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方向七年制学生培养体系的重点分析

2011-02-11冯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神经病专科医学生

冯涛

临床医学七年制是临床医学专业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新模式,实行七年本硕连读制度。这种模式不同于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再进行硕士阶段学习的方法,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培养这些学生,特别是进入专科方向的七年制学生应采用相应的培养体系和制度[1]。

本专业包括普通基础和基础医学教育3年,临床医学教育4年,在校期间,实行两段导师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前五年主要是完成公共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临床见习等,后两年进入相应的专科进行专科性培训。在神经病学的临床定向实习期间,第二次配备导师,指导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由于两年时间要比一般的硕士研究生3年培养时间要短,学生又需要完成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课题及论文撰写等,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克服一系列矛盾,才能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初步专科能力的医学人才。

1 强化培养目标:兼顾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通过临床七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达到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能力考核标准,同时具有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的能力。七年制培养的目标是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硕士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2]。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医学基本技能和专科能力的培养;临床技能培养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1.1 临床基本技能与神经专科技能培养相结合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完成了5年的公共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课堂学习和见习过程后,没有经历住院医师的正规培训过程,在内科、外科、检验、影像学等方面还没有经过必要的临床培训。因此在进入神经专科的两年培训时间内,依然要注意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心肺复苏技术、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在神经科临床学习阶段,应贯穿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脏内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使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首先成为合格的医师,然后才是神经专科医师。

由于神经病学方向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大内科、大外科轮转的时间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培训的不足,应加强在神经科临床实习阶段,在进行神经专科培训同时,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大内科、大外科知识的培训融合在整个神经专科培训的过程中,避免可能的脱节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于临床问题的整体思考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将神经科知识与其他专科知识的联系。

神经病学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方向是神经专科知识和技能。虽然学生需完成某个疾病方面的研究和课题,并撰写相应课题的论文,但两年的培养过程不宜过于“专病化”。对于神经病学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既要避免过度神经专科化而忽略了内外科基础知识、技能的培训,也要避免过度“专病化”。如果培养出的学生只能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而不能处理常见的内外科问题,只擅长诊治某一类神经系统疾病而不能诊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那么就可能限制学生长期的发展前景,使得学生进步缺乏坚实的基础。如某个学生的导师是神经病学脑血管病专业方向,其研究课题和方向以脑血管病为主当然是可以的,但切忌在两年培训过程仅仅学习脑血管病的临床技能和知识,其他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应进行比较充分的学习和培训,这样才能打下比较坚实的学科基础,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2 临床技能培训与科研能力相结合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完成某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撰写论文,这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过程。应在整个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对七年制学生进行指导,包括研究设计、开题、实施、结果的分析和论文撰写全过程,使得学生对临床医学科研工作有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过程。这个培养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而不是过去期望在研究中有重大发现和发表论文。因此从科研设计、选题开始,应让学生独立思考,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科学问题,通过论文检索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可能的研究方向,导师应以引导、提供建议、指导方法为主。科研能力的培训应重于课题本身。研究选题要强调创新性,也要避免脱离临床实践[3]。

在研究设计阶段应避免由导师指定某个课题。虽然实际工作中不乏学生以导师的课题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但导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提炼科学问题,指导学生检索和复习本领域的研究文献,让学生自主提出科研课题,然后在与导师的讨论、分析中凝练出科研方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又能与导师已有的研究方向相统一。选题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这样一方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可以完成临床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弥补了专科阶段培训时间少于普通硕士研究生的矛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开展临床科研的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不仅可以成为合格的住院医师,也能迅速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2 思想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2.1 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在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优势,并加大这两方面教育的比例,使学生不仅打下深厚的医学科学基础,而且获得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宽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努力实现医理文结合,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不可忽略[4]。

要培育医学的人文关怀,医生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关键一环。一个医生只有当他自己不是一架医疗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广泛兴趣和活泼感受的人,他才能相应地不把患者看做疾病,而是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有关生命的启迪。人文关怀是医学价值取向的终极体现,选择了学医,便是选择了人文关怀。裘法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这就说明了当医生得德才兼备,而德更在才之上。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但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科学探索的精神,才能成为合格的医学研究者。应教育学生远离浮躁的心态,应脚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科学精神的培养不仅要靠教育,还应该通过必要的规章制度来促进学生的自觉遵守。

2.2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精神可以体现在医学生沟通能力上。导师和整个教研室的医生应把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其《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护理人员等方面的沟通对于从事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应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导师应特别注意在带教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根本利益,体现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维护患者的隐私和知情权。这样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在毕业后独立从事医疗工作时保持医疗安全、规范医疗秩序,也是避免医疗纠纷所需要的。

3 追踪科研前沿、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医学的发展呼唤有创新能力、积极追踪科研前沿的新型医学人才[5]。在七年制医学生的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却是医学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赖于创新精神。在日常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在严谨的科学精神前提下,指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科研工作中不要因为学生暂时的失败或者进入误区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人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医学研究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研能力。首先要用科室的创新文化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依靠创新型医院、科室文化的孕育。只有整个科室都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其次应培养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使得其能够跟踪神经医学科研的前沿。其次是引导医学生思考临床问题,在思考中确立研究方向和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进行探索。在实际培养过程,应在七年制学生选择了神经病学方向后,就让其同时启动临床实习和科研工作,以相互促进。

导师和整个教研室工作人员应自觉完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4 培养体系制度化

通过整个教研室和导师的努力,逐渐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和规章制度,使得整个培养过程有章可循。参考专科医师培训中住院医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建立七年制医学生的轮转制度。规范每名七年制医学生必须完成的病历数量和质量、诊治的病种数和病例数、腰穿数量和质量、参加危重症急救例数、急诊神经内科轮转等。在科研工作中,从实验设计、开题、中期考核、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各阶段进行考核和评估,及时指导、纠正可能的偏差,并要求保留科研的原始资料等。整个神经病学教研室培养体系的制度化,可以提高培养水平,使得医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制度应建立严格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有效调动医学生和导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自我管理、约束和自我激励的机制。改变仅仅依靠毕业考核以及论文撰写评价学生是否合格可以毕业的单一指标,而应将考核和评估体现在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临床实习中,对学生平时的病历书写、体格检查、病例分析和讨论、医德医风等进行定期、全方位的考核。对于平时表现优秀者,可以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日常考核者应推迟其进入下一步学习的时间。

教研室除了应设立专职的教学干事之外,还应给每名七年制学生制定临床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是导师之外直接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人员,应以具备讲师资格的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担任。

综上所述神经病学方向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培养既要强调其特殊性,更重要的是遵循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临床和科研结合、基本技能和专科知识的结合、高水平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制度化保证培养的水平,都是应关注的方向。希望通过临床医学七年制神经病学方向培训体系的建立,为这些学生成为高水平的神经专科医师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使这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望在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中不断进步。

[1]陈亦江,李春,徐桂英,等.临床医学七年制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初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49-250.

[2]石鹏建,郭永松,赵士斌,等.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5,43.

[3]刘奔,孟秀香,刘丹丹,等.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临床与科研思维培养的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8):1135-1136.

[4]万慧进,金敏.七年制医学生德育人格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35-37.

[5]涂玲,范学工,赵雪华,等.七年制临床教学“创新思维”引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52-153.

猜你喜欢

神经病专科医学生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越测越开心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