题及对策
有机食品将是今后10年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一些国家的有机食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30﹪,甚至50﹪。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比常规农业减少40%,其产品价格高约30%~50%,农民可以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现金投入2方面获得收益[12]。有机食品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有机食品的年出口额和年产量增长率都在30﹪以上[13],中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和潜在的国内市场。国际上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商要进口中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国内有机食品消费也呈上升趋势。专家们预计,中国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占有额达到2%~3%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每年可出口创汇20~30 亿美元[14]。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有一哄而上的趋势,有些地区和部门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机农业生产,而是草草上马,经济效益较差;有机生产体系内部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和完善,认证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因此,针对我国有机生产的现实情况进行宏观的有效指导、管理及突破有机生产的技术瓶颈是目前引导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健康良性发展的重中之重[15]。
2.1 疏通小生产和大市场沟通渠道,建立解决其矛盾的有效机制
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之一,其现代化必须体现在它的产业化、市场化、集约化、信息化、生态高效化和高技术的集成等多个指标体系中。
目前,我国有机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大都市。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宏观管理和指导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一是从生产经营体系上,应避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和分散经营缺乏与市场沟通的有效途径的弊端,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之路。政府部门对有机食品的发展必须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避免各地盲目发展。二是经营和管理上注重集约化,建立行业统一管理的运行和协调机制,完善生态产业的基本结构体系,使管理更趋规范化和科学化[15]。三是针对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很低的状况,应加强专业化市场的培育,在借助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之外,努力探索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流通渠道和营销模式(如专营店、超市有机专柜、VIP服务、直销、家庭配送);有机农产品营销企业间应建立信息共享的沟通渠道,使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化综合服务、拓展市场化运作的空间尤为关键,应加速有机农业各项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产、供、销网络式的服务,建立快速、高效的有机农业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服务、质量监控与认证服务的网络服务体系,分阶段、多层次地建立有机农产品营销网络[15]。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有机农业一开始就走上产业化之路,使之更具竞争力。
2.2 加强有机农业技术研究,突破有机农业的技术瓶颈
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借鉴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部分常规农业的技术要点,但农业的高新技术并没有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得到体现,我国有机农业生产企业的生存条件和效益空间多来自于政府的补贴和有机产品高昂的价格,这种价格优势将随着有机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逐渐失去,而维持在一个更为合理的价格水平。经济效益是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力因素,尽管人们喜欢消费健康、环保、优质的有机食品,但很多人对有机农业都持怀疑态度,这主要因为有机农业生产产量较低。据 Anna Saba,Federico Messina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持否定的态度,担心有机农业生产的现有水平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相对于疾病而言,人们对大区域或全球性的饥荒更为担心和恐惧[16]。有机农业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其现实的贡献是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准则和新的发展模式。有机农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依存于技术投入和创新,因而,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研究必须得到加强。
有机农业尽管已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机农业的技术研究尚不够深入和成熟,中国对有机农业的技术研究近于空白。目前,均衡充足供肥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是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两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通过有机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改进有机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饵料等)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出高效用、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大力研究替代化学制剂的高效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及杂草防治技术,解决首要的产量问题。
应加快研发可取代化肥并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肥料,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研究开发有机原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生态肥等;为提高有机生产体系的物质内部循环,同样应加强对不同原料堆沤的有机肥料或饲料的具体制造工序、发酵时间、养分大小和养分释放快慢等的定性定量化和有机肥的液化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动植物种类和品种有不同的养分需求特性,研究适合于特定种类和品种的特定肥料或饲料的制作工艺与配方。
2.3 加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及其产地的标准化建设
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起步较晚,在生产、管理、市场开拓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必须借鉴国外有机农业的技术体系、组织管理、认证监督和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我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一是加强有机农业基地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建设。基地建设的标准化是基础,而作为有机农业的标准化还必须涵盖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认证的标准化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有机农业从最初就走向产业化并与国际市场接轨,这还要求作为有机产品的认证机构尽可能统一标准并与国际标准衔接,减少和消除认证的混乱,做有机生产的指南,有机生产者或企业内部应建立相应的行业规范、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以及质量跟踪审查体系,使有机产品成为信誉产品。二是加强有机生产的科学化研究和建设。首先要突出有机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取向;其次要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有机生产中的运用、结合与集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可以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有助于加速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这不是有机生产的个体或企业所能做到的。因此,建设国家级有机生产示范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不仅可以结合我国生态示范县或生态示范区的工作同步开展,也可以为生态示范县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指导。
3 展望
有机农业作为环境友好型农业开发模式发展前景广阔。加强有机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有机农业进程十分重要和紧迫。目前制约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着两个技术瓶颈,一个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另一个是土壤养分调控与施肥技术。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现代生物技术将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大功能性生态肥料的研制和开发力度,突破土壤养分有效调控技术瓶颈;必须加快生物制剂研究,开发替代化学制剂的高效防治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及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建立有机农业生产者与大市场沟通的有效机制,完善各级部门相关的管理措施;主动与国际有机认证体系接轨,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国际有机认证标准的认证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使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赵其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J].土壤,1998(2):64-69.
[2]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如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3):215-223.
[3]宗良纲,卢东,杨永岗,等.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1):152-153.
[4]席运官.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19-22.
[5]Siegrist M.The influence of trust and perception of risks and benefits on the acceptance of gene technology[J].Risk Analysis,2000,20:195-203.
[6]Williams P R D,Hammit J K.Perceived risks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produce:pesticides,pathogens and natural toxins[J].Risk Analysis,2001,21(2):319-330.
[7]Panell D J,Glenn N A.A framework for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in agriculture[J].Ecol Econ,2000,33:135-149.
[8]杨永岗.中国有机食品开发及农业产业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2):75-77.
[9]Loomis R S,Connor D J.作物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4.
[10]杨朝飞.中国有机食品发展对策与管理[J].环境保护,2001(3):3-7.
[11]吴卫华.国外有机农业标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2):59-61.
[12]丁言强.有机农业的概况和发展[J].世界农业,2001(8):16-17.
[13]程兵.德国有机食品市场[J].世界农业,2000(6):27-29.
[14]方志权,顾海英,于冷.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4):1-4.
[15]刘高强,王晓玲.新世纪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6):9-11
[16]Saba A,Federico M.Attitudes towards organic foods and risk/benefit perception associated with pesticides[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03,14:637-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