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状态
2011-02-11刘应阶
刘应阶 付 萍
1.湖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湖北 应城 432400;2.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躯体上、精神和社会诸方面的完美状态。然而常人眼中的健康者却有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
1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干预的必要性
80年代,前苏联学者 N.berh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后来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也发现,人体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也称第三状态、病前状态等。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指机体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却过早的表现出一种生理功能低下及不适症状,如容易疲劳乏力、情绪不稳定、失眠、活力、反应力、适应力,创造能力减退的状态。据我国抽样调查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在城市居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中普遍存在。
亚健康状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将明显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学习质量,如忽视调理,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健康乃至寿命;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干预,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因此建议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合理的积极干预。
2 中医“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科学性
“治未病”是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变及复发。是医学的首要原则,即预防的原则,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观念。《素问》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云“上工治未病”。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见微知著、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对后世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篇幅有限,不可尽述,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未病重养生
《内经》开卷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在未病之前就注意养生,防止疾病的发生。东汉华佗创五禽戏,晋代葛洪气功摄生法等都是重视体育锻炼以健身养生,使血脉通畅,气机调达,体质增强,提高人体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
欲病重预防
《素问》云: “上工救其萌芽”。是指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采取干预措施,防微杜渐,预防疾病的发生。《金匮要略》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古语云:“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加以预防。
有病早诊治
《医学源流论》云: “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疾病初期,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疾病在早期,就被治愈,那就不会发展恶化了。若等到病邪盛、病情深重时才治疗,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
既病防发展
《金匮要略》首篇首条指出: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诊治疾病时,仅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
病愈防复发
治未病还应包括病后调理,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如《伤寒论》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以收全功。
3 中医“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可行性
“治未病”可以干预亚健康状态是基于中医的“辨证论治”。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还处于诊断已病的阶段,就是检测设备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亚健康状态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者,现代的检测手段是有限的。中医学将功能状态作为研究人体的切入点,通过“望闻问切”获取患者信息来“四诊合参”,经过医生的归纳、辨析,形成对患者功能状态的认识,将功能状态描述表达为“证候”,作为论治的依据。证候不是对病因病理的直接表述,而是人体在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治疗着重于对状态的调理,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常常对原因不明的疑难疾病、多因素疾病可以取得特殊的疗效,包括调理亚健康状态。这种独特的诊治方法,在无明确病因的症状出现开始即可进行治疗,而无需等到病理指标出现阳性改变才进行治疗,能够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及时而有效地干预。
“治未病”可以干预亚健康状态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加上准确的辨证,这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关键,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脏腑、肢体、官窍等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阴平阳秘”、“形神统一”的状态。亚健康虽然症状表现繁多,但总体而言是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为主的人体功能状态异常。中医学从整体出发,采用“司外揣内”的诊断方法,判断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大大超越了人体生理解剖学所限定的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理论体系。这种整体观对于全面了解亚健康各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干预的效果。
“治未病”可以干预亚健康状态是基于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一种典型的“个体化诊疗”方式。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采取的与其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法。中医学重视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在《内经》中就有依据病人的体质属性进行诊治的记载。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类型包含的相对稳定的阴阳偏颇是亚健康状态时阴阳失调的内在依据。同时,由于体质的不同导致机体亚健康的发病情况各异,转归也不尽相同。同一个体的证候表现也因时间与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治恰恰能动态地把握不同证候以及同一证候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不同体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发病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适应对亚健康认识和干预的要求,因此可以说,中医个体化诊疗是诊断与干预亚健康的有效模式。
“治未病”可以干预亚健康状态是基于中医丰富多彩的自然疗法。中医干预亚健康状态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诊治疾病上,还体现在通过多种手段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除以中药方剂调理外,还形成了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熏蒸、食疗等多种适合不同要求的调治方法。如药物调养脾胃、肝肾,或纠正阴阳气血偏颇,扶助正气,平衡阴阳。如针灸疗法,则是通过针刺或艾灸对穴位的特异性作用,通过经络调节使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还有按摩、中药熏蒸、热敷、沐足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疗法,达到强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为防止亚健康向疾病转化提供了多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同时,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中药、针灸等,毒副作用小,便于进行长期使用,对于养生保健、改善亚健康状态及多因素疾病的调养尤为适宜。中医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在疾病谱变化、老龄社会出现以及健康观念转变的当今,在医学领域遇到严峻挑战之时,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必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