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琴大老中医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2011-02-11彭筱平
彭筱平
湖南省直中医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石琴大老中医,系湖南省直中医院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年,曾任省中医学会理事、中南六省肾病学会理事、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业绩被载入《湖南名人志》,擅长老年病等疑难杂症的诊治,学验俱丰,临症重视心系疾病的诊治。
石师指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冠心病心绞痛一病,病之本虽在心,但除心之外,肝、胆、脾、肾等均与其发病有关。《灵枢·厥病》即有“肾心痛”、“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之称。石师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注重心与他脏之关系,运用脏腑辨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深受启发,试将其经验做一整理如下:
1 心与肝
肝属木,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主疏泄,肝的疏泄维系着全身的气机变化,协调着人体气血运行。心主血脉,为气血运行之动力,心肝相互协调,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脉道充盈。但肝易郁易滞,从而影响气血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肝气郁滞,血运不利则胸阳不振,郁瘀互结,心脉痹阻,发为冠心病心绞痛;若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也可见心痛之症。肝气瘀滞,心脉痹阻,则多见心前区疼痛,胸闷,两胁胀痛,精神抑郁,太息不止,舌淡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可运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多见心前区隐痛不适,面色苍白,失眠健忘,纳差,胁肋不适,便溏,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补血养肝,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王某,女,55岁。因间发胸闷气促3年余,再发加重2天于2010年3月初诊。患者3年前起间发胸闷、气促,多于情绪激动或劳累后诱发,含服硝酸甘油疼痛可缓解,2天前因与他人争吵后上症再发并伴失眠。就诊时症见:胸闷,气促,两胁胀痛,精神抑郁,善太息,失眠,口苦,舌淡苔薄白,脉弦。石师认为此为肝气抑郁,心脉痹阻所致。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20g白芍10g川芎15g丹参15g枳壳10g陈皮10g香附10g金铃子10g玄胡索10g檀香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后复诊,患者诉胸闷较前明显减轻,夜寐安,守方15剂后患者诉上症明显缓解,但仍口苦,原方柴胡减至15g,香附减至5g,白芍加量至15g,15剂后上症好转。
2 心与胆
从生理而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气位局半表半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枢机运转正常则能通达阴阳,协调契机,如此则脏腑安和、百脉畅通,故《黄帝内经》有云: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从病理而言,若少阳疏泄不及,胆气郁滞,胸中之气郁而不散,瘀血、痰浊由此而生,心脉痹阻;胆气不足,心胆虚怯,心神无主,则易惊惕,惊悸,亦可发为此病。胆郁心胸者多见心前区及胸胁不疼痛胀满,乍寒乍热,口苦,嗳气,精神抑郁或易怒,舌质偏红,脉弦或结代,治宜宽胸解郁,方选小柴胡汤加香附、郁金、川芎、丹参、瓜蒌等;心胆虚怯者多见胸闷,心悸,胆小易惊,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可选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张某,女,75岁,因胸闷、心悸4小时于2010年9月初诊。患者平素胆小易惊,眠差多梦。4小时前因受鞭炮声惊吓而感心悸、胸闷,含服硝酸甘油稍有缓解。症见:心悸,胸闷,稍有气促,面色苍白,神疲,汗出,畏寒,舌淡,脉弦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老师认为此为心胆虚怯所致,治宜予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远志10g石菖蒲10g茯苓15g龙齿25g党参10g知母10g川芎15g酸枣仁15g龙眼肉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7剂后复诊,无明显心悸,睡眠改善,但仍多梦易惊,原方加夜交藤15g,龙齿加量至30g,连服14剂。三诊患者症状均除,守方继服14剂后患者来告无心悸、胸闷,夜寐安。
3 心与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太阴脾经有支脉注心中。气血旺盛,上奉于心,心得其养,才能心气充足,血脉通畅,心神安定。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上焦失充,水谷停滞酿生痰湿,痰阻血瘀,气滞由生,痹阻胸中;或脾胃虚寒,寒湿不化,血脉凝滞,均可发为本病。脾胃虚弱,水湿不运,痹阻心脉者多见形体偏胖,胸闷心痛,身重乏力,头晕目眩,心悸不宁,舌体胖大,苔白滑或厚腻,脉细濡无力或沉紧,宜益气健脾,佐以通络,方选四君子汤加减。脾胃虚寒,血脉凝滞者可见心悸胸闷,短气懒言,食少纳呆,四肢不温,喜热饮,或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宜温中补脾,方选附子理中汤。
王某,男,72岁,因间发胸闷5余年,再发加重3天于2011年1月初诊。患者5年前因活动后煎服胸闷、气促于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ST-T改变。心脏彩超示:左室顺应性下降。诊断为“冠心病”,规范服用药物治疗,效果一般,近来上症加重,就诊时症见:胸痛隐隐,活动后甚,短气乏力,胸脘痞闷,纳少,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濡无力。石师认为此属脾胃虚弱,水湿不运,痹阻心脉,治宜健脾益气化湿为主,方选四君子汤加味:白术10g党参15g茯苓15g黄芪20g陈皮10g山药15g白豆蔻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7剂后复诊,患者胸痛较前缓解,守方继服14剂,三诊诉周身感乏力,予原方加薏苡仁15g泽泻10g,继服14剂,四诊时无明显不适。
4 心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心本乎肾,《素问· 脏气法》也有云:“肾病者……虚则胸中痛”。若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心肾不交,心火偏亢,心火扰动,则心悸、心痛。或心肾阳虚,阳气衰微,心失濡养,加之血行瘀滞,水气内停,发为本病。心肾不交者多见心悸,胸闷,健忘,头晕,盗汗,失眠,潮热及腰膝酸软发凉,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虚细数,治宜交通心肾,方用一贯煎加减;心肾阳虚者多可见胸闷隐痛,心前区紧缩感,形寒肢冷,心悸而气短,头晕而周身乏力,舌暗淡,脉沉迟,治宜温补肾阳,温通心脉,方选通脉养心汤。
陈某,男,68岁,因间发胸闷、气促,双下肢水肿5年于2010年9月就诊。患者5年前起间发活动后胸闷、气促不适,双下肢轻度浮肿,规范服用抗心绞痛药物效果一般,近来胸闷加重,双下肢浮肿难消,初诊时症见:胸闷隐痛,心前区紧缩感,形寒肢冷,心悸而气短,头晕而周身乏力,体胖,双下肢浮肿,舌暗淡,脉沉迟。石师认为此属心肾阳虚致血脉瘀滞,治宜温补肾阳,温通心脉,方拟通脉养心汤:黄芪30g人参10g桂枝10g制附子5g猪苓25g葶苈子15g川芎10g丹参2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7剂后复诊,患者胸痛及气促较前明显缓解,双下肢浮肿有所消退,守方继服14剂,三诊时患者已无明显胸闷,双下肢无水肿。
石师集多年老年病临床经验,常教导学生,辨证论治,特别是脏腑辨证,是中医的特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运用脏腑辨证,注重心与他脏之关系,以心为主,多脏同治,可更加全面的把握疾病,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