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良主任医师从阳虚治疗鼻衄经验
2011-02-11赵文明
刘 静 李 蕾 赵文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李淑良主任医师是全国第2、3、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耳鼻喉科工作4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侍诊过程中发现李师对于部分鼻衄患者,采用温阳法治疗,疗效满意。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鼻衄,即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局部、全身多种疾病引起。在局部病因中,鼻黏膜糜烂是最常见的原因,尤以鼻中隔黏膜糜烂居多。出血多在鼻腔前部,出血量多少不一。衄血首见于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是鼻衄的病机,后世医家也多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但多局限于火热致病,如心火、肝火、阳明胃热、肺热、邪热在表等;有少数医家如朱丹溪等认为鼻衄与血虚气逆、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或阴盛格阳、阳浮于上、阴不内守等有关。现代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逆,心火上亢,肺胃郁热,阴虚火旺,脾不统血等。
李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凉药治疗鼻衄只是最常见的治法,在诸多鼻衄患者,尤其是反复发作鼻衄的患者,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阳虚,其虚阳上浮,损伤脉络,而引起鼻出血。因此治疗中应适当使用温阳药。黄土汤就是李老师常用的方剂。
2 典型病例
李某,女性,54岁。因“鼻出血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余”就诊。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左侧鼻腔出血,量不定,自行塞住鼻孔后血止。1周前左侧鼻腔出血加重,量较多,每天出血次数不定。就诊时症见鼻腔干燥,通气好,无流涕等症。平素手足不温,时有大便溏薄,纳眠可,舌质淡,边有少许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检查见鼻黏膜色淡,左侧鼻中隔前端可见黏膜糜烂,充血不明显,各鼻甲无肿大。诊断为鼻衄,辨证为脾肾阳虚,以中阳不足为主。拟温阳健脾、益气止血治之法,方用黄土汤加减。药用生地黄 10g,熟地黄 10g,制附片6g,黄芩10g,阿胶珠10g,太子参 30g,茯苓 15g,白术 15g,甘草 6g,灶心土 60g(先煎代水)。7剂。二诊:患者述前方服至第5剂时,左侧鼻出血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及出血量均减少,但患者仍感手足不温。检查见鼻黏膜略红,左侧鼻中隔前端糜烂面已经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加怀牛膝6g。继服7剂。三诊时患者已经停药7d,期间鼻出血发作2次,量不多,易止,伴口干。检查见左侧鼻中隔黏膜充血明显,略显粗糙。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略沉细。前方加仙鹤草30g。7剂。四诊:早晨左鼻少许出血1次,近日始觉手足变温。检查见鼻黏膜红润,左侧鼻中隔前下端黏膜略显粗糙。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略沉细,双寸略显不足。前方加百合20g。7剂。五诊:患者述鼻腔未再出血。手足温暖。检查:鼻黏膜红润,局部光滑。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略沉细。前方继服7剂。其后患者随诊2年余,鼻出血未再复发。
3 讨 论
鼻衄属血证。《医贯·血证论》云“凡血证,先分阴阳。有阴虚,有阳虚。阳虚补阳,阴虚补阴”。这是临床辨治鼻衄的指导思想。该患者已经反复发作鼻衄1年余,且伴有鼻干、手足不温,时有大便溏薄等,舌质淡,边有少许齿痕,苔薄白,脉沉弱。四诊合参,当辨证为脾肾阳虚型,以脾阳虚为主。治疗应以温阳健脾、益气止血为主。方药采用黄土汤加减。
黄土汤在《金匮要略》中主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现代常用于治疗脾阳不足的血证,但以消化道出血和崩漏居多,少用于治疗鼻出血。本例患者的病机为脾肾阳气不足,阳虚则机体失养,血行失摄,故见黏膜糜烂、出血等。本例以生、熟地黄易干地黄,加用太子参、茯苓以加强健脾之功,且可防熟地、阿胶珠之滋腻。方用大量灶心土煎汤代水以温中止血,为君;白术、附子、太子参温阳健脾为臣;生地黄、熟地黄、阿胶珠滋阴养血止血,与白术、附子、茯苓合用,可滋而不腻;苦寒清肺之黄芩,可防附子过于温燥;甘草和药而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益气养血止血之功。正所谓”甘苦合用、刚柔并济”。方证相符,故见疗效。患者服药5剂后出血即明显减少。二诊时患者鼻黏膜颜色较一诊时变红,故方中加用怀牛膝以引血下行,且加强补肾之功。三诊,患者有2次少量鼻出血,检查见左侧鼻中隔黏膜充血显著,仍手足不温,考虑病证未发生明显变化,故在二诊基础上加用仙鹤草以收敛止血,同时有补虚之功。四诊,患者鼻中隔黏膜颜色趋于正常,仅有1次极少量鼻出血,手足变温,故加用百合以加强补肺益肾之功。五诊,未再出血,且局部检查已经完全恢复正常,手足温暖。故以前方继服7剂收功。
该患者鼻腔局部黏膜颜色变化过程为:淡红—红色—鲜红色—红色—红润。治疗中通过舌脉判断其根本病机未发生明显变化,故一直予以黄土汤加减,收效颇为显著。这也体现了临床脉症不符时,舍症从脉是一种妥当的辨证方法。
血证并不都是火证,临床一定要注意辨证论治,充分注意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辨证,这是临床准确辨证的前提。从阳虚论治鼻衄,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方法,但充分体现了李师临证时注重辨证的思路,也提示笔者临证时不可拘泥于常法,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注意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