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浓度罗哌卡因在腰俞穴麻醉中的应用

2011-02-11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0期
关键词:骶管俞穴裂孔

李 鑫

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辽宁丹东118000)

腰俞穴麻醉(即骶管阻滞麻醉)是直肠、肛门会阴部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以往一般选择的麻醉药物是利多卡因,而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的、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起效快,神经阻滞效能强,作用时间长,对心脏毒性小,且在低浓度下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近年,笔者采用0.375%低浓度罗哌卡因实施腰俞穴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行肛肠手术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 16 例,年龄 18~63 岁,体质量 45~88kg,ASAⅠ~Ⅱ级,术前均无明显心、肺、肝、肾等功能异常。病种为痔疮25例,肛裂7例,肛瘘4例,肛周脓肿4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均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连接监护仪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合度(SpO2)等指标,然后行腰俞穴麻醉。定位腰俞穴方法:患者取左侧屈曲卧位,先摸清尾骨尖,沿后正中线向头方向摸至4~5cm处,可触及两骶骨角间的弹性骨性凹陷,一般呈“V”或“U”形,相当于人体骶管裂孔的位置,即为腰俞穴。确定腰俞穴后,常规消毒骶尾部皮肤,先持5mL注射器(内有1.5%利多卡因5mL),于腰俞穴处注一皮丘,并持续垂直深刺,当穿过骶尾韧带时有一阻力消失的落空感时,停止进针,固定好针头,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即可缓慢注入1.5%利多卡因5mL,推药无阻力,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而且肛周局部有酸胀感后,一次性注入0.375%罗哌卡因20mL。然后嘱患者取坐立位保持5~10min,麻醉起效后改截石位进行手术。

2 结 果

40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良好,暴露充分,术中无痛,麻醉效果满意,完善率92.50%;3例(7.50%)患者麻醉效果欠佳,肛门括约肌松弛不满意,术中有痛感,加局部浸润麻醉完成手术。手术历时30~90min,所有患者术中ECG、HR、Bp、SpO2等各项生命指征平稳,未有局麻药毒性反应、恶心、呕吐等现象发生。术后所有患者能行走、不受活动限制,术后镇痛时间可达 4~5h。

3 讨 论

腰俞穴麻醉(即骶管阻滞麻醉)属中医穴位麻醉之一。腰俞穴是中医奇经八脉中督脉的腧穴,位于骶裂孔中,该处分布着骶脊尾神经的分支,在此穴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其机理除局麻药阻滞神经外,因针刺和穴位注射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途径刺激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从而阻断肛门周围神经的传导,使局部丧失感觉,达到无疼痛和括约肌松弛的效果[1]。成功实施腰俞穴麻醉的关键除了在于腰俞穴的正确定位外,另一点就是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对于腰俞穴的定位临床上多以骶管裂孔为定位标志,一般均可穿刺成功。而在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笔者将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本组40例患者采用0.375%罗哌卡因实施腰俞穴麻醉,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无药物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由于0.375%罗哌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轻,术后所有患者能行走、不受活动限制;因罗哌卡因作用时间长,所以术后患者可达到较长时间的镇痛。本组中有3例患者腰俞穴麻醉后出现了阻滞不全,麻醉效果欠佳,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骶管形态结构变异和骶管内软组织分布有关。据文献报道,约有20%正常人的骶管呈解剖学异常,骶裂孔畸形或闭锁者占10%[2],这些变异都会在临床上给腰俞穴麻醉的成功实施造成障碍。所以对于这样的患者,不应选用腰俞穴麻醉,而选择其他的麻醉方法为妥。0.375%罗哌卡因应用于腰俞穴麻醉,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药物毒性反应少,尤其对运动神经阻滞轻,不仅术后恢复快,还能达到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1] 曹吉勋.中国痔瘘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101.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44.

猜你喜欢

骶管俞穴裂孔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裂孔在黄斑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腿疼痛临床应用分析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
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先天性乙状结肠裂孔疝致小肠梗阻1例
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