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兽药制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02-11李艳玲
李艳玲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药物工程系,河南省郑州北林路16号 450011)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化学合成兽药的广泛使用,在动物性产品的兽药残留问题愈来愈突出。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或超标滥用兽药不仅降低畜产品品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危及生命,比动物疫病对人类的危害更大。而大多数中兽药由于毒副作用小、长期使用不易产生残留,已成为目前兽医临床很重要的一类治疗药物,特别是在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中,中兽药及制剂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年来,兽药生产企业相继研制开发了很多中兽药制剂新品种,在畜牧养殖中获得良好的应用。尽管中兽药制剂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兽药市场的份额,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其中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1 处方欠合理
一个产业必须有它独特的龙头产品,才能支持起这个产业的发展。中兽医药龙头产品都来源于“处方”。方剂的配伍是药物产生疗效的关键所在,合理的配伍使药物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挥药效。不合理的配伍使药物之间产生拮抗作用或毒副反应,轻则危及动物的健康和生命,重则危害到消费者的健康。现实是,很多兽药厂的中兽药剂处方缺乏合理可信的依据,方剂配伍没有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处方的用量上也带有随意性。有的处方把相同功效的药物堆砌在一个方剂里,致使药效过寒或过热,使疗效有失偏颇,甚至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如某些治疗畜禽湿热泻痢的处方,把黄连、黄柏、黄芩和大黄等清热燥湿的药物堆砌在一起,虽能清解湿热之邪,但也有伤脾胃之正气,达不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之弊。有的中药复方合剂或注射剂药味多,成分复杂,反而会影响疗效和稳定性。如根据黄连解毒汤改造制成的注射液,由于原方中黄连与黄柏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盐酸小檗碱,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芩苷,两者会产生沉淀反应而被滤除从而影响药效。但是传统方剂中的黄连、黄柏与黄芩、栀子等共同煎煮后,沉淀混悬物质与药液一起内服,经胃肠吸收还原后发挥作用,因此药效并未受影响。更有甚者,现在的一些企业就随便收集一些植物枝叶打成粉。然后加上化药冒充中兽药制剂来销售,这就是生产假药了。这些企业不但败坏了自己的信誉,还影响了中兽药应有的声誉。所以,在组方时,我们应该深入探求和分析方剂临床疗效的作用机理和组方配伍的原理,在中兽医药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合理配方。切忌胡乱堆砌,更不能掺杂造假。
2 工艺制法简单粗糙
中兽药成分非常复杂,简单地用某一种方法提取,往往不能使有效成分完全溶出。如人参和附子单纯用水醇法制成注射液,人参和附子中有效成分将会提取不完全,同时还有大量的杂质被提出。若改用75%的乙醇提取人参皂苷,用酸性乙醇提取附子中的生物碱,制成的注射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增高而杂质会大大减少。某些水中难溶性的成分,如多种苷元、香豆精、内酯、黄酮等在水提液中的含量本来就不高,经几次处理后,绝大部分会被沉淀而滤除。如果单纯用水提醇沉法,往往不能使用效成分溶出,也就不能保证制剂的疗效。如大黄注射液,用明胶反复处理除去鞣质时,最后鞣质基本除完了,蒽醌类成分(有效成分)也几乎全部被吸附除去了。因此,在制定生产工艺时,应根据各种药材有效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溶媒和浓度,拟定合理的提取方法及杂质的去除方法,添加合适的附加剂,调整恰当的PH值,才能得到稳定而有效的制剂。而目前市场上的中兽药制剂在制备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此制备工艺就被最大程度的简单化,如口服液、饮水剂包括注射剂在精制的时候绝大部分采用的方法是水提醇沉法,有很多有效成分在杂质被除去的时候也损失殆尽了,难以保证制剂的质量。
其实现代有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人药生产是已被广泛应用,提取方法如超临界提取,半仿生提取,酶法提取等;精剂方法如口服液的制备中用的果汁澄清剂等;新制剂技术如微囊、脂质体等……这些先进的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中兽医制剂的研发生产中,来提高我们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疗效。中兽药就象石油一样,需要深加工来提升产品附加值。石油刚刚开采出来很便宜,当其被告一步步深加工后,所产出的产品价值就越高。我们生产的200ml中兽药只能卖几元,而其他企业生产的100ml化药就能卖好几十元,中兽药也应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做出能支撑其产业化的高附加值、高疗效的产品。
3 质量控制方法太简单
中兽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中,一些制剂的鉴别项只有显微鉴别或只有简单的化学定性鉴别,缺少专属性强的定性定量方法。显微鉴别只能通过观察药材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内含物的特征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纯度,但无法检测和控制药格中的化学成分。如显微鉴别中,常把油室和花粉粒作为丁香的鉴别特征,如果用提取了挥发油后的丁香入药,其显微特征依然存在,鉴别仍符合规定,但制剂中相应的有效成分含量就很低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简单的化学定性鉴别只能利用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来检识,这种方法只能检识到某一类物质,如生物碱类、糖苷类、蒽醌类、黄酮类等,至于具体到某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的有无却无法检测。另外,定性鉴别只是知道有没有,而不知道有多少,保证不了成分量的达标。中兽药剂在质量方面较难控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绝大部分缺少含量测定项。一个药物要发挥疗效,主要靠的就是含有一定量的有效成分,如果连成分最基本的量都无法知道和控制,这个药物的疗效就无法保证。虽然中兽药成分复杂,特别是复方制剂的有效成分难以确定,制定含量测定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但仍应选择一些已知的有效成分或标识性成分,建立可行的含量测定方法,使产品的质量标准具备能反应内在质量的指标。我国的大部分兽药生产企业,因为研发能力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应尽可能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定量或半定量方法,以提高标准的质量,条件允许时,应制定相应的指纹图谱。这样才能真正地鉴别制剂的真假,真实地反映制剂的质量。比如我国常见的丝兰,国外为它做了很完整的指纹图谱,制定了标准,然后用丝兰开发出了很多新产品。这些产品用在食品上可作为发泡剂,用在养殖场可以降低氨气浓度,用于疫苗中可以当保护剂。
4 结语
为了实现中兽药现代化,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中兽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并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使中兽药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在确保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中兽药事业的现代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