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方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结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2011-02-10王玉敏王权
王玉敏 王权
(吉林省人民医院 长春 130021)
2种方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结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王玉敏 王权
(吉林省人民医院 长春 130021)
目的 探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同一组1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的2组数据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7例,检测组:检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133例,检出率97.08%。对照组:检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96例,检出率70.07%。免疫散射比浊法检出率明显优于乳胶凝集法,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2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关性良好,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结果诊断价值较高,敏感性优于乳胶凝集法,值得临床推广。
类风湿因子 免疫散射比浊法 乳胶凝集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股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是临床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检测RF常用方法有免疫比浊法(IT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乳胶凝集试验(LAT)等[1]。乳胶凝集法操作简单、快速,不需要特殊仪器,应用很广,特别适合基层医院,但只能做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满足不了临床准确定量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定量方法逐渐发展起来,免疫散射比浊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2种方法检测同一批标本的RF结果,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检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7例,男56例,女81例,年龄26~86岁,平均56岁。对全部患者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以下称为检测组)和乳胶凝集法(以下称为对照组)检测类风湿因子。
1.2 检查方法
1.2.1 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组) 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RF的基本原理为当包被有人g球蛋白/绵羊抗人g球蛋白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聚苯乙烯颗粒与含有类风湿因子的标本混合时,这些颗粒会凝集起来。光线通过悬浊液发生了散射,在散射比浊仪中造成的散射光强度取决于样本中类风湿因子的含量,因此,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某个样本中类风湿因子的含量。应用特定蛋白分析仪BNProSpec系统测定,参考曲线的建立应用N类风湿标准品SL和 N/T类风湿质控SL/1和SL/2中的类风湿因子的浓度可从相应的靶值表中得到,结果为可比性国际单位IU/m L。
1.2.2 乳胶凝集法(对照组) (1)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这种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此称胶乳凝集试验。(2)胶乳凝集试验操作:先在56℃30m in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将待测血清用0.1moL/L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1∶20稀释(生理盐水1m L中加血清0.05m L);然后取此稀释血清1滴(约0.05m L),加于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内,加乳胶RF试剂1滴,立即摇动反应板3m in,使其充分混匀后,于直射光下观察。每次试验均设阳性与阴性对照。(3)结果判断:如3min内出现显凝集者为阳性。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将血清进行倍比稀释测定滴度,与阳性和阴性对照参比,作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2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卡方检验,应用 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说明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检测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7例,检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133例,检出率97.08%。
(2)对照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7例,检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96例,检出率70.07%。
2组数据比较,卡方检验,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通常为IgM类,多出现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或滑膜液。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自身免疫病(三级学科)[2]。类风湿因子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3]。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是RA病程中一个早期的血清学标志并作为RA诊断标准之一,本实验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2种方法检测RA患者的类风湿因子结果均有一部分患者未检出阳性,这可能与RF的类型和隐性RF有关。从类风湿因子测定中得到的结果应该与临床和其他实验室发现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因为RF水平低并不必然说明不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而高的RF浓度也不仅限于出现在类风湿性疾病中;还需要对疾病存在情况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较高。测定方法已自动化且较为简便,测定系统国际标准化,因而测定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并且敏感性优于乳胶凝集法,试剂比较稳定,自动化操作的特点减少了人为误差,是目前检测RF较好的方法。
[1]颜向军.2种测定类风湿因子方法的比较[J].南华大学学报, 2007,35(2):216.
[2]韩榜成.3项试验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6):334.
[3]辛华.免疫比浊法和胶乳凝集法测定类风湿因子的比较[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3):27.
R446.6
A
1674-0742(2011)08(c)-0181-01
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