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况
2011-02-10杨金洪
王 兵 杨金洪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100700)
巨刺法始见于《灵枢·官针》篇:“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是指机体一侧有病,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一种针刺方法。即如左侧经脉有病,可取右侧经穴施治;右侧经脉有病,可取左侧经穴的交叉刺法。属《灵枢》九刺之一。巨刺又称为“经刺”,《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变……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由于经脉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的肢体疼痛与活动障碍。正如《针灸大成》指出:“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经脉也。”
巨刺针法的适应证:目前的研究表明,巨刺法适用于各类痛症[1],如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肩周炎、踝关节扭伤、膝骨关节炎、面瘫、中风后遗症、面肌痉挛、带状疱疹、一侧肢体感觉异常等。
巨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
1.针刺方法:沈氏等[2]认为,急性期邪气亢盛,阻于经络,邪气经太阳经传经于阳明少阳经筋。病位浅,治以疏风散邪为主。穴位以风池为主,用捻转提插泻法,作用祛风散邪。局部循经取穴少而精,浅刺,手法宜轻浅,避免伤气耗血。健侧取颔厌、巨髎两穴巨刺,患侧针刺阳白、攒竹、头临泣、太阳、下关、四白、地仓等穴。进入静止期后,在巨刺基础上,在患侧加用清泻阳明的穴位进行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李氏等[3]针刺健侧阳白、鱼腰、下关、迎香、地仓、颊车等穴,不接电针,每日1次,每次留针20min,同时配合患侧翳风刺血拔罐疗法。与单纯健侧针刺组比较,在愈显率及缩短病程方面有优势。王氏等[4]通过大样本资料观察,对118例面神经麻痹进行分组,巨刺组78例,发现巨刺可避免急性期患侧受不当刺激而加重炎性水肿反应,又能改善微循环,其缓解管内压力效果优于针刺患侧组。朱氏等[5]在急性期选择健侧穴位进行常规针灸治疗,取穴太阳、下关、颊车、承浆、迎香、头维、地仓、阳白、攒竹,按常规手法针刺,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配以健侧合谷泻实手法,另加艾条温灸患侧,每次30min。治疗组取患侧相同穴位,经5个疗程治疗后,巨刺组在愈显率及疗程上有显著优势。冯氏[6]采用早期(病后初次针灸在第1周内)针灸健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1例,并与对照组早期针灸患侧32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8%,对照组78.1%。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面部后遗症率为2%,对照组为21.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得出早期针灸健侧可明显提高治愈率,使面肌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的结论。
2.其他方法:李氏[7]选择用艾条在健侧阳白、颧髎、地仓、翳风穴上进行艾灸,以穴位微红为度,每次灸20min。同时针刺: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牵正透下关、迎香透颧髎,双侧合谷穴。治疗1~3个疗程后,有效率达100%。丁氏[8]采用健侧中药穴位贴敷和患侧针刺的方法予以治疗。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63例患者中痊愈43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
巨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
邵氏[9]在后遗症期针刺健侧阳白、四白、下关、迎香、双侧合谷穴。经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为90.0%。张氏[10]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巨刺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取足三里、合谷、阳白、颧髎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刺对侧相应穴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且治疗组中没有出现倒错现象。甘氏[11]选择巨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也取得满意疗效。
巨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依据
1.中医学理论依据:中医学将人体看作统一整体,在正常情况下,经脉传注,周流不息,贯通上下,沟通内外,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但阴阳失调、经脉失和时,常表现为左脉偏盛则右脉偏虚或右脉偏盛则左脉偏虚而遭外邪侵袭患病,因此有“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邪客于经,左盛而右病,右盛而左病”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则具体阐述了针对这一病机所选择的治疗方法。
周围性面瘫的病机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侵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张氏等[12]认为,此病所表现出的症状主要是患侧面部肌肉松弛瘫痪失去正常功能,与健侧面部肌力相比较就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健侧面部肌力虽然是正常的,但与患侧面部肌力相比较也就相对偏盛了,从而把面部器官牵拉向健侧,形成了明显的面部肌力虚实偏差。因此,治疗此病的关键就是要解决这对矛盾。采用针刺方法泻健侧来削减相对之偏盛,用艾条温和灸施以补法来增进患侧肌力,重新建立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陈氏[13]认为,在面瘫后遗症期若按常规针刺患侧腧穴只是治标不治本,且因其常常针感较差,不易得气,而达不到相应疗效。而配用巨刺法针刺健侧腧穴,则更易激发经气,疏通健侧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健侧血流量增加,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最终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调整机体平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2.现代医学理论依据:解氏[14]认为,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是巨刺效应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认为“巨刺”针法是以自身完成的调节控制功能,促使上下左右平衡,通过经络相互联系,传递信息,使神经传入、传出感受器及中枢环节、效应器各部分形成封闭的环式回路,促使大脑皮层内相应通路受到调节控制,从而达到有利于控制病痛,直至完全恢复健康。魏氏等[15]认为,根据现代医学神经生理学原理,当肌力较强肌肉随意收缩时,整个运动模式中所有运动神经元兴奋聚集,引起肌力较弱的肌肉相应收缩。因此,可以通过针刺健侧穴位,使患侧肌肉常处于一定的兴奋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巨刺方法相关临床研究现状及不足
通过现有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巨刺方法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尤其是急性期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通过对巨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在与其相关的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与其他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相比,巨刺方法文献数量很少。以题名“面瘫”、“巨刺”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在万方数据库中查到的从1994~2010年的相关文献只有9篇;以题名“面瘫”、“健侧”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同时期相关文献为8篇。以题名“面瘫”、主题词“巨刺”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除外上述方法检索文章外,同期相关文献有4篇提到巨刺针法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2.在相关研究中,关于巨刺方法的具体操作描述不够详细,有些甚至与缪刺相混淆。
3.相关研究大多是巨刺方法配合其他方法的疗效观察,关于巨刺方法本身的研究更为稀少。
4.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例观察上,缺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缺乏盲法的应用。
[1]方平西.缪刺法与巨刺法的临床应用.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63-64.
[2]沈燕,张树霞.武连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撷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8):16-17.
[3]李黄彤,刘建华.针刺加刺血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1):12-13.
[4]王掌乾,苏爱萍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 .青海医药杂志,1994,B12:50.
[5]朱荣英,穆黎春,张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5,25(6):393-394.
[6]冯亚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灸健侧与患侧的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2,18(6):2-3.
[7]李延辉.灸健侧针患侧治疗面瘫136例.中国针灸,2002,22(2);104.
[8]丁明桥.针刺配合健侧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63例.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7.
[9]邵霞萍.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0例.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2):149.
[10]张晓阳.巨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6):33-34.
[11]甘永敏.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23例.吉林中医药,2006,26(1):47.
[12]张治国,陈锋,张东焰.以中医相对平衡观用针灸纠偏治面瘫200例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990.
[13]陈永平.巨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36例.江苏中医药,2003,24(9):48.
[14]解秸萍.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 .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28.
[15]魏国荣,曲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原理和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92-193.